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兰“黄金时代”风俗画中的键盘乐器

2018-01-30周晋民

音乐爱好者 2018年1期
关键词:风俗画黄金时代乐器

周晋民

十七世纪的荷兰被称为“黄金时代”,因为这一段时间它经历了通商、科技以及艺术的高度繁荣的时期。事实上,人们普遍认为史上第一个跨国公司就是1602年建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它当时颁发的公司股票被认为是现代股票市场的最早体现。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荷兰为欧洲艺术的发展奉献出了包括伦勃朗、弗米尔这样一批杰出画家的不朽之作。这一世纪的荷兰画家除了受当时巴洛克时期在欧洲盛行的卡拉瓦乔风格以及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之外,更是领军开发了一系列在当时被视为新的绘画风格,包括静物画、风景画以及本文要着重介绍的风俗画。

风俗画(genre painting)泛指那些在当时有别于历史题材的作品或是皇家名人肖像画,而注重于老百姓普通生活情境的画面,例如买卖市场、室内生活、亲友聚会以及一般街景等。通常在这种风俗画中出现的人物身份都不是很明确,即使是画家将自己的朋友或亲人作为模特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风俗画与肖像画(portrait)有着很大的区别.。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时期的风俗画更反映了画家对周围普通人生活环境的观察结果。到了十七世纪中叶之后的二十五年间,风俗画的作品经由弗米尔及同时期大师们的推动,进入了这种风格的巅峰时期,其中便包括了不少受艺术家们钟爱的描述人们音乐生活,或是与音乐/乐器有关的日常生活情景的作品。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风俗画艺术家除了弗米尔之外,还有得奥、斯蒂恩、梅特苏以及米利斯等。

同一个时期的欧洲音乐艺术正在经历着巴洛克音乐发展的中期阶段,作曲家们的重心从文艺复兴时期以多为复调的声乐作品占有统治地位的创作方式逐渐转向多元化、器乐化、调性化的方式,所创作的作品也往往是以器乐伴奏声乐或是完全独立的器乐作品。音乐方面的多元化和对各类器乐性能的需求导致了这一时期乐器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这种趋势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的音乐生活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反映在美术家对生活的描绘,包括风俗画绘画大师的作品中。十七世纪的欧洲在乐器发展方面可以说是处在一个“暴风雨的前夜”——即克里斯托弗里(Bartolomeo Cristofori,1655-1731)发明钢琴和由此出现的钢琴逐渐取代其他键盘乐器(包括羽管键琴、楔片键琴及维基娜琴)的现象以及从十八世纪起所经历的管弦乐队定型化过程而将数类其他乐器(例如琉特琴、西奥伯琴、维奥尔琴、竖笛、便携管风琴等)逐渐排除出主流音乐生活之外的之前。在这种音乐和乐器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之下来欣赏弗米尔及其同辈大师笔下的十七世纪的风俗画中的音乐生活及所用的乐器,除了各个作品画面中顶级的美感之外,似乎还带有某种更深的历史性的涵义。

羽管键琴篇

羽管键琴(harpsichord)是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被广泛运用的键盘乐器,其基本发声原理是通过键盘来启动一个由羽管构成的拨弦装置。与钢琴这种能发出鲜明的强弱对比音响的乐器相比,羽管键琴受羽管拨弦装置的制约而不能有效地产生乐音强弱的明显差别。但由于乐器构造成熟,发音响亮,羽管键琴在文艺复兴时期尤其是巴洛克时期受到作曲家们的钟爱,是欧洲当时世俗音乐生活中的主导性乐器(宗教音乐主要是管风琴)。为羽管键琴创作过大量乐曲的作曲家包括文艺复兴晚期的英国作曲家伯德(William Byrd,1540-1623)、巴洛克时期法国作曲家库泊兰(Fran?ois Couperin,1668-1733)、意大利作曲家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以及大名鼎鼎的J.S. 巴赫(1685-1750)——他主要为羽管键琴而作的四十八首序曲与赋格(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中文常被误译为“平均律钢琴曲集”)至今仍在音乐舞台上频繁上演。

