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主体研究视角下我党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2018-01-31刘秉玉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16期
关键词:史观马克思主体

刘秉玉

摘要:增强群众组织力在我党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表明我党更加重视党群关系和人民的主体作用。本文从社会主体的视角下,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到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物的关于群众路线思想,结合我国实践,分析我党的群众路线。

关键词:群众史观;群众路线

引言

社会主体研究法是将社会中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通过研究现实中的人探究社会发展的本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理论的主要两大理论,其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探究社会发展,肯定人的主体性,始终坚持群众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越来越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为我党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指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大多数社会成员,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一般地说对社会发展起着主要决定作用,其实质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列宁在批判孟什维克的尾巴主义策略时指出,“资产者忘记了微不足道的人物,忘记了人民,忘记了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可这些工人和农民却用自己的劳动为资产阶级创造了全部财富”,此外,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带来的也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恩格斯在晚年的时候也对群众史观进行了着重阐述,他在研究历史进步的最后动力曾提到:“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人民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民族行动起来的动机,正式这些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个民族的、整个群众银发社会的变迁。”

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俄国革命中的土地纲领》中指出:“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没有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表现时所说的那种‘冲天的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在领导前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坚持尊重、相信、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基本立场,自觉发扬民主,接受群众监督,他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他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践行群众路线有积极意义。

二、我党的群众路线实践

在我国,率先提出群众路线的是毛泽东同志,同时凝结着党的集体智慧,他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群众史观,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提出了一整套党的群众路线理论。邓小平同志1943年在《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一文中提出了群众运动自身的规律:“首先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然后是立即注意整理与健全群众组织生活;其次是对发动与组织的群众中进行政治教育,培养政治素养;最后是统一战线,把群众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约束在统一战线范围之内。”习近平同志在《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写到:“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的支持,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就一事无成。因此,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和丢掉这个优势,否则党的一切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招致挫折和失败。”党中央要求继续深入实践群众路线,检坚持和群众保持联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历史的发展实践来看,我党就重视动员人民群众,在中国人民抗日戰争中提出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正是全民族抗战促成了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在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党依靠人民群众把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当时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说到:“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据统计,仅淮海战役中,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出动民工543万人。我党始终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夺取政权,注重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尊重人民群众,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注重维护党群关系,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自觉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这是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又一次升华,用群众史观来分析,就是党依靠、动员、组织人民群众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精神文化活动,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意味着我党将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活动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带领团结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史观马克思主体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