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下大学生犯罪之剖析

2018-01-29高梦圆

卷宗 2018年34期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预防措施成因

高梦圆

摘 要:信息流通速度不断加快智能化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使得各类大数据逐渐的进入我们的生活。大学生作为如今社会中富有优越感的一类人群,他们的人生正处在如花般美好的阶段,却也是一个冲动易怒的群体,往往会产生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近年来大学生群体犯罪率的逐年增加,随之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文章通过介绍将大数据与现代办公相结合,应用大数据的可视化进行现状分析,剖析当代大学生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普及下犯罪行为产生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及特点,从而提出改善大学生犯罪率不断攀升的情况,对大学生犯罪进行预测和预防,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大学生犯罪;成因;预防措施

1 大学生犯罪之现状分析

大学生特指年龄大多分布在18-24岁这一区间内的这一群体。①在我国刑法学中特指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如今的大学生基本上已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应当对其法律行为负有完全刑事责任。综合最近几年各类违法犯罪的刑事案件的调查数据,从而归纳出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可将其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犯罪群体年轻化态势明显,大学生犯罪比率逐年增加。大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犯罪的案件数量逐年增加人数也呈现上升趋势。自1999年起开始明显上升,在2001-2003年的罪犯构成调查中,30岁以下的罪犯比例和20岁以下的罪犯比例分别为2001年的80.1%和22.4%,2002年的82.4%和26.2%,从数字可以看出,犯罪者总数中少年犯的比例逐年增加,其中20岁以下的犯罪分子占总犯罪人数的三分之一。②结合《2016年青少年犯罪数据》14-25周岁的青年在我国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为50%-70%。③

第二,犯罪类型及犯罪手段的多样化趋势更为明显。当今大学生的犯罪类型及手段与21世纪早期的大学生犯罪类型相比较,除了以“谋财和害命”为主外,由于受到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助推,犯罪行为也逐步走向高智商、智能化,科学性和隐蔽性也有明显增强。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青少年犯罪预防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青年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了“青少年网络伤害研究”项目。据公安机关公布的公开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案件数超过400件,2000年超过2700件,2001年4500件,2002年6600件,④无一不显示出,我国的大学生犯罪正在不断呈现出逐年激增的态势。青年高科技犯罪不断增多,并且我国在网络的管控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全面性,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时,便为青年网络犯罪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同时也使其产生了较强的隐蔽性。例如:计算机黑客技术类盗取银行账户巨额财产……大学生利用其所学知识使得高智商犯罪案件也不断增加,比如:2013年出现的上海“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案件,被告人林某系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利用所学医学知识和获取药品的便利進行违法犯罪活动。

第三,犯罪主体范围扩大。青少年中有近70%为大学生,调查显示自“文革”之后开始,少年犯罪案件逐步增多,少年犯人数出现“井喷”现象。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中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17%,占高校总人数的1.3%。尤其自1999年起,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高考的录取率持续升高,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大规模增长,犯罪的人数也陡然增加,其犯罪情况日益严重。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犯罪现状不容乐观。在教育的不断普及下,大学生的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犯罪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犯罪行为逐渐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同时高智商高科技犯罪行为的增多使其更具有隐蔽性,使案件侦破难度也不断加大。

2 大学生犯罪因素之剖析

2.1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塑造了大学生的心理及其行为方式

20世纪90年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由于受到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自然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但这类成果有利有弊。相对于弊端而言,更多体现在人们对金钱有了更多的渴望,于是,渐渐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文化渣滓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塑造之重要时期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由于不健康的社会风气,传统伦理道德的地位不断下降,导致大学生犯罪率逐年上升。

2.2 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有指导和驱使的作用。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不否认主流观念是好的前提下,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中出现了颓废,消极的因子。表现如下:

2.2.1 对自身和社会的认知产生了变化

教育极大普及的现代社会,大学生更是不可胜数,于是,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优越感也在随之减少,甚至已经消耗殆尽,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其丧失了对自我预期的合理评估,于是乎,消极,颓废心理便开始盛行。

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物质生活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各类高档品,奢侈品的诱惑,使得本不该在这个年龄段所有的欲望蒙蔽了他们的双眼,更有甚者丧失了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诱发了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例如: 盗窃、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故意伤害使他人致残致死、女大学生卖淫、以及最新出台的替考作弊入刑等行为。

