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连栽培关键技术

2018-01-29张训

绿色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黄连高产栽培

张训

摘要:指出了黄连为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探讨了黄连栽培过程中的关键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期为黄连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连;栽培;高产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5-0074-03

1 选地整地

黄连为喜阴植物,适合生长在海拔为1200~1800m,年平均温度为13~17℃,相对湿度为80%~90%的高山地区。选择种植地块时,应以避风向阳、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的缓坡地或者梯田为宜。选好地块后,应做好园区清理工作,将石块、树根等杂物清除干净,随后进行一次整地。整地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又可改变病原菌和害虫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结合整地,每667m2可施用2000~3000kg有机肥,整地完成后,做成1.5m(包沟)宽0.3m高的畦,畦中间略高于两端,避免畦面积水。

2 采种与种子贮藏

黄连的繁殖以种子繁殖为主,采种工作一般在5月上旬进行。由于3年以下的黄连种子发育不良,因此采收时,需要从4~5年生的黄连上选取种子。当蓇葖果上刚出现裂痕,果色为黄绿色时,则可将其采收下来作为种子。采收下来的种子应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影响发芽。黄连种子有胚后熟和休眠的特性,需要经过形态和生理两方面的后熟,种子才能发芽。故在采种后的2-3d,将种子从裂开的果实中全部抖出,此时的种胚尚未发育成熟,需在5~10℃的低温下经过6~9个月的贮藏,当种子裂口后,说明种胚已完成形态后熟。经过形态后熟的种子还不能完成发芽,需要经过生理后熟的阶段,才能在播种后正常发芽。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将湿沙与种子按照5:1的比例进行混合,随后放入荫蔽良好处,埋入土中。如果种子量较少,也可在0~6℃的冰箱内贮藏6个月,来完成胚胎后熟过程。

3 搭棚

由于强光会影响黄连的正常生长,因此在整地之后,需通过人工搭建遮阴棚的方式来为黄连提供一个荫蔽的环境。棚架的选择可以是水泥柱,也可以是木桩。相比于木桩,水泥柱的使用年限更加长久,而且还减少木材的砍伐,因此棚架以选用水泥柱为宜。搭棚时,将高度为1.5m的水泥柱按照5m的间距固定成一条直线,随后用铁丝将每个水泥柱固定好,最后在上面覆上一层遮阴网或者树枝进行遮阴即完成搭棚。

4 播种育苗

黄连的播种工作一般在11月份进行,按照每667m2用纯种子3~4kg,拌上细沙或者腐殖质土,均匀地撒在畦面上,随后用木板将种子压入土内,使种子与土充分接触,最后在上面覆上一层稻草,既减少水分蒸发,同时又提高地温,以利于种子发芽。黄连幼苗期的透光度应保持在20%左右,当幼苗长出2叶1心时,进行一次间苗工作,去除杂草和长势较弱的幼苗,使幼苗苗距在1cm左右,以避免杂草或者幼苗之间对养分的争夺而影响生长。间苗后,每667m2施用3kg尿素稀释1000倍进行喷雾,以补充幼苗生长所需的养分,并在根系周围覆上1cm厚的细土,以防止幼苗倒伏。翌年春天,采取同样的方式再进行一次施肥,以促进幼苗生长。

5 移栽

当黄连幼苗长到第3年时,需进行移栽处理。移栽的时间以5~6月份为宜,此时移栽,更利于黄连发新根,有利于提高移栽成活率。移栽时,选取高度在6cm以上,具有4片以上真叶的壮苗,将其从苗床中连根挖出,随后剪去须根,留出2~3cm长的短根即可[1]。栽植前,可用萘乙酸加吲哚乙酸作为生根剂对其进行沾根,随后按照10cm×10cm的株距进行移栽,栽植深度以土壤不压心叶为准,栽植完成后用细土将须根压实,防止土壤漏风导致根系被风干。起苗到栽植最好在同一天内完成,如果需两天完成,则应将未栽完的幼苗堆放在阴湿处,以便第二天继续移栽。

6 田间管理

6.1 补苗与除草

移栽后的1~2年内,黄连每年都会死一部分苗,因此在秋季,需进行一次补苗工作[2]。补苗时,应选取大小与移栽苗相同的幼苗,以确保后補的苗与原有的苗生长一致。除了补苗,每年还应进行5次左右的除草工作,除草最好采取人工除草的方式,以免除草剂对黄连产生药害或者在根部残留。结合除草工作,每次还应进行一次培土,以利于黄连根茎长势茁壮。随着移栽苗不断的增长,每年的除草次数可逐渐减少。如果土壤出现板结现象,可适当疏松表土,以提高土壤透气度,利于黄连根系呼吸。

