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校企对接融合有关问题的研究

2018-02-03郑全新唐铸文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30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岗位

郑全新++唐铸文

摘 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均对实现校企对接融合,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了相应要求。本文从校企对接融合的概念入手,对地方高校校企对接融合的政策依据、理论基础、类型、功能、核心要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种建构地方高校校企对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办法,以供地方高校推进教学改革做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 对接融合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0(c)-0199-02

1 校企对接融合的概念

校企对接融合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教学资源,培养适应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对接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导,促进学生的专业理论向职业实践技能拓展的过程,是校企合作育人的深化与优化。

2 地方高校校企对接融合的政策依据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均对实现校企对接融合,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了相应要求。其中,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以政府支持,社会推动,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基础,高校与企业紧密联系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求:应创立高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上三个“纲要”是在充分把握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形势下,前瞻性地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地方高校校企对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依据。

3 地方高校校企对接融合的理论基础

地方高校校企对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卡尔·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是能够充分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有效方法”为代表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以毛泽东“开门办学,厂校挂钩,校办工厂,厂带专业”为代表的战略联盟理论。

4 地方高校校企对接融合的类型

根据校企对接融合的程度主要分三类:一是校企依存型:如部分行业所属高校,高校与企业存在隶属关系;这一对接方式的优势在于地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直接到特定的企业就业,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这一对接方式的缺点是地方高校专业教学的自主性、灵活性受到一定限制,人才培养口径较窄。二是校企依托型:如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这一对接方式的特点是:高校和企业相互独立,根据共同的需要而共建实训基地或共同承担实践教学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企校对接与融合,是在当前教育体制下较为理想的校企对接融合人才培养类型。三是校企联谊型:如校友会、校企联盟等。校企双方自主性强,没有严格的制约机制;高校与企业建立定向人才培养或优先人才招聘关系;建立较为通畅的校企人才供需对话渠道,学生就业面广;不足之处是学校很难兼顾企业的特殊需求,且合作的稳定性不高,可能时断时续。

5 地方高校校企对接融合的内容与目的

5.1 专业建设与人才的社会需求对接融合,化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

地方高校专业建设要紧跟人力资源市场,贴近企业不断更新的职业技术岗位需求。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滞后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是产生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因素。专业建设与人才市场需求对接融合的关键在于: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地方高校工作的主旋律,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对接,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市场相对接,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相对接,实现人才供求信息共享。

5.2 课程建设与职业技能对接融合,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地方高校要瞄准社会需求,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做到既保证学生理论知识的构建,又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上,把社会需求和最新應用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使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对接融合,既重视学科性又体现应用性;课程结构上,把专业方向课程与岗位职业课程相衔接;教学策略上,采用模块化实践教学训练体系。

5.3 课堂教学与岗位训练对接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与岗位训练是有区别的,课堂教学重教学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而岗位训练则重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专业理论教学常用推演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而岗位训练常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互换式教学方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岗位训练相对接,应做到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4 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对接融合,提高学生职场适应能力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在实践中专业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得以提升,职场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地方高校应指导学生选择与学生本人的职业规划相紊合的实习单位;在实习过程中,学校要加强管理,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实习的目的和实习重点,缩短学生从学业到职业过渡期。

5.5 学校科研与企业研发对接融合,增强科研实力

科研工作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是专业教学的基础,是地方高校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与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工作对接融合,不仅要求政府倡导并提供政策支持外,还要求校企双方积极地为地方高校的专任教师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生产工艺改进创造条件,促进校企互利共赢、优势互补,既可增强高校科研实力,又可弥补企业研发队伍的不足。

6 地方高校与企业对接融合的核心要素

6.1 校企合作开发实践性课程

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要立足于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岗位技能训练两个基本点,满足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为目标。校企合作开发实践性课程的基本步骤为:对接职业岗位-确定对接面—合作开发课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程序和操作步骤,把握课程建设标准、尽量将实践环节的各项内容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6.2 校企合作教学策略的实现

校企对接融合开展岗位技能训练,是校企合作教学策略的实现的基本途径,应基于两个基本点:专业知识向岗位技能转化;基本素质向职业精神转化。在训练方式方法上:以模块化教学为单元,核心技能点为重点,模拟演练和实际操作为手段,加强针对性,突出技能性。

7 地方高校校企对接融合模式

地方高校校企对接融合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专业岗位一体化”模式:使校企对接技能训练内容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行模块化教学:将课程按其性质分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集中实践课等模块,提高实践教学模块的学时、学分;在学程上,第一、二年进行通识课、专业基础课教学,第三年进行专业课教学,夯实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能力,第四年开展实践课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二是“专业+岗位技能”模式:在不改变高校现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开设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技术培训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转化为岗位技能,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例如让学生根据其专业和职业规划,自愿报名参加相应职业技能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学程上,职业技术培训课程在大学三年级以后进行。三是“学校+实践教学基地”模式:由学校和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开设实践课程,由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实习条件,提导或推荐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张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南昌大学,2007.

[2] 黄大乾,曹广祥.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58-61.

[3] 古广灵.协同创新视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21):36-38.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岗位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