APP下载

研究生专业素养的培养研究

2018-02-03刘丽萍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30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素养培养

刘丽萍

摘 要:专业素养与硕士研究生职业发展紧密相关,是激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石。文章从课程设置、学习动机、课程考核、实践机会等方面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素养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导师遴选与作用发挥、课程教学质量与考核方式改革、学位论文选题与实践训练、专业认同感等方面探索了培养提高研究生专业素养的措施。

关键词:专业素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0(c)-0247-02

Abstract:Professional quality is related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which is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curriculum, learning motivatio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practical opportunities in train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an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 are explored from the selection and role of teachers,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teaching quality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thesis topic selection and practical train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so on.

Key Words:Professional quality;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Train

广义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和能力。狭义上指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本文指后者。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研究生步入社会后能力的发挥和对工作的适应程度,直接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培养目标单一,适应性不强;一部分学生缺乏读研的整体规划;部分学生专业素养缺乏、研究作风不扎实,以致就业后的职业道德修养不尽如人意;研究内容与学生就业方向存在距离,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等等。本文针对专业学位硕士专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研究生专业素养培养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问题

1.1 生源结构对课程设置的挑战

受本科生规模擴大及部分专业就业压力的影响,研究生生源结构主要变化有跨专业学生增加;学生专业层次多,从高职、三本到985、211高校的学生均有。生源结构变化使课程设置难以满足不同生源的需求。如果个性化培养,则存在大量人数很少的课程难以配备适合的任课教师;如果集中上限选课程,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授课质量难以保证。

1.2 学习动机不足,专业认同感不强

有些学生考研迫于就业压力,另一些学生随大流,入学后发现不喜欢本专业。学习动机不足导致学习疲于应付,学生对研究内容盲目,角色意识不浓,毕业前加班加点、匆匆忙忙、敷衍过关。相比学术研究生,专业硕士起步晚、时间短。社会对专业硕士教育普遍缺乏认识[1]。专业硕士录取分数相对低,优秀学生报考不积极,学生和家长认为含金量不足,社会对专业硕士认可度不足,用人单位认为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相比没有强项,而学术型硕士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比专业硕士扎实。

1.3 期刊良莠不齐,误导学生

不少研究生发表小论文是迫于学校要求,为了毕业东拼西凑写了论文投到劣质期刊,一投即中,庆幸之余觉得学术研究就那么回事。加之目前期刊种类太多,良莠不齐,受劣质期刊误导,有些学生对知识产权认知缺乏,过度引用甚至抄袭,损害了学术道德,并对学位论文写作产生不良影响。

1.4 实践机会不足

当前,部分学校缺乏高质量的实践依托平台,实践效果难以保证。高校与合作企业联系不紧密,配合不默契。企业合作热情不高,不能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学生的实习单位有的与自身专业不对口,有的在实习单位仅从事简单劳动,对专业素养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耽误了学习的黄金时间,得不偿失。激烈竞争的项目申报不能保证每个导师都有课题,影响了研究生的项目实践锻炼机会。

1.5 导师作用发挥不足

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较多,精力分散,相对每个研究生来说,指导力度不够。师生专业不对口,师生之间专业共识较少,不能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高校扩建新校区普遍与教师居住区分离且距离较远,造成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监督不到位,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解决。此外,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导师作用发挥的重要方面。

1.6 课程考核方式趋于本科化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基本上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专业素养培养要求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课程考核评价操作中仍主要依赖纸笔测验或读书报告写作,着重检测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再现、理解及简单应用,评价方式本科化,学生学习深度不够,直接影响到创新能力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2 提高研究生专业素养的措施

2.1 导师遴选及作用发挥

根据专业硕士的特点,聘请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组建导师群。注重教师业务培训,选派教师到企业兼(挂)职,提高教学能力。对研究生导师定期评聘,逐步形成稳定的导师队伍。endprint

专业素养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研究生培养期间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有关文献并汇报收获,有计划地组织讨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总结归纳的能力。导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负有传承精神文化的重任。导师对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关怀指导能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和专业素养。

2.2 课程教学质量改进措施

加强案例教学,部分课程可实行多人联合授课,由具有项目研发经验或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导师为学生授课,跨专业研究生根据需要补修部分课程。

采用学习报告、大作业、完成项目、撰写小论文、实践课程答辩等多样的考核方式。加大研究生课程建设力度和教学改革研究,完善多元化、复合型的课程设置。完善研究生专业外选修课制度,丰富知识架构。

2.3 加强专业学位论文选题论证

专业学位硕士论文选题应从追求高学术含量到高实践含量转移。学生参与实际研究课题或工程项目,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选题应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结合其本科专业及特长开展,易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创造动力,顺利完成学位论文。

2.4 开拓国际视野,提升实践能力

出国交流能开阔眼界,提升实践技能,对研究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效果显著。学校通过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学生创造更多跨文化、跨学科交流学习机会。与施工企业、设计院或工程检测企业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模式[3],搭建创新培育平台,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竞赛。研究生参与实际项目的申报、实验、报告整理等材料的撰写,可提升其学术语言的凝练能力与写作技巧,为学术论文的写作打好基础。

2.5 以专业教育提升专业认同

专业认同是对本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对专业学习有自信、有坚定的专业理想等。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越强,就读的“内部动机”越强,更易塑造其专業素养。因此应加强研究生专业认同感的教育。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对专业概况和发展前景进行系统全面和富有前瞻性、建设性的详细说明,加强专业学科宣传;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情感认同和专业自信[4]。

3 结语

(1)本文从生源结构、学习动机、实践机会、导师作用、课程考核机制等方面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2)结合实际情况,从导师遴选要求,课程教学质量改进措施,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及实践训练,导师的作用,专业认同教育等方面研究了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举措。

(3)加强指导教师的培养。目前高校教师的学历大幅度提升,但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上,要看教师的专业是否对口或是否有相关工作经历。要有计划地安排苗子教师实践一段时间后再担任指导教师,或增加工程背景的导师。

(4)继续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模式。如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行业学会联合培养模式,同时明确不同导师职责,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实际应用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铖,刘望,刘忠.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190-193.

[2] 赵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本科化的反思及其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4,3(1):79-83.

[3] 王功勋,祝明桥,曾超峰,等.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0-83.

[4] 彭涛,唐德先,董俊.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2):60-64.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素养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论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