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职业论证的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

2018-02-03徐晓峰王发园石兆勇王浩李亚娟常会庆郭大勇王旭刚刘晨洲吴珊薇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30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

徐晓峰++王发园++石兆勇++王浩++李亚娟++常会庆++郭大勇++王旭刚++刘晨洲++吴珊薇

摘 要:本文针对社会上环境学行业热、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冷的这一矛盾现象,分析了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提出了以行业从业资格认证为导向,从教材建设、能力培养、实践教学、课程结构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设想与建议,为环境学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学教学 环境从业资格认证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0(c)-0234-02

在“资源环境专业”的教学与社会反映之间,存在着社会热、学生学习热情冷的反常现象,这种现象已经影响到资源环境专业培养的质量问题。

“环境”方向是当前的热门方向,一方面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也很大。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为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机遇。2013年9月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大气十条”;2015年4月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社会上俗称“水十条”;俗称“土十条”的《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也已于今年出台。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极大地鼓励了环境治理力量,新兴起了众多以环境治理、环境评估为业的企业,其中不乏上市公司。与此相应,环境类职业认证持续受到追捧。以“注册环境评价工程师”为代表的环境类职业认证多达近十种。这些职业证书的共同特征为,从业准入基本资格,通过率低,社会稀缺程度高,从业待遇极高。每年社会上均有大量的人员参加各类的环境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

反观大学生对环境类课程的热情普遍不高,对包括“环境学概论、环境评价、环境修复技术、环境监测、环境法律法规”等课程的认识态度消极,认为学习这些课程没有用,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由于消极的学习态度,同学们普遍计算能力差,逻辑分析能力弱。在课堂上,部分学生甚至不会计算在质量守恒条件下的污染物浓度,更遑论以微分方程为基础的污染物浓度预测。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来之于现实的压力。对于缺乏职业资格认证书的从业者,环境类从业起薪普遍较低。如有往届毕业生参加“环境评价”类企业的招聘,咨询到的起薪不超过1800元,而环境评价业是环境类从业者中收入较高的职业。另一方面,环境类专业的传统就业路径中断。在传统环境类毕业生的去向中,政府部门的需求占很大一部分。“环境监测站、环保局、土管局”等部门都需要大学毕业生,而目前这些部门几乎毫无例外均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其通过率极低。种种社会现象影响到大学课堂,在同学们之中形成了学习“环境”方向没有出路的错误认识,厌学情绪严重。

改变环境学教学过程中社会热、课堂冷的关键,是实现课堂与社会需求接轨。为社会急需的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环境审核审计等培养专业人才,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无疑是通往环境类行业的捷径。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學生尽快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不但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也可以有效调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问题的解决,关键还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有必要从环境类课程的建设方面,以面向职业考试为目标,进行探讨,通过课程建设,从主被动两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们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改善就业竞争力。为此我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改革。

第一,教材建设。不可否认,环境类课程建设落后,也是导致环境学课堂冷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以“环境学概论”为例,《环境学概论》最早是由刘培桐在20世纪80年代初,集全国各主要院校的力量编撰的环境类基础教程,此后虽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再版,却并未出新版本。尽管这一教程已经比不少本科生的年龄都大了,但仍是目前普遍认可的教程,被很多大学采纳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在这期间,北师大、南大、北大、清华、南开等相继根据各自的教学需要,出版了一批“环境学概论”方面的教材。这些教材的普遍特点,是注重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决重视不足。即便如浙大资环学院所编的《环境学概论》被认为在所有的教材中最突出技术基础,书中例题也很少。环境学的关注问题虽然非常广泛,但是始终以环境要素的“质和量的变化”为中心,分析环境问题,需要广泛的物理与化学知识,因此对环境要素的各种质与量的计算能力,在环境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计算能力,其中不少是与导数、微分方程等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根据给定条件,利用各种数学知识计算并预测环境要素各指标的变化,评价这种环境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环境从业者的核心内容。这一特点,在“环境评价”这一行业体现的尤为突出。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在目前的相关教程中,虽然不乏各种方程的推导,对于如何从给定条件列出方程,进行计算,既缺乏必要的示范,更缺乏相关的练习题。同学们通过学习,很难掌握这些技能。另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因素,还在于地方院校与这些教材的主编院校所面对的情况相差也很大。上述教材,无一例外,都是由国内一流大学编撰,教材的使用对象,自然也是这些院校的学生。而地方院校所招收的学生,普遍是刚上二本线的学生。学生的基础差别本身就很大,学习主动性和习惯更是相差很大。从这些方面看,采用拿来主义,引用国内一流大学的教程未必适宜,更何况这类教材现在还很难买到。

