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兵团第十三师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18-01-31蒋静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思考

蒋静

摘要:本文从分析兵团第十三师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从师层面到团场层面的典型做法,以期为兵团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十三師;文化产业;思考

文化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兵团的文化产业从2013年起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特别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兵团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发展态势,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结合产业发展的规律,结合十三师的特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十三师特色的、以火箭农场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一、十三师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特色

十三师文化产业工作按照“深化体制改革、加快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强师”的总体要求,以实现“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排头兵”为总体目标,形成了具有十三师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一)顶层设计落实到位,有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发展文化产业坚持科学规划是前提

围绕十三师党委提出的“建设兵团经济强师、兵团能源新能源基地、兵团现代农业示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兵团排头兵、兵团一流民兵队伍”的战略目标,十三师党委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优化我师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增强传统文化产业活力,加速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提高职工群众文化消费水平,要以全局的高度和战略的眼光发展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把握准正确的引导方向。建立具有较强集聚效应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培育一批具有后发优势的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新疆地域特色的重点文化产品。

发展文化产业,要把其放在社会经济全盘中进行统筹考量。自2014年起,十三师就将文化产业工作列入师年初重点工作计划和年终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中,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交通发展规划等多种规划的相互衔接。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兵团2013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兵团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2014年出台的《兵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十三师党委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十三师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3.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十三师在发挥好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的基础上,还建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机制,加强文化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研发创新、创意策划等方面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完善文化产业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培养实用性、复合型技术人才。此外还吸纳哈密地区及疆内外知名文化产业、文化企业专家成立十三师文化事业、产业专家团,负责为十三师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突出实践,走十三师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从实践层面来看,十三师致力于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不论是从师的层面还是团场的层面来看,都做出了许多努力。

1.从师一级层面来看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理顺机制体制是基础。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单靠师团固定资产投资无法真正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十三师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建设,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企业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资本、证券融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先后从十三师新闻中心、各团场剥离文化国有资产,整合成立了哈密红星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十三师红星广电网络公司等六大公司,各团场也相应成立的团属文化传媒公司,开启了国有文化产业企业发展从事业到产业的有益尝试。

发展文化产业,思路转变是首要。在兵团城镇化的进程中,十三师十分注重产城融合,以火箭农场为代表的相关团场,以城镇化建设为基础,承载文化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文化产业为保障,驱动城镇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走出了一套产业、城镇、职工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是路径。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文化资源转化的根本路径。我们通过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开放意识,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与措施,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发展环境,通过“以商招商、以情招商、以智招商”,吸引了一批文化企业入驻十三师,创博影城、创客基地、演艺协会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成为产业龙头,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发展文化产业,产业援疆是途径。本着“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的思路,积极拓展领域,丰富内涵,依托对口支援省份河南省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文化援疆工作,通过多样的文化工程和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2.从团场层面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

首先,建成了火箭农场文化产业园区。火箭农场作为十三师文化产业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文化产业“井喷”式开花,它所带来的文化新产品以及文化的力量进发出的创造力和凝聚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通过重点项目的推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打造了东疆片区规模最大的创博影视城,还有大唐书画沙龙一条街、音乐欢唱城、奇石城、恐龙化石馆等多家重点文化企业。二是成立了兵团首个创客基地——红星创客基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由此逐步从以前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业驱动。三是依托唐人餐饮文化美食街项目,引导职工“退一进三”发展第三产业,主要发展集文化、休闲、娱乐、特色美食于一体的多功能高档商业区,并打造成团场乃至哈密市的文化、餐饮、旅游地标性建筑,带动周边酒店、娱乐、购物等产业。

二、十三师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表明了中央在“十三五”时期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新的发展态势对刚刚起步发展的文化产业提出新的要求,今后十三师文化产业如何发展,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几下几点思考。

(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兵团深化改革做出了頂层设计,明确提出要健全和转变“政”的职能,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的财政管理体制是不健全的,缺乏税收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兵团除9个设市地区外的辖区没有税收收入,经济社会发展成本需要兵团承担,严重制约和影响兵团发展经济、培植财源、聚集人口。通过这次改革,明确兵团、明确师的财政职能,拥有税收、增加资金的扶持力度,解决资金上的问题,给予文化产业发展更多的财力支撑,我想势必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二)树立“文化+”的理念

1.文化+城市进一步发展

十三师有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十三师地处丝绸之路重镇——哈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军垦文化融合发展、交相辉映,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十三师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三师发展文化产业可充分借鉴成都经验,在文化基因上下功夫,即将建设完工的“四馆合一”工程、开馆的红星一场场史陈列馆、红星二场的红星军垦博物馆、黄田农场庙尔沟佛教遗址、柳树泉农场佛教遗址等等,在红星市的建设过程中,将“文化+”的理念充分融入到城镇建设中,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全师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继续深化火箭文化产业区和屯垦戍边景观带建设,努力形成“一圈两带”发展模式(火箭农场文化产业园圈、山南山北(红山、淖毛湖)屯垦戍边文化景观带),发挥集群效应、辐射周边,壮大龙头产业,加快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打造出“红星”文化品牌,助推十三师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十三师文化产业充分运用PPP模式,获得了较大成功,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今后将重点发展军垦旅游文化产业、休闲娱乐产业、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模式,使得来到十三师的消费者就能享受到“留得住、能消费,集餐饮、娱乐、住宿、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重点发展以红星二场为龙头的红色军垦旅游文化产业;以红星一场、红星二场、火箭农场、红星四场、黄田农场、柳树泉农场、淖毛湖农场为代表的休闲娱乐业与演艺、餐饮、民俗等相关产业;红山农场、柳树泉农场生态旅游产业。

3.文化+创意协调发展

在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十三师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方式,大力发展文化科技、创意设计、艺术制作等产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2017年4月新疆首家“冰雪乐园”四季体验馆在火箭农场开业运营。馆内以现代声、光科技,呈现冰雪梦幻之美的同时,有各类卡通主题、新疆特色主题内容的彩色艺术冰雕欣赏、冰上碰碰车、冬季滑冰场、飞天急速大滑道等各类冰雪娱乐项目。

此外大力发展火箭农场、红星四场、红山农场、淖毛湖农场以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当代艺术品、文化创意设计为重点,推动传统民俗民族工艺品的产业化、规模化。

“十三五”期间,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于兵团而言,完成这一目标任务艰巨而紧迫。因此,兵团必须坚持“文化+”的思维范式和实践路径,在融合与创新中谋发展求突破。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