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再思考

2018-01-31李春仙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方式方法精准扶贫

李春仙

摘要: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并不是中国的独创。中国经历了近40年的扶贫以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精准扶贫以后,一些容易扶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脱贫,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本文从精准扶贫的要义出发,本着“真脱贫”和“脱真贫”的目的,来探讨精准扶贫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精准扶贫;真脱贫;脱真贫;方式方法

一、前言

精准扶贫的内涵经过高度概括以后包括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要精准、措施到户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前面两个,即:扶贫对象要精准和措施到户要精准,确定目标人群、安排所需的扶贫资源、选择合适的扶贫资源分配方式、选择适合目标人群的扶贫方式、建立保障扶贫资源传递和项目实施的组织与制度以及建立监测评估与激励制度。精准扶贫蕴含3层含义:一是坚持脱贫攻坚目标,现行标准不能拔高降低;二是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脱帽;三是脱贫需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真脱贫”和“脱真贫”。

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脱真贫”与“真脱贫”的论述既包含了党对基本生存条件无法满足的绝对贫困人口脱贫的决心,也体现了缩小收入差距,让相对贫困人口脱贫,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建设美丽中国的雄心壮志。

二、“脱真贫”与“真脱贫”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是对“脱真贫”与“真脱贫”双重要义的最好诠释。提供给贫困人口美好的生活就是“脱真贫”,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就是“真脱贫”。

“脱真贫”与“真脱贫”必须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脱真贫”,即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就是对收入在现行标准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進行帮扶。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但是由于地区不同,收入不一样,但标准一样,所以存在着处于贫困线边缘而未被纳入贫困范围的人口,以及由于疾病,孩子上学等原因又返贫的人口,要防止这些事情的发生。

第二阶段是“真脱贫”,即从2020年经过15年时间到2035年缓解和消除相对贫困人口。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真脱贫”是社会主义公平性的最好体现。如何实现呢?

三、精准扶贫方式探讨

(一)产业扶贫

从1986年开始,中国进入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产业扶贫是主要的措施,在精准扶贫政策下,产业扶贫强调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产业扶贫很难有创新。

所以,如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重中之重。

(二)异地搬迁扶贫

异地搬迁扶贫主要针对那些不适宜居住地区的贫困人口,搬到适宜居住地区进行扶贫。这种扶贫的关键是搬出地的复垦和新地区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能力,避免环境污染。

(三)教育扶贫

我们的精准扶贫,一直强调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鱼,一改过去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提高非农就业的人数。而这些与人力资本息息相关,人力资本投入早,脱贫就早,人力资本投入晚,获利就晚。但目前资源是错配的,尤其对于农村贫困地区,所以为了从源头上阻碍贫困的代际传递,应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扶贫,提高他们自己摆脱贫困的能力。

(四)生态保护扶贫

生态保护扶贫是生态保护在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安排,包括绿色减贫、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防止对生态的污染,要绿色扶贫。

(五)实施激励式扶贫,提升贫困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

自1986以来,我们在扶贫上花了很大的力气,经过五个阶段的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果,易脱贫的已经脱贫,能脱贫的人口也已经达到目标,剩下的多是位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深度贫困人口。这些地区经济不发达,商业文化缺失,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偏低,这些贫困人口仅能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底层,无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脱真贫”与“真脱贫”的目标还没有实现,除了救济式扶贫外,还有探索让贫困户自救的激励式扶贫,让他们学习一门技术,一种能力,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提高政府的扶贫效率。

(六)促进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社会资本积累

美国学者在中国的甘肃、河南、山东做过调查并得出数据,社会文化与风俗、区域利益、社会信任和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的主要内容。一方面,社会资本通过社会文化和社会风俗影响人力资本等其他资本形式;另一方面,社会资本通过某种共同区域利益的一般意识的形式,使区域贫困人口采取积极措施,为提高区域福利水平做出共同努力,社会资本对于这种意识的形成和培育具有重要作用。最后,社会资本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引导贫困地区社会信任的加强,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社会网络,提升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真贫”与“真脱贫”的内在动力,增加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社会资本,有利于我国脱贫攻坚逐渐由单一的“救济式扶贫”向以“激励式扶贫”为主的多元化扶贫模式转变,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要求贯彻下去,真正建立脱贫攻坚的内生机制。

猜你喜欢

方式方法精准扶贫
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方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