2.2.2 个人观念、追求个性的发展

改革浪潮的不断兴起,加之成年后的欣喜,每个人都追求个性的释放。我们允许对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但对待任何一件事物都要把握一个“度”。如果没有合适的尺度便会逾越规矩,走向犯罪。

2.2.3 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和处理问题的极端化

义气蓬勃的大学生正处于心智逐渐走向成熟却又未尚未完全成熟,他们情绪波动较大,极易爆发焦虑冲动的行为,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对事物缺乏完全的认识,所以往往做起事来不计后果,只图一时爽快,换来的便是一世的悔恨,得不偿失。譬如心理上的不成熟而导致的激情犯罪,占大学生犯罪总案件数量的70%-80%。清华大学学生刘海阳案、北京北部一所大学的学生马忠义案,还有许多大学生无法忍受失恋所造成的犯罪等等。

2.3 家庭教育的失误也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

调查反映,有65%的父母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值,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于孩子所提的一切要求都极力满足,父母的过分溺爱,使孩子产生了娇纵跋扈的性格,百害而无一利。与此同时同时,还有8一部分家长没有科学合理的育儿方法,要么对其不闻不问,要么坚持棍棒底下出英才的理念,采用暴力对其进行镇压,只要求学习成绩优秀忽视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埋下了违法犯罪行为出现的恶种。

2.4 学校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无法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学生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使得学校管理无法全面统一的进行。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不够全面,过于陈旧和僵化,无法使学生从根本上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认识,从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法律教育仅是名义上的,只是为了满足法律知识的传授,日常法律教学的需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一旦对法律缺乏正确的认识,也就无法将法律规范作为约束自己行为的准绳。

3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预防

3.1 社会教育先行

首先,不断改善社会环境,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社会上应该改变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轻视伦理、忽视道德的社会风气,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公正、法治、民主的大同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只有人们充分肯定个人存在的价值,每一个人的劳动成功都应该被珍惜,才能促进生活品质的提高,从而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的

需求。

其次,當今社会文化良莠不齐,市面上充斥着各类涉及暴力色情的影视作品,因此要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通过感官上的宣传,告诉学生,暴力永远无法解决问题,合理的沟通才是王道。

3.2 家庭教育辅助

家庭教育与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呈正相关。作为父母,自身的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家长首先要做到个人修养、道德规范、行为的文明合法,使子女在与父母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有所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去继承父母的良好品质。不能只为了工作而忽略对于孩子的关系和陪伴,做到及时的沟通,家庭环境的和谐与稳定对于孩子身心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影响。同时对于孩子的要求家长应该理性的看待,不应该凡要求必实现。

3.3 抓好学校教育环节

在学校,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思想道德法制观念的提升,增强自我抗压能力、受挫能力。当一个人具有了正常的价值观,健康的人生观,牢固的法制观才能去抵制身边的不良诱惑。特别是法制教育,在高校中,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涉猎,开展宪法,侵权法的普及教育,指导学生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知法懂法守法才能合法的行使自己的权利,承担对他人的义务。

3.4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和易怒的特点,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定期对学校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心理评估测量,开设心理咨询室,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认清现实,学会自我调节,做到三思而后行。同时应该具备阳光的心态,微笑面对生活,接纳他人,善待他人。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和他人相处。作为大学生,要正确对待爱情和性问题,能够使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爱情,正视感情问题,保持稳定的心情和健康的心理。大学生是青春靓丽的代名词,强健的体魄、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有利于培养一个人阳光的心态。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化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⑤体育锻炼改 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注释

①来自https://wenku.baidu.com/view/5741f29951e79b8968022632.html

②来自国家统计局2013年公安部统计数据

③来自《2016年青少年犯罪数据》

④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青少年犯罪预防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青年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了“青少年网络伤害研究”项目。据公安机关公布的公开数据

⑤来自张洋《成功(教育)》中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汪天德,汪颖琦.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J].青年研究,2010,4,42-49.

[2]李清德.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与预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12).

[3]李立明《大学生犯罪心理透视及预防对策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3).

[4]李红梅,蒲丽霞.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动因及对策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09(4).

[5]张卓然.大学生犯罪心理探究[J].天中学刊,2010(02).

[6]彭志红《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1).

猜你喜欢

大数据分析预防措施成因
初春仔猪腹泄原因与预防措施
核桃园自然灾害预防措施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传媒变局中的人口电视栏目困境与创新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预防措施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