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的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1-31李璐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新工科培养模式

李璐

摘要:新教育时代来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将颠覆很多的行业和岗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将取代传统的知识灌输。表达力、思辨力和学习力的培养,将成为高等教育教改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新工科;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为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发展需求,创新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助力信息产业的超越式发展,中国新工科联盟孕育而生。东北三省同时获批两家高校:一家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另一家是大连科技学院。

新工科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而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实现这一改革的关键。新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推进,产业变革速度非常快,大学尤为需要在一些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上加强与企业合作。”本立项课题,正是基于这一时代大背景,探讨工科院校里的文科专业一外语专业教学如何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改变原有的单层面、断层式的教学模式,进而探索职业化教育的新出路。

据网络大数据统计,2004年-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80万人,跃增为820万人,就业形势的压力依旧很大。虽然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可以稳定在前10的位置,但应该看到,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并不高,远远落后于计算机,医药,电子等专业的平均薪资。自从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之后,对外语类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旺盛,除了传统的政治外交领域外,金融、通信、传媒、咨询、体育、物流等领域也需要英语人才,同时具备了另一类专业如金融知识、计算机知识、物流知识背景的外语类毕业生,更符合现今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本研究将从教学课程体系、产教融合教学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四方面展开改革式探讨。

本校教师在过去的一年里,对大连本地30多家各类型体制的企业进行了一线走访及调研,积累了一手的调研资料,整理了人才需求的文字资料,并依据结论重新调整了2018版的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知识,掌握相关会计行业知识、跨文化专业知识、汉语语言文化知识、经济贸易和商务活动知识以及第二外语知识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基本从业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思辨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商务贸易、技术支持、行政、翻译、教育、政府公务,会计相关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能力的应用型职业化人才。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相应转变体现在:新增专业课程会展英语(大连星海会展中心和世界博览中心每年承接大量的展会业务)、物流英语(大连的港口贸易量逐年递增)、商务英语写作的课程;新增五年制金融+英语、五年制计算机+英语、五年制机械+英语的双学位专业。职业化实训、实践课程的构建需要穿插社会职业环境因素,结合真实的语言应用氛围、语言沟通内容来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及应用能力。学院积极为学生提供职业化的教学资源,体现在:实践课新增口译实践、交际礼仪、戏剧表演的课程,改变了传统的专业四级及八级的过级辅导课,面向企业的实际所需,增加职业化人才的素质培养,寻求企业专业人才师资,补充高校社会资源的不足。

产教融合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学院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先后和来自中科院计算所、阿里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近三十所院校代表以及海通安恒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天玑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代表就教育教学、产教融合等工作的展开进行了沟通和讨论,并已经和中软等几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定向实习培训意向。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交际情景的构建。学校和教师应尽量提供给学生接近社会真实度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境交流中,构建职场认知度,培养职场自信心,提升语言实际应用水平。第二,社会情感因素的引导。积极、向上、健康的情感教育同样是高校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包括:如何感知自我的内在情感,如何积极建立与他人沟通,如何感知社会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积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及自我认知,鼓励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到:“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有工作”。可见,职业化人才的培养,其人才的内在情感世界的正确目标的设立对日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人才评价方面注意协调职业性因素与理论基础课程的融合,变以往的单一理论考核为校内、校外双向互动的人才反馈机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由实训企业对学生的实训表现给出细分的评价,并纳入学生本学期的课程考核之中。为了把课堂知识扩展到课外,鼓励学生承接国际会议、会展翻译任务,参与企业流程的翻译工作,从事科技、法律、商务、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翻译实践,并将企业反馈纳为实训考核成绩的重要指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树立高尚的职业风范。

职业化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主要用途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企业工作的品质达到一定的标准。英语教育职业化发展新方向的确立,目标是不断提升教学元素的社会真实度,以真实的教学资源影响高校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未來,我校将用职业化教育理念,打造新工科特色,融合社会资源,开拓翻译人才的职业化道路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新工科培养模式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