6.2 施肥

黄连生长前期和在春季的时候,主要进行地上部分的生长,因此此时施肥应以速效肥为主,春季植株返青后,每667m2可追施20kg尿素,以为叶片蛋白质的合成提供充足的氮素,保证地上叶片健康生长。秋季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每667m2施用有机肥2000kg,以为黄连提供更加全面及长效的养分,为植株越冬提供保证。生长后期一般不进行速效氮的追施,多以磷钾肥为主,以提高黄连的品质。随着植株的不断生长,每年的施肥量也应适当增加,以满足植株对养肥的需求。

6.3 调节透光度

随着黄连植株苗龄的不断增加,其耐光性也在不断增强,对光的需求程度越来越大,为了避免地上部分徒长,促使干物质向地下部分转移,提高黄连的产量与品质,需要通过减少遮阴物的方式,来增加透光度。一般当年移栽的黄连苗保持在20%~30%的透光率,随后按照每年增加10%的透光率来减少遮阴物,到了生长后期,可使透光度增加到50%左右,直至收获当年,可将遮阴物全部撤去。

6.4 去除花苔

黄连的生长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由于开花和结实这两个生殖生长阶段会消耗大量的养分,因此从移栽后的第二年开始,除了留种田之外,都应该将花苔去除,减少过多的养分消耗,以提升黄连的产量及品质。

7 病虫害防治

7.1 白粉病

白粉病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科具有寄生转化性的一类病原真菌。病害在7~8月份发生较重,该病菌主要侵染黄连的叶片,感病初期,叶片背面形成直径大小为2mm左右的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表面形成褐色病斑,随后逐渐形成白色粉末状物质,直至全株布满白粉,轻则影响光合作用,重则导致植株死亡。防治白粉病时,可在发病前用30%醚菌醋1200倍液或者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每7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即可有效防治病害发生。

7.2 炭疽病

黄连炭疽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每年4月份开始发病,5月份为发病高发期。黄连叶片感病后,先形成油渍状小点,随后逐渐扩大成灰白色,带有暗红色边缘的不规则轮纹,感病后期常形成穿孔。叶柄感病后,形成紫褐色病斑且向内凹陷,使得叶片随着叶柄一同掉落,由于形成大片坏死斑或者叶片掉落,使得黄连的光合作用严重受阻,最适导致黄连严重减产。防治炭疽病时,可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者多菌灵800倍液进行喷施,两种药物建议交替使用,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7.3 白绢病

黄连白绢病又称菌核性根腐病,是一类由半知菌亚门小菌核属病原菌引起的真菌性土传病害。发病初期为6月初,到了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发病高发期。由于白绢病为土传病害,故在当黄连处于防病初期时,没有明显的病症,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菌丝体逐渐穿过土层,在根茎周围形成褐色油菜籽大小的菌核,导致黄连根茎的疏导组织受到破坏,使得养分和水分不能有效的运送到地上部分,导致植株逐漸枯萎死亡。防治时,可用噁霉灵、代森锰锌等药物对其进行防治。若发现病株,应及时将其拔除,并在拔出的病株周围撒上生石灰进行消毒,以防止病原菌扩散。

7.4 蛞蝓

蛞蝓是一种软体动物,在3~11月份期间都会对黄连造成危害。蛞蝓主要以黄连的嫩叶为食,虫害发生严重时,会将叶片全部吃光。若发现蛞蝓时,可将石灰粉撒到畦面,使蛞蝓失水而死,或者每667m2用50g,80%的四聚乙醛3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7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次,可对蛞蝓起到毒杀的作用。

8 采收与加工

一般而言,第五年收获时黄连的产量要比第四年收获时黄连的产量高出50%左右,而第六年比第五年单产增加10%左右。不过在移栽第六年后,过长的栽植时间会导致黄连根腐病的发病几率增大,且产量和品质都会降低。因此,黄连的最佳收获时间是在移栽后的第五年和第六年。最佳的收获时间在10~11月份,过早收获,根茎含水量大,折干率低,过晚收获,会导致产量品质降低。收获时,挖取全株,去除根上附带的泥土,并剪去叶片和须根,将其晒干,去除杂质,即为黄连成品。

参考文献:

[1]梁玻.黄连搭棚生态栽培技术[J].乡村科技,2016(2):21~22.

[2]雷庆华.黄连无公害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1,27(2):32~32.

猜你喜欢

黄连高产栽培
不一样的“双黄连”
我国育成高产高抗水稻新品系
草莓的立体栽培
“小矮子”黄连
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益简化栽培新技术
黄连最清胃火,但体寒者慎用
“华中药库”抢收黄连
不同培养料栽培金福菇对比试验
淮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鸡腿菇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