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任伯年人物画章法的遮挡与截景形态的运用

2018-01-29刘振宇

卷宗 2018年34期
关键词:任伯年章法

摘 要:任伯年人物画其章法在继承前人传统布局形式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吸收民间艺术和西洋绘画的观察方法、表現方式,独出心裁,突破了以往人物画章法布局陈陈相因的画面形式,形成强烈、极富个人特色的章法布局特点。本文试以任伯年人物画章法的遮挡与截景的结构特色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其作品的内在结构与表现,做到对传统经典的深刻学习与研究。

关键词:任伯年;章法;遮挡;截景

1 遮挡法的处理

遮挡法是指人物与物象之间相互重叠,形成一前一后的重叠关系,通常是把主体人物遮挡在景物的后面,也可以称之为躲藏法。遮挡法在传统绘画布局中也时有出现,但在任伯年人物画中应用的最为普遍、最为特色,他习惯将主题人物隐藏或安排在景物的后面,人物露出半个身躯或者一小部分,虽然人物不完整,但在画面中却又非常和谐,增加了画面的气氛与意境。在任伯年人物画中的遮挡法其实也就是人物的藏露关系,对于藏露的处理中国著名画家吕凤子有过精辟的解说,在其《中国画法研究》中说道:“张的力量是向外伸,状如辐射,会使人对之有大感、动感和‘画外有画的感觉。敛的力量是向内集,状如辐凑,会使人对之有深感、静感和‘画中有画的感觉。故可说:画变有方,一敛一张,谒画之变,一张一敛。”张与敛相对应的则是藏与露,露则有开张明朗之势,藏则有含蓄内敛之功。若只露不藏,虽有视觉明朗清晰之势,也会让人望而乏味,没有想象的余地,意境自然不会深静;若只藏不露,虽然有含蓄幽深之景,势必让人觉得畏畏缩缩,终有小家之气。

遮挡法在任伯年绘画的中期运用的较为普遍,各类题材中又出现过,在仕女、文人生活、英雄高士以及市井风俗等等当中都比较普遍的出现。先以仕女题材为例,遮挡法这类题材中反映的较为突出,因为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其早年的仕女题材作品通常是把仕女敞露在画幅中,而从中期开始则逐渐改变成隐藏在树石的后面,以《桐阴仕女图》与《桐下吹箫图》为例,两幅画中主体仕女都布局在树的后面,与之相对的早起作品《梅花仕女图》与《折梅图》,后两张主题人物都是完全布置在画幅的最前方,相对于前面两张,后面两张的早起作品明显显示出平淡的意境,在人物姿态上前者也较为生动,后者略显呆板。

在任伯年很多大型画幅的巨制中遮挡法体现的最为明显,以《树阴观刀图》与《东山丝竹图》为例,这两张都是很典型的遮挡法应用,画面明显的把主体人物安排在树石后面,前者的面面前景以几颗大树与石头几乎布满画面,主题人物则布置在右下角的大树后面,藏露有致,人物表情顾盼生宜,手持刀剑,作窃窃私语之状,引人无限遐想,点明图画主题,章法布局巧妙的通过树木山石的大片遮挡使得人物在树林下若隐若现,画面即舒朗有含蓄,意境饱满而空灵;后者的前景布置也是几个大树高耸画面取其势,树叶疏密聚散关系极为饱满且和谐,主题人物安排在树林间,人物与树的关系穿插遮挡十分融洽,歌妓吹拉弹唱各有姿态,谢安神情凝视若有所思,这种纵情山水间的畅游情怀跃然纸上,让人萌生向往之情。

在很多小品画中也很明显的运用了遮挡法,表现出的丰富的画境与形式感,以《秋林远眺》与《竹岩吟诗》为例,这两幅画都是比较简洁的画面,前者画面的布局顺序依次是树、石头以及人物,在人物后面留出了大片的空白,所以使得画面主体更加突出,主体人物安排在右下角,用树石对人物进行遮挡,从而人物只有上半身出现在画面中,即使这么大胆的遮挡也没有减弱画面的完整性,还打破了很多传统人物画作中人物敞露在画中的陈规,创造了另外的意境;后者则是用一丛小竹来遮挡人物,人物侧身坐在一颗大石头上,往远处望去,人物与石头都是以轻描淡写而成,做到了笔简意繁的意味。再以其晚年的以《牧牛图》为例,这是任伯年画过多幅的题材,人物摆放在画的右边的大树下进行隐藏遮挡,并且也呈现边角位置的布局,人、牛以及大树之间相互穿插遮挡的关系,使得画面比较紧促,右上方留出大面积的空白,但一点也不觉得空疏,反而意境更加饱满,尤其是牧童的遮挡,增加的画面的趣味性与生活意味,在多幅同类作品中的位置关系也绝不雷同,总是变换着位置、方向以及组合关系,所以能做到引人入胜。此类遮挡法的应用在任伯年的画作中比比皆是,如《梅边携鹤图》、《华祝三多图》、《承天夜游图》以及《风尘三侠图》都是此类布局的典型之作。

