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差异分析及改进建议

2018-01-31陈文芳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16期

陈文芳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因其自身的角色定位有着和企业大不相同的特点和特色,文章从内部控制目标、原则、要素三个方面将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发展情况,提出几点改善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内部控制;差异;改进建议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相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整整晚了四年时间,经过分析发现,行政事业内部控制不仅起步晚,还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本文将对两者的差异之处进行详细的分析,再进一步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实施的现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差异

1.内部控制目标差异

企业内部控制终极目标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在于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此目标差异是由实施主体本身的差异性决定的,企业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营利性经济组织,企业为了实现盈利,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为行使职能,为社会公益目的而设立的机构,担负着国计民生的重大责任,其运行的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拉动国家经济整体提升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是轻经济利益,重社会效益。

2.内部控制原则差异

企业内部控制中的成本效益原则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作要求,因为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的公共职能部门,一切工作的开展旨在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不能够简单地用“投入”与“产出”指标来衡量,相对经济效益来说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并不能使用货币资金等计量工具来准确衡量,成本效益原则也就失去了意义。

3.内部控制要素差异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没有像企业内部控制要素那样罗列出来,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大致可以总结出其内部控制要素包含有风险评估、控制方法和评价与沟通。比起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比较集中于经济业务活动的控制,着重在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这些比较常见的、能够体现经济业务活动性质的控制活动上。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实施的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发布施行四年多了,各行政事业单位陆续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内生动力不足

企业可以在建设和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获得利益,在控制了公司规模和范围之后,公司的业绩和内部控制执行程度、内部控制报告的实施频率还有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呈显著相关,所以,企业会为了追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去积极规范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则其本身具有明显的非盈利的公共属性,建设内部控制是为了规范管理工作,因此相比有着强烈的内部控制实施动力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施行内部控制存在天生的动力不足。

2.信息沟通不畅

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信息与沟通要素,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并没有相关要求,而这一要素的缺省,很容易让各行政事业单位忽视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的应用,造成行政事业单位无法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和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不能确保信息在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3.监督力度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建设和实施内部控制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而现实中很多单位都没有设立单独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即使设立了,也大多是与会计部门平行,同受辖于管理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平级之间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督评价。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改进建议

1.树立内部控制理念、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开展宣传活动等形式,树立单位负责人、部门领导人、相关岗位责任人的内部控制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意识,提升其建设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动力。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建立规范的单位管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2.建立上下互通、内外互联的信息沟通机制

建立上下互通的信息沟通机制,管理层多听取下属的意见,了解群众所需,制定更切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措施;下属部门要理解贯彻上级指示,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建立内外互联的信息沟通机制,和外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媒體以及社会公众等保持实时交流,及时发布、更新和反馈信息,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防腐败防舞弊工作内外共进。

3.建立健全内外部审计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规定内部审计内容、组织形式、职责分工和具体要求;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级,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程度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建立以政府审计为主、社会审计为辅的外部审计机制,政府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加强对各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发挥社会审计的作用,双重外部监督保障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

四、结语

目前看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比起企业内部控制还落后不少,而且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