为此,面向职业认证的环境学教学,首先需要面向职业需求,对环境学教材进行改革,调整教材的结构、内容和布局。在教材的编制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对同学的计算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职业认证为导向,充分重视对能力的培养。以环境评价、环境审计为例,从业者首先需要具有项目工程的分析能力,根据工程项目设计书,利用质量守恒原理,分析物质流、能量流;在此基础上,找出污染物产生的环节、污染物产生的数量与规律。需要具备良好的计算能力。在工程项目的评价过程中,不但要求从业者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调查资料对现状进行评价,而且要求对未来环境质量的演化进行评价,实现这一目的,自然需要很强的计算能力。环境学中的计算内容丰富,既有预测污染物在大气和水中扩散的微分方程;也包括以溶度积、酸碱平衡、吸附平衡等为基础的化学计算。因此,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着重留意培养。严谨而细致的工作作风也是从事环境学行业所必须的。在环境学各行业中,不乏会计计算,如环境审计过程中的清洁生产审计。从事这样的审计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多样,没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显然很难完成。endprint

第三,在教学中需要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应用,培养学习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强化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环境学是一门应用型的课程,其课程的形成、发展,均与环境问题的解决紧密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突出环境学的这一特点。环境学的實践应该包括几个层次。以课程中的某一章节内容,进行模拟计算,如根据光化学烟雾形成的过程,利用各项反应速率参数计算,重现光化学烟雾的参数过程,是一个层次。围绕城市某一河流在流经地区的水质变化特点展开调查,探讨土地利用、村落和居民区与河水水质的关系,是一个层次。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源,开展固体废弃物的堆肥发酵过程研究,是一个层次。通过各种层次的实践,不但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培养环境学从业者的素质与能力。

第四,协调各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营造环境学教学氛围,形成合力,促进环境学教学的开展,加快对环境学基础技能的掌握,便利获取环境学职业资格。以职业认证的能力需求为导向,具体分析职业需求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提出适应职业认证的课程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充分协调原有本科教育中理论性强与实践性不足之间的矛盾,研究环境类课程结构体系,实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新颖性、实用性。探讨环境学概论的教学与生产实践,尤其是“环境评价”之间的关系,理清环境学概论主要教学内容对培养环境评价能力的作用关系,以此为基础,对环境学概论的教材内容与内部逻辑关系进行重新梳理,以实现原理分析与动手能力并重,强调计算能力培养的教材建设。以面向生产实践、培养学生兴趣为导向,探索各门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具体探讨各门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组织结构、以及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以实现突出培养动手能力、适当地理论分析能力为目标。

环境方向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个人发展机会。参与到环境方向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尽早获得环境类职业资格认证。通过环境类课程的建设,将有助于调动同学对环境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改善环境类从业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石兆勇.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环境评价》课程的教改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99-100.

[2] 苗艳芳,吕静霞,王发园,等.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时代教育,2014(13):24-26.

[3] 苗艳芳,王发园,石兆勇,等.农科院系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7):31-32.

[4] 张庆华.当前我国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1(3):85-87.

[5] 徐晓峰,聂素梅.浅议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2010(5):172.

[6] 王世华,刘桂君,张金良,等.浅谈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58.endprint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高校健美操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应用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简论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新形势下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路径
现代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网络素质”
素质教育推进中中学化学教学探讨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