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枯竭的优秀砚材料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8-02-03王耀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

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地的科技資源,文化资源等,都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模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日益显著,作者通过本文,就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瑰宝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歙砚

众所周知,在亚洲,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是算很早的了,日本从明治30年起,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采用指定制度。这种制度主要是由政府和专家进行的保护事业,实行的是局限于某一时代某一风格的“少数精品主义”和重点保护政策。到了1996年引用欧美等国的登录制度,将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注册、登记来认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确定他们的历史文化价值,用一定的法律的条规加以约束,并通过大众媒体公布于众,进行舆论宣传提高大众的保护意识。

我国现在处在一个由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折时期,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人口、地域和历史的特性决定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和保护情况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基因”,是我们集体记忆的根源,也是“我们今天与过去的沟通渠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大量的传统民族文化需要开发和保护。中国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58 个缔约国之一,目前我国对于文化遗产的态度是“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中国文化遗产随着新世纪进程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城市化加快进程的形势,另一个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 。1982年,中国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制定的法规。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走的很长时间,磕磕绊绊中度过,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孙家正在《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总序中指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各国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损毁和加速消失,这会像许多物种灭绝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影响文化生态的平衡,而且还将束缚人类思想的创造性,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一表述很直观的体现了我国现行历史文化遗存的问题,我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发展缓慢,普遍人们没有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过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严重阻碍和破坏了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和传 承,当今社会,中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

歙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进入到空前繁荣阶段,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必须要面对的原材料的枯竭。生产歙砚的石料主要产自江西婺源,唯一的一个老坑矿从南唐时期就已经开始开采,到现在这个矿里可供开采的石料已经很少了,上乘石料几乎绝迹。虽然歙县附近地区也产石料,但质地普遍不好,并且也即将枯竭。现在老坑矿石料已经是天价了,但还是供不应求,随着原料越来越少,找到新矿的可能性又几乎不存在,歙砚的消失已经成了早晚的事。

制砚的首要前提是要有良材美石,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良匠难为无石之砚。但砚石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是有限的。如何合理地科学地开采砚石,是砚行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除了歙砚之外,其它砚种的砚石开采,也都有过实行承包制,承包制可以调动采石工人的开采积极性,但也导致急功近利、粗暴作业,采用炸药轰炸开采等不良手段。有的小砚种,当地政府不是很重视,砚材的开采处于盲目无序状态。有的砚种,虽然政府下了禁采令,但盗采滥挖现象屡禁不绝。这些现象不仅造成有限砚材资源的浪费和损耗,也造成砚石品种的混乱和研究的困难。一些新开采的砚石,由于盗采所得,所以外界只见其石,不知其出处,也没有规范的命名。砚石开采的混乱无章必然导致砚市场的混乱,不利于砚行业的稳健有序发展。

砚石为不可再生资源,资源有限,弥足珍贵。要保证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砚石开采量是基础,但一定要科学有序地开采。在开采前,应对砚石资源进行科学的勘探考察,根据考察报告,合理制定开采计划和开采数量。如今开采技术先进,开采设备机械化,如果没有设定科学合理的开采规划,砚石资源开采枯竭是很快的事情。而且由于砚石大都是泥质板岩或页岩,硬度不高,不抗震,如果急功近利地用爆破方式作业开采,会造成砚材的极大破坏和损耗。砚材开采可以借鉴缅甸翡翠的公盘交易模式,开采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成立专业的开采公司,严格监管,开采出来的砚材通过拍卖等竞价交易方式进入流通市场。为了让砚材的鉴别有标准的样本可以比对,每次开采根据石品或其他特征选取一定的砚石样本,建立砚石标本档案,陈列于当地博物馆或相关研究、展示机构。

没有文化内涵的砚台,如同浪费资源。推动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目前我国砚雕技艺的传承大多为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由于师承关系较为简单,因此技艺的传承有一定的地域和认识上的局限性,突出体现在:(1)不重视对古砚的学习。砚为古学,讲究传承,崇尚古朴。新砚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没有继承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要从古砚身上体会砚道之古朴,学习砚堂、砚边、墨池、底铭、纹饰等各种细节的处理,领悟其中独具匠心、大道无形之妙处。(2)理论知识欠缺。砚雕属于雕刻类技艺,是一门工艺美术,其中既含工艺的严谨和细致,又含艺术的优美和创造。如果砚雕师有一定的工艺美术理论知识,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则出手定然章法井然、创新中不失古意、传统中富时代气息。(3)跨地域交流不足。各砚种基本上处于封闭的自我发展状态,缺少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应该加强各砚种之间的交流,取人所长,补己之短。

当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砚文化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砚文化也会顺势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邓燕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传承与保护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

作者简介:王耀,砚雕艺术家。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保护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ask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Tough Nut to Crack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