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局与突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优化

2018-01-29申彦彦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制度建设

管 辉, 申彦彦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吉林 长春 130024)

文化是教育的根源,教育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来陶冶人性、健全人格、关怀生命,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个性化和文化化。文化也是高校的灵魂,“大学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存在”[1],“没有文化底蕴的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2],“在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即文化,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是文化育人,大学的传统、大学精神、校训、章程及校风等说到底都指向文化,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3]

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受到密切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通知》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4]。《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文化规律,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校园特色的校园文化”[5]。纵观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谓成绩斐然,物质文化日新月异、精神文化与时俱进、制度文化日趋完备。然而,当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它们相互交织,共同造就了文化建设的困局。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探究其影响因素和优化路径,对于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其内涵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困局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中经由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具有动态性、传承性、时代性的文化系统。从形态上讲,校园文化主要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行为文化。不同形态的文化互相交融、相互影响,通过约束、激励、塑造、陶冶等方式对学校和教育发挥着作用,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系统。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理念,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信仰。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

1.粗放式的物质文化建设导致“人学空场”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化形态,它映射着整个校园文化的历史积淀水平和文化发展样式,其构造和设计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意向[6]。校园物质文化包括厅堂场馆乃至校园的一草一木,既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众多高校不断加强校园建设、扩大校园规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产生了蔚为壮观的景象。有的学校动辄投入上千万建造豪华校门、豪华办公楼,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和办学规模的扩张,校园建设痴迷于校舍新、面积大、风格奇,在不知不觉间走向了新、大、奇的认识误区和审美盲区。单纯追求数量和规模上的扩张使得文化建设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忽略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发展,肤浅化、同质化现象严重。校园本身所具有的历史传承、精神文化及独有的风格特征等被割裂和抹拭;物质文化的育人功能被遗忘,人文关怀缺失、观念的错位和物质文化建设的偏离共同造就了“人学空场”。

2.精神文化建设随波逐流致使价值预设走样

近年来,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不断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精神文化建设在随波逐流中偏离价值预设。事实上,“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7]。

(1) 功利主义至上造就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市场化的思想蔓延至高校的各个领域。教育工作标准化、功利化,急功近利地追求效率,唯社会需要马首是瞻,学校和教育几乎变为社会发展的被动者和附庸。

(2) 科学主义盛行造成了理想主义的凋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即是真理”的观念成为主流,对科学的崇拜、狂热和迷信使得科学主义大行其道。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技术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盛行、统一的标准和高度精细化的规制使得作为个体的想象力、个性、兴趣等被抹杀,造成了理想主义的凋零。

(3) 多元价值观念的碰撞动摇了人文精神。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元的价值观念应运而生,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不断冲击和挑战着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系统,昔日高贵、神圣的象牙塔已经沦为社会需求指引下的人才加工、训练基地。社会需求量大的学科专业成为主流,部分人文社科专业遭致漠视、排挤,投入少、见效快的效率至上观念深刻影响着学校的价值抉择,人文精神黯然失色。

3.制度文化建设失语造成了真空地带

作为共同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规则规范系统,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发挥着引导、调控、规范等作用。当前,尽管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不断趋于完善,但制度文化建设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 制度文化建设针对性和科学性有待提升。 主要表现为定型化地响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号召, 忽略了学校的客观情况和现实需要;决策程序过于简化,制度或政策制定过程不够科学和民主; 一些政策或制度直到公布才被师生知晓, 缺乏集体商议;调查研究不够致使制度针对性缺失, 进而导致低效和内耗。

(2) 制度文化建设理念更新滞后。理念是实践的航标,理念的更新是制度更新的根本,直接关系到制度文化建设的质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面对高等教育的新趋势、新挑战,一些高校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拒斥变革;一些高校虽有所回应,但似乎无法挣脱传统的裹挟,依然是“新鞋走老路”“新瓶装老酒”,仍然用定势思维和陈旧的方式处理、应对新生事物,情不自禁地走向新的窠臼和思维怪圈。

4.行为文化建设失范促使乱象丛生

行为文化是人们作为行为人,在具体的日常活动中所蕴含的文化形态的总和,折射出人们的素养、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和文化品味[8]。当前,高校行为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1) 教师治学行为失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但在一些教师那里却只顾教书,少有育人。课堂上学生旁若无人地打游戏、睡觉、随意走动等情况时有发生却无人制止;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把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即可;有些教师对于学业考试也只是得过且过;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对学生施以爱心、耐心、责任心,治学行为失范。