2 截景式的处理

截景式的处理也是任伯年比较醉心的一种布局方式,所谓截景就是根据作者的需要对物象进行剪裁安排画面,只取物象的一截或者一部分,主要是对景物的截取,也有一些对人的处理。截景的处理并不是任伯年所独创,在传统山水画、人物画都经常出现,几乎每幅人与景结合的画面都存在一些截景的处理,但任伯年却做到了有别于他人的截景方式,比如在任伯年很多画作对树的截景就是直接贯穿整幅画作,从画幅的底端向上冲出画外,呈现很大的势态,非常大胆独到。

在任伯年的人物画中尤其对树的剪裁最得心应手,有的取头去尾,有取尾去头,有的取其中间,很多幅画作中的树都是局部截取的方法。以《桐阴传餐图》与《桐阴清夏图》就是较为明显的例子,两幅画作中最前方都有一颗大树贯穿画面,让人一目了然,前者是对桐树的截景,桐树的根部与顶端都在画外,只取其中间,竖立画的右边,更有助于形式感的凸显与视觉张力的突出,人物密集在桐树左下边,在树后面的男人背靠栏杆,其衣服、双腿均出纸外,面向画面最前方的女佣,其脚部衣服也出画纸外,画中没有一样是完整的形状,但画面的意境、气氛却更加丰富饱满,达到以无胜有的境界;后者的截景同样是把一颗大树的中间部分截进画面,在画面中占了很大面积,在树后面重叠的石头也是截取一部分在画面,人物则安排在树后面,在大树与人物后面的空间以大面积的留白处理,使得截入画面的夹页树突出而响亮,做到了以有限的物象达到了宽广的意境,视觉感极强烈。接下来再看一幅任伯年较为经典的代表性画作,就是其晚期1891年的《东山丝竹图》,这幅画的截景也较为典型,一眼望去映入眼帘的就是从画面的右下角向左上延伸过去,有势不可挡之势,大松树就是采用的截景,人物则安排大树下的石头上,相互之间顾盼生姿,背景也同样是采用留白处理,使得前景的截景大树格外跳跃,画面饱满而通透,形式感强烈。此类对景物的截景处理还有很多,如《松下立锄图》、《松阴读书图》、《论道图》等等都是只取树的一截入画。

任伯年对截景的运用可谓随心所欲,但总是变换着样式与主题进行截景,比如任伯年还有一部分画作的截景式处理是非常简洁大方的,画面就是有两颗树与一两个人,以《洗桐图》与《读书图》为例,前者画面中的树在画面中占有极大的面积,右边的人物也是截取一半进入画面,整幅画的形式感加上左边的题款就呈现“工”字形,做到了笔简意繁;后者画面中的大树从右下往左上方伸出去,人物于右下角侧伏于树上看书,人物的腿部伸出纸外,呈现出对角取势,在右上角题款盖章,整体呈三角形布局,画面极富有形式感,意境饱满而空灵。

这种截景式的处理方式还很多,像《停琴覌泉》、《寒林高士图》等等都是此类,截取人物的一半或者关键的部分,这在传统人物画作中关键人物很少是残缺的,但任伯年就胆敢独造,频繁的使用截景处理方式,反而使得画面所营造出的意境更加丰富,画面气氛更加融洽,意境深邃,达到了以偏胜全的效果,所以这种残缺半截式的处理方法也是任伯年人物画章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以上遮挡处理与截景处理是任伯年人物画较为熟练运用的章法特色之一,很多作品都呈现出这个的特点,是其作品风格特色的重要方面,对现今人物画创作仍有一定借鉴与学习价值。

参考文献

[1]任伯年绘画图典.人物卷/(清)任伯年绘[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载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任伯年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刘振宇(1990-),湖南,2015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理论与创作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现为湖南科技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师。

猜你喜欢

任伯年章法
妙笔传神
——中国美术馆藏任伯年人物画特展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在神不在貌
——从任伯年到徐悲鸿”展
卖假画获良机
任伯年
让章法更好看的九个方法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
行书章法浅析(三) 章法创造完善字形
行书章法浅析(二) 章法体现个人气质
行书章法浅析(一)合理的章法形成整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