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分析

2018-02-01李红玲

财会学习 2018年35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李红玲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创新和改革带来了重大的机遇。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主体,具有一定公益性质,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处于良性发展的状态,并在最大程度上充分的发挥出公益性的最大价值是每个行政事业单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文着重分析研究了当前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模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几点有效的解决策略,旨在为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献力。

关键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作为国有资产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等。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上述资产进行科学的管理便离不开使用合理的资产管理模式,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波动,若是沿用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势必会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引入内部控制,通过内部控制来不断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从而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一、内部控制概述及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要求

(一)概述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产物,是企事业单位为了实现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并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会计信息资料的安全可靠和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从而采取的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规划的一系列方式手段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转变以往企事业单位运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升经济效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当前的内部控制系统逐渐更加完善,并包括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这五要素,基本结构包括了控制环境、会计系统以及控制程序等方面。一般来说,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监督这三个环节。首先,单位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并设立职能部门,保证各个部门都可以做到各司其职,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格局。其次要进行事中控制,主要实现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合法性等控制。最后要进行事后监督,在进行重大经济活动后,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需要按照相关的监督程序进行审计,并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保证资金管理目标的适当性和科学性。

(二)要求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模式较以往更为完善,但仍有不足,存在资产配置不平衡,资产使用率较低、内部监督检查责任不明确等现象,这更说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仍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也为资产管理模式改进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引入内部控制后,更是形成了一种上下联动的资产管理模式,且新制度规范的实行也逐渐引领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了内部控制与资产管理模式,从内部控制的角度上考虑,根据其五要素落实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可以从“态度”、“组织机构”、“用人机制”、“信息技术”这几方面进行控制和考虑,其中的态度需要贯穿到整个资产管理的过程,还需要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管理意识,单位的组织结构能够反映出经济活动存在的问题,对预防舞弊有着重要的作用,不相容职位相分离更是可以做到防反舞弊的作用。此外,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素质水平对资产管理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专业能力过硬的人才可以及时准确地编制预算,还能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在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全面化数字资产管理既可以有效的追踪资产的情况,还能具备风险防范能力,有利于向上级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披露资产使用情况。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模式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不够完善,职责划分不明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范围逐渐扩大,伴随着资产类型的增多,以往单一的结构框架形式已经不符合当前资产管理部门的需要,并且在各自職能设计以及人员配备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造成了职业划分的不明确等情况的发生,进而出现了玩忽职守现象,造成了资产管理模式出现漏洞。

其次,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模式缺乏风险管理机制,甚至工作人员也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在重大经济活动之前没有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防,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往往在这种疏忽下,经济活动出现问题会造成行政事业单位的措手不及,较大的经济风险更是给现有的资产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危害。

最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内部预算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缺乏预算管理的意识,在资产管理中没有引入预算管理,造成经济活动缺乏完善的预算,即使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应用了预算管理,也只是照搬其他单位的管理模式,与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不符,从而无法发挥出预算价值。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编制和资产配置有一定要求,资产购置计划和预算同时编制上报,但由于相关部门对国有资产使用收益完整纳入预算要求不够,造成资产购置计划和预算编制衔接不够,特别像土地、房屋少数资产因历史遗留原因存在账实不符现象,很难处理。在对上述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过于规范化,程序化,再加上缺乏责追问责机制更是造成内控评估执行中出现问题也使部分资产游离于帐簿之外,缺少监管。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完善的重要举措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科学部门组织结构

建立健全科学部门组织机构是当前完善资产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班子需要明确各岗位权限,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阶段性的发展规划切实认识到当前单位和业务存在的组织结构的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和完善,促使行政事业单位组织结构朝向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还需要充分的借鉴国内以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组织结构模式,或是在组织结构的框架基础上明确阶级的职责权限,以此来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二)确立资产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建立健全资产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是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的又一重要举措,风险评估作为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一,也是对资产管理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对风险的控制上,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并且对自身现存的经济活动环节进行全面的分析梳理,特别是对资金,资产,存货,产品,采购等方面更是要进行风险控制点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进行风险控制管理的关键所在,做到有的放矢。还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预警模型,对单位业务活动展开识别监督和评价控制,特别是对经济活动中潜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这样一旦经济活动出现了风险,也能在第一时间进行预防,从而将单位风险降至最低。还要建立事后应急机制,一旦发生资产损失,相关职能部门可采取措施并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管理体系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管理体系是完善资产管理模式的必经之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需要清楚地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预算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内部控制的精华所在,加强预算管理水平也是内部控制应用的最好体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需要充分的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将预算管理意识贯穿到整个资产管理工作的始终,还要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行政事业单位阶段性发展的预算管理方式,从而保证资产管理模式的完善和先进性。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要考虑资源配置的要求,积极上报资产购置计划以及相应的预算,并且要完整纳入国有资产收益预算,通过加强资产部门与预算编制部门的衔接来进一步提升预算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对类似于土地、房屋等棘手的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等问题,通过详细且针对性的处置方式提升内控评估的执行力度,使这些游离资产能够回归账簿,处于政府管控之中,从而减少国有资产及其收益的流失。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完善资产管理模式中应用内部控制对其模式的完整以及管理效率的提升都有着巨大的帮助,不断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便能有效的保证资产管理达到要求,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充分的发挥出公益性的价值。那么,建立健全完善的科学部门组织结构、确立资产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管理体系是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完善的重要举措,更是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闫海江.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 (9):12-13.

[2]李艳.从内部控制角度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 (10).

[3]陈永忠.内部控制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创设分析[J].财会学习,2017 (22):253-253.

猜你喜欢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探讨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互联网形势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探究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