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8-02-03孙丽丽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30期
关键词:电视媒体新闻

孙丽丽

摘 要:社会在飞速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使信息更加多元。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也由原有的单一模式向各媒体相互融合的方式转变。特别是在现代信息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飞速发展时,社会对于能够驾驭新媒体技术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有着更大的需求。本文着眼于新媒体的整体环境,对现今社会关于广播电视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篇从媒体融合对此类人才的新需求,现行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不足以及加快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基本措施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闻 人才 培养 媒体 融合 广播 电视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0(c)-0194-02

当前,各媒体间融合的几乎达到白热化的状态,但其进程并无实质性的加快。这种融合并未获得实质性的进展的根本缘由在于,此类人才远远供不应求。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之所,本身即肩负着新时期广电新闻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新媒体相互融合背景下人才培育的神圣使命。这就必须要从高等学校的具体实际出发,并与当今科技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去探索广电新闻人才新的培育形式。

1 媒体相互融合背景下对广电新闻人才培育提出的新要求

不同媒体的相互融合给广电传媒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是极其深刻的。总体而言,媒体融合背景下以下几类人才相对缺乏。

一是缺乏熟练运用各种技术的全媒体型人才。在多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媒体以数字化作为自己转型的方向,于是在各种媒体间在传播的介质方面已经出现趋同现象。所以,那种能够具有全媒体型的人才已经变成首选的对象。新闻采编人员将有可能不是作为某一特定的媒体的工作人员,而是有可能成为诸多媒体的服务者,所从事的是发布信息及数据库处理方面的服务业务。一些娱乐信息或者相关的新闻事件在采访之后,不仅能够满足广电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报纸与期刊的需要。然而,现在胜任此类需要的人才相当缺乏。但是就广电新闻传播而言,其对新闻方面人才的培育则有着更高的要求。这种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背景,同时对业务知识也要做到格外精深。同时,也要对相关的技术很好地掌握。这种新技术不仅包括数字技术、影像技术,也包括非线性编辑技术及3G技术等。

二是缺乏媒体融合中的经营型人才。媒体融合背景下,以往的管理人才需要在许多方面完成能力的提升。新型的管理者应该成为不同媒体的权威人士,必须对科技的发展与新闻传播动态加以掌握,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媒体将内容更好地传播出去。这就说明,此类人才不仅仅要具备新闻从业所需的基本技能,更需要职业经理人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这种管理型人才不仅要能够对媒体产业进行自由地经营与管理,同时又能具有一种开拓性精神,创造传媒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此类人才经常都是那些有着丰富的媒体工作经验,经过长期磨砺才脱颖而出的。

三是缺乏复合型人才。进行媒体融合的情况下,广电新闻从业者所具有的知识结构自然无疑应为复合型的,只有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的人才才可以对效果反馈、分析受众与信息编码与选择等一系列内容进行正确处理。单一的知识结构一定不能很好地适应广电新闻传播的发展需要,广电新闻传播人才不仅需要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灵活掌握,同时更要对其他的知识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加以掌握。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涉猎的触角深入到自然科学与其他更加广泛的领域。只有如此,才可能更好地运用各门学科的知识强化对信息的接受与传播加以深度分析。只有拥有此种融合与分析的能力,才能使新闻传播事业具有更大的影响与实效。

2 当前广电新闻教育过程凸显的弊端

2.1 学科的结构与专业布局不尽合理

从当前广电新闻的专业布局来审视,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不少新闻院、系尚未设置专业人才的培养点,其比例至少达28%。这就导致实践平台没有广电理论与相关知识作为基本支撑,此种情况系由专业设置之初考虑不够细致造成的。为此,这种现状已经到了必须进行彻底改变的节点了。着眼于新闻质量的有效提升,要严格限制其开设时的具体数目。对于以往的培育人才的机构来讲,我们对广电新闻专业人才在培育的方向上与现在不适应,这主要表现在这种培养是满足于传统新闻传播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不是聚焦于媒体融合的新需要。传统的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以编采人员的培养,满足通讯社和报社的需要为目的。而广电专业人才的培养,又主要是满足于对电台和电视台进行人才的输送。然而,在进行媒体的不断融合的前提下,诸多媒介的本质差异已经没有区别,甚且在某种程度上日趋同一。因此,传统的人才培育方式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

2.2 新闻人才的实践能力欠缺

广电新闻这一专业,其实用价值是极高的。然而,从当前的具体管理情况看,我们的人才培养还只是在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内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被动地进行接受,实际的动手与操作机会较少。这就导致学生在就业之后,任职单位还要对其进行二次培训。如果没有这种二次的指导与培训,学生是很难融入到广电新闻的实践之中的。

3 对广电新闻人才进行培养的具体措施

3.1 提升师资队伍自身的媒体经验

让“实在做媒体”成为一种理念,不仅要把这种理念向学生进行传授,而且教师自身也要强化这方面的素养。作为教师,必须具有斩获国家关于新闻方面相关奖项的能力与经历,这便是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的标志,这种经验恰恰是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此类经验的教师,才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规划与引领。

3.2 实施跨界人才培育机制

凡开设新闻专业的高等学校都必须进行以跨界培养为目标的改革,以改革促进跨界人才的培养。要从政策导向上使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基础上向其他专业领域跨界。如果有必要,還要通过高层教育管理行政机关对教育实施统筹规划与融合,使人才的培养形式与举措体现出跨界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3.3 加大实践环节的培养力度

我们完全可以参考当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办学经验,在高度重视广电新闻实践教育环节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出各种适合的环境,增加学生获得新闻实践的机会。如有必要,也可凭借国家教育主管机构这一平台,进行微信、广播电台与报纸等媒体的创设,以此为学生的实践搭建起一个有效的平台。

3.4 提升学生务实求真的品质

对中国现行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树立起正确的态度,要着眼于最为基本、最为朴素的教育,对学生务实与求真的品行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这种引导,使学生在将来的新闻从业之中真正体现出忘我工作、诚实守信、脚踏实地的精神。要使优良的职业操守得以形成,要使学生形成追求高尚的奉献精神、仁爱的人文情怀与透彻的思想感悟成为一种习惯。

4 结语

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代发展趋势,在此种时代背景下新型的媒体集团的出现已经是历史的必然。新的媒体的出现,相对于传统的媒体而言与其说是一种冲击不如说是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到来之时,必须积极的迎接它,并且让需要的结构自觉地适应它。为此,在对广电新闻这一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时,必须强化其媒体经验,积极培育跨界人才,注重实践环节,形成务实求真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 黄志祥.“媒体融合”的成都选择——探索中国化“媒体融合”新路径[J].中国记者,2009(12):17-19.

[2] 曾静平,李炜炜.国外“三网融合”发展沿革及启示[J].电视研究,2009(10):81-83.

[3] 侯利强.媒体融合的实现方式与到达路径——来自成都传媒集团的实践[J].中国记者,2009(8):62-63.

[4] 蔡雯.“融合新闻”:应用新闻学研究的新视野[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8-71.

[5] 王鸿涛.媒介融合现状与前景[J].中国记者,2007(6):72-73.

[6] 郑瑜.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J].当代传播,2007 (3):1.

[7] 何姗.整合媒介:媒体发展的趋势[J].青年记者,2007(8): 27-28.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视媒体新闻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