同一时期的美术家们显然也对有羽管键琴的音乐生活情景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十七世纪荷兰风俗画艺术家们的作品中很容易就能找到代表性的例子。

米利斯(Frans van Mieris,1635-1681)是荷兰莱顿地区著名的米利斯家族中数代画家的首领,他的儿子扬·米利斯(1660-1690)和威廉·米利斯(1662-1747)以及被称为小米利斯(1689-1763)的孙子都是荷兰风俗画的代表画家。在这幅名为《二重奏》的作品中,米利斯将画中高雅而富有美感的女士身体轮廓与背景中横竖直线线条加以对置,产生鲜明的效果;右下角的坐椅对整个画面的空间起了确认的作用,同时也给作品观赏者一种被邀请介入的感觉。画家虽未指明画中《二重奏》的琉特琴与羽管键琴两位演奏者之间的具体关系,但以当时时兴的画面,将其理解为钟情的一对儿应该不会离谱太远。羽管键琴上华丽的装饰是当时富裕生活的一种象征,而端茶水的小佣人及伴随的狗,都说明这显然是一个相当殷实的家庭。

由图中的细节可看出,男子所操的琉特琴上有十多根弦(通常两根弦为一对,叫做一个“course”),其中数对专用于空弦,说明这是琉特琴中制作复杂、功能强盛的一种。画中乐谱的细节程度虽不能说是现实中具体音乐的再现,但乐谱曲首超大字母“B”的这种中世纪宗教乐谱的典型用法,给作品加了一个“传统”的印记。以此对照下图中以字母“G”开头的1425年的弥撒曲歌页的一部分:

此外,在这幅《二重奏》中,弹琴女士为站姿,这是当时家庭音乐生活中弹奏键盘乐器时的常见姿势。这一点,与现在普遍以坐姿弹钢琴的情况大不一样。

与米利斯一样出自荷兰莱顿,斯蒂恩(Jan Steen,1626-1679)以他富有日常生活气味的风俗画作品而闻名。他尤其喜好描绘紊乱的家庭图景,以至于后来都有“乱得像个斯蒂恩式的家庭”(eenhuishouden van Jan Steen)这种说法。然而《为年轻人弹琴的少女》这幅画却是一幅丝毫不见紊乱、经过精心设计的作品。屋内的摆设简洁,一面挂有壁毯的墙和琴面华丽的羽管键琴,勾勒出一个贵族的家居。年轻人前倾的身体和正向屋里走来的一个抱着大西奥伯-琉特琴的仆人,暗示了他具有和少女和谐同奏的愿望和能力。图中右方浅绿色调的琴盖上大写的箴言“ACTA VIRUM PROBANT”(拉丁文,意为“男人靠行动”),更给这对浪漫男女增加了色彩。

十七世纪的羽管键琴制作家们常常给乐器加以丰富的彩绘花纹装饰,斯蒂恩这幅画作中的这件乐器也不例外。其中琴盖上的彩绘和箴言、键盘顶面和侧盖上的花纹以及支腿部分精细的木雕等都体现了当时审美的趣味。在这幅画中,羽管键琴只有一排键,这也符合当时家居型乐器的实际用途。在那个时代还经常可以见到两排键的羽管键琴,位于上方的第二排键通常用于调节发声琴弦的选择、音色以及控制有限的音量等等。这种两排键的更复杂的羽管键琴通常更适用于专业音乐。

本篇羽管键琴及后续篇楔片键琴以及维基娜琴选取的画作均是当时流行的键盘乐器。由于钢琴的发明及兴起,这些乐器在十八世纪之后都逐渐从人们的音乐生活中消失,直到二十世纪的“早期音乐复兴”运动,羽管键琴才重新出现在音乐舞台。

猜你喜欢

风俗画黄金时代乐器
学乐器
英国风俗画和肖像画的崛起
风俗人情 市井百态 古代风俗画漫谈
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