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与成效分析

2018-01-30马天儒骆乾坤

治淮 2018年6期
关键词:节水型郑州市用水

叶 港 马天儒 骆乾坤

一、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基本情况

2005年郑州市被水利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之一。试点建设前,郑州市面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与引黄指标的双重约束,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确定为试点后,郑州市专门成立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通过2005~2008年的试点建设,郑州市总用水量较试点初期仅微增长,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亩均灌溉用水定额等较试点初期明显下降,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污水处理回用率均显著提升,城区地下水位明显回升,生态水系建设促使城市品位不断提升。2010年水利部组织对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进行了评估验收,同年10月,郑州市被水利部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

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验收后,郑州市按照河南省政府批复同意的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继续深入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完善相关体制和机制、建设节水示范工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巩固和拓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成果。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

经过多年建设,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对郑州市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结果,郑州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用水总量实现负增长,水生态与水环境得到改善,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水安全保障程度明显增强。主要节水成效有:

(1)在体制和机制建设上,郑州市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的运行机制,建立了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健全了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协调激励机制,新型节水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2)在节水示范工程建设上,2011~2016年郑州市共创建节水型载体448个,涵盖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灌区、节水型高校等,建立了一批理念先进、技术领先、效果显著的节水载体,发挥了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3)在节水指标上,2016年郑州市万元GDP取水量降低为9.2m3/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到15.1m3/万元,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82,计划用水实施率提高至68.12%,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8.03%,污水处理回用率提高到66.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9.7%,全面达到了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确定的中远期目标。

三、经验分析

一是通过完善制度体系为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驾护航。郑州市根据自身水资源和经济发展特点,以用水总量控制为核心,不断建设完善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形成了一整套节水型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并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导、公众参与的水管理体制和协调激励机制,确保了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保障了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通过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郑州市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对郑州市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原则为:南水北调水源用于城乡生活用水和有水质要求的化工医药、服务用水;黄河水源用于生态环境用水的补充、农业用水和部分工业用水;城市中水用于环境生态用水。通过加快与南水北调相配套的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生态循环用水系统建设、城市中水设施建设,加大封停自备井力度,增加非常规水源利用,实现水资源配置目标,提高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三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用水效率效益。农业方面,郑州市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型农业,安排商品粮、棉、油、菜等基地的建设;同时,在水资源短缺地区严格限制高耗水作物,逐步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和水产养殖面积,鼓励发展耗水少、附加值高的农作物,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收,用水零增长。工业方面,郑州市加大产品升级、技术创新力度,淘汰高耗水、高耗能生产工艺,鼓励采用节水、零排放生产技术和工艺,限制发展高耗水建设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同时,对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高耗水的企业给予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的同时,培育优势产业、绿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目前,郑州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

四是通过完善管理组织推动农业节水进入良性运行轨道。郑州市建立了农业用水、管水、节水组织,明确了各灌区管理范围,并设立相应的分支管理机构,各灌区根据实际需要,以控制性的闸(站)为单元,成立基层管理组织,为灌区设施的维护管理提供先决条件;明确了工程产权归属,本着“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对灌区内设施及设备明确使用权和所有权,即跨村工程属乡镇所有,跨组工程由村级所有,跨户工程由村民组所有;创新实行“用水户协会+用水组+用水户”的灌区工程管理模式,即跨村的灌溉排水等工程由用水户协会负责运行、定期检查、维修工作,单村排灌站、农渠及农渠配套建筑物由用水组统一管理,田间工程由用水户负责日常管理,农业节水逐渐走上良性运行轨道。

五是通过多措并举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郑州市在地表水功能区管理中,通过计算确定了水功能区削减排放量,实施行政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控制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监测,保障城市供水安全;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确保南水北调水质达标;坚持对郑州市河道及重点水功能区监测断面进行水质监测,及时编制水功能区监测月报和水源地监测旬报;开展以“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水生态与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结语

节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标志着节水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进入新征程。郑州市作为首批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之一,经过持续多年积极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应经济中等发达、面临缺水和水污染问题地区的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模式和路子,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延续性方面具有独特的思路和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成效。今后,节水型社会建设仍然是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郑州市取得的经验可为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节水型郑州市用水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节约洗碗用水
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措施
郑州市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节水型抽水马桶
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建立大用水户用水实时监管制度推进城市节水
上海:以节水促减排 以减排抓保护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太湖流域:统筹兼顾 多管齐下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