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8-01-31方小珍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16期
关键词:绩效审计国有企业

方小珍

摘要:国有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市场反映的灵活度相对较弱。虽然我国长期坚持推行企业深化改革的政策,但目前仍有部分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人员臃肿、经营理念落后、生产效益差的现象。绩效审计是企业维持规范管理和提高效率的重要举措,对提升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效率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在绩效审计实施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审计程序

中国的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题、辅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在市场中充当管理者和裁判员的角色。国有企业的相对于市场其他企业,有其独特的性质——归属于政府所有。而国有企业在市场中参与竞争时又和其他企业一样属于参赛者的角色。同时又考虑到国有企业的经营领域有些是混有非盈利性质或社会保障性质的业务,所以长期以来,很多国有企业并不以经营效益作为第一目标,稳定和规模扩张成为了很多国企的经营方向,所以虽然企业深化改革推行了多年,但绩效审计在国企中的推进效果不理想,当下很多国企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管理不规范、企业人员臃肿、经营理念落后、生产效益差等诸多问题。

一、绩效审计相关概念

1.绩效审计的概念。对企业而言,绩效审计是对企业不同业务单位的合法合规情况、管理机制、生产效益、经营效果进行独立性的监督和评价。绩效审计四个字指代了三种含义:绩效不仅仅指企业的生产业务成绩,还有效率和效果。其中“绩”指的是生产经营的企业利润,效指的生产活动的生产效率和社会效果;而审计则指代的是审查和评价,是对企业经营情况的一个总体判断。绩效审计和传统的审计不同,不只是强调对规模的统计(效果性),更侧重于对生产利润和社会效率的核查。

2.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是为了规范审计行为,而对需要审计的相关指标和要素设定了参照值,这样的参照值的取值是不受审计对象的影响而客观的、独立的,所以基于这样的评价标准才能得到客观的评价结论。有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才可以开展相应的绩效审计工作,如果没有一个明确客观的评价标准,那么绩效审计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就大大降低,对应审计产生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的指标或因素,各个指标参照值的设定需要参考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条款、企业惯例和产业现状等,将需要考虑的各项因素指标划分成优秀、良好、一般、较低和较差5个水平,编号分别对应为A/B/C/D/E,各指标的评价水平是逐渐降低的。

3.绩效审计证据的获得方法。绩效审计获得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资料分析法——指审计人员通过收集分析被审计对象提供的相关文件、报告、经营记录等资料来迅速得到审查单位的管理、经营和效益等基础数据信息;交流调研法——即审计人员通过和被审计单位多部门的相关人员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获得企业管理机制、生产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意见;现场考察法——是指审计人员需要到现场对审计对象的生产组织、管理调度、进度和流程等信息进行了解和评估。通过深入一线可以获得企业管控运行的第一手数据作为审计评价依据;结果追踪法——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对象提供的具有代表性的某项工作进行追踪研究,核对流程的规范性,用来说明一般性的问题或者针对性的结论;综合计算法——借助于计算机对获得的审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综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因素开展综合评价。在实际的绩效审核过程中,因为就算是面对同一个审计对象,采用单一的方式所能以接触的资料或人员有限,获得的证据也可能存在片面或者不足,所以实际中一般会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多种方式的结合,来互相作证。

二、我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过程中,发现了企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公司缺少对绩效审计的认识,缺少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其次是缺少统一完全审计评价体系,获得的评价报告的公平性存疑;还有就是企业对审计队伍的组建不健全,难以全面的对企业的业务进行准确审计。

1.观念上缺少对绩效审计充分认识。通过交流调研发现,国有企业的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知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准确的区分出绩效审计和以往审计的差异,片面的以为绩效审计的側重为审计,却忽视了绩效的含义。实际工作中只重视对资产的统计,缺少对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率的审计只关注体量的增加,不考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率。缺少绩效审计中应该兼顾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评价的基本认识。分析这种观念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对绩效审计的内涵欠缺认识,片面理解了绩效审计的范畴;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国企的特殊地位,长期对体量的追求使人民忽视了经济和效率。这种轻视发展质量和社会效率的生产方式在当时的背景下是适用的,随着目前改革的推进,企业内员工的意识还没有完全的转变。

2.缺乏完善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企业的绩效评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为企业业务范围、体量规模的差异很大,所以拟定一个所有企业统一的审计评价体系是难以实现的。该企业在以往的审计评价中尝试了不同的评价体系,得到的结论也差异很大,任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是有失偏颇的。目前来看,国有企业需要重新梳理公司的管理体制,重新选定考核评价指标,拟定一套新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在绩效审计中发现了两处重要的问题:首先是评价体系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某种程度上讲忽视了投资人资金使用成本;还有就是企业内部的绩效管理层次繁多,各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清,采用的很多指标指代的意义不明显,缺少反映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的参数。

3.组织上缺乏全面的审计人员团队。通过现场的了解来看,国有企业虽然有专门的审计部门,可是部门的人员组成多为财会人员,其他专业人员欠缺比较严重。以现有的人员结构,缺少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想要准确的完成绩效审计的工作十分困难。

三、相关对策

1.给予足够的重视。由前文我们可以知道,审计结果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企业内部对绩效审计没有足够的重视,影响企业的有序发展。因而,国有企业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固化,清醒地认清绩效审计之于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绩效审计深入施行方案能做一个彻底的考量,保证在绩效审计过程中,理论和实际能有一个完满的契合,在审计方法上,能做出大胆的创新,力求绩效审计在施行过程中能有迹可循。在这个信息时代,国有企业在施行绩效审计时也应该逐步与现代科技有一个大胆的结合。

2.构建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基于前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很多国有企业现在采用的审计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的选择不适应现在的绩效审计系统,缺少某些关键的评价参数(比如创新能力和资源合作)。同时在绩效审计评价方法的选择上,目前还在空白阶段缺少参照。还有就是因为目前国有企业的业务领域比较广,企业审计时要面对众多不同的业务对象,所以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普遍性标准,为审计人员进行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在搭建企业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之前,首先要了解审计目标的范围,确定审计对象之后再参照相关的规范标准制定审计评价的指标(指标的选定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确定审计评价的方法、最后给出客观的审计报告的形式。然后就通过上述的思路对企业的审计评价体系进行梳理,最终形成规范在公司内开始施行。

3.加快企业人才培养。对于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工作来说,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掌握审计、会计、税务及相关法律法规、准则等基本知识,也要具备多元化学科知识,如计算机、公共行政管理、金融知识、人力资源管理、低碳知识、工程管理等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每一个审计人员都要做到与时俱进,掌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总体来说,审计部门需要补充必要的专业人员,对部门所有人员进行系统规范的绩效审计培训,这样才能组建一直完整高效的审计团队,以绩效审计为突破口,推动公司的制度建设,提高公司的绩效水平。

猜你喜欢

绩效审计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推进“科改示范行动”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研究
环保资金审计研究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工会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