(2) 学生学习行为失衡。学习是学生的本分,教育教学过程是多维度的师生互动交往过程,不能仅依赖于教师的教。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和引导学生的学;学生如果不能完成内化的过程,教师的教也必然会弱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蓬勃发展使得升学深造的机会持续大幅增加,原本高强度的学习一到大学便松懈下来。许多学生热衷于社会交往,逃课、沉迷游戏、替上课、替考、作弊时有发生,考试临时抱佛脚、只求不挂科等问题突出。

(3) 学校管理行为失当。管理即是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当前,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较大,有的甚至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发展。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因而,解决问题须先认识和分析问题。基于长期工作实践和近观,我们认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内部和外部因素,二者相互作用,共同织就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局面。内部因素涵盖高校自身认识的偏差、实践中的误区及制度建设的滞后;外部因素既有新时期社会环境变化引发的新挑战,又有历史发展遗留和酿就的问题。具体包括全球化的冲击与网络文化的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与集体无意识。

1.认识上的偏差与实践中的误区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偏差问题较为突出,集中表现为认识上缺乏整体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浅表化、形式化、庸俗化、刻板化现象屡见不鲜,进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实践中走向误区。具体表现为以功利主义的观念、急功近利的心态、效率至上的方式、生搬硬套的途径大干、快干、蛮干、硬干。物质文化建设以政绩观为根本,一味追求大、新、奇,以感官上的愉悦为价值取向,忽略了物质文化的根本价值。精神文化建设千篇一律,形式主义、实用主义和狭隘主义等大行其道,大学该有的庄重、神圣与优雅渐趋消逝。制度文化建设只重眼前、不顾长远、自立门户、单打独斗、不讲配合,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背离,与物质文化建设相脱节,弱化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保障的作用。行为文化建设中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盛行,攀比之风屡禁不止,“快餐文化”此消彼长,“三风”(校风、教风、学风)浮泛,价值异化。

2.高校内部制度建设滞后与诉求搁浅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及其形成的制度、体制机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新时期高校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面临新的挑战。同时,社会转型和时代发展也赋予高校新的内涵和机遇,强化制度建设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所大学能走多远、能变多强,不是取决于其规模和一些具体目标,而是取决于基础性制度的完备程度”[9]。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当前大学制度特别是内部制度建设没能与快速发展的大学相适应,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难满足现代大学发展的诉求,因循沿袭,影响了高校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一脉相承,制度建设的滞后必然会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如制度安排与发展理念相冲突、目标规划与发展规律相脱节、制度迟滞阻碍校园文化新陈代谢、制度设计缺乏科学性引发效度危机、落实不力导致制度可信度危机、制度频繁变动导致公信力危机、制度真空导致校园规范缺失,凡此种种,共同形成了高等教育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诉求搁浅。

3.全球化的冲击与网络文化的影响

当前,全球化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高等教育全球化也面临着众多挑战,最主要的是高等教育商业化越来越严重,全球同质化越来越明显”[10]。反映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即是盲目崇拜,尤为明显的是“国外优越论”似乎不约而同地成为众多高校的共识。凡是国外的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都是好的,都优越于国内。这种无所不在、莫名其妙的不自信和荒诞逻辑,不加甄别地吸收和模仿使得一些高校有意无意地患上了“浮燥症”和“流行病”。伴随全球化而来的多元价值观念也在力求国际化的高校校园中逐渐形成,传统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冲击,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向渐趋偏移。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形态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汇聚成网络文化。开放、虚拟、交互、共享等特征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作用于当代人类生活的全过程、全领域,通过欲望的生产、价值的引诱来实现对人的控制和裹挟;而改造世界的人类正在被自己的发明创造所奴役、绑架和异化,且不可抗拒又难以自拔地陷入一种技术和文化黑洞之中。“人类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既是对自我的延伸,又是对自我的截除”[11],“在人类的进化中,人类的基因已经放弃了它的首席地位而让位于一种全新的或超机体的力量,这就是文化”[12]“直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政府或别的什么人能够拒绝或想拒绝这个电子文明世界的怪物。她新奇的自由性、便利性、快捷性和挑战性,掩盖了她潜在的强暴性和危险。”[13]显而易见的影响即是认知判断、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和表达方式,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利己主义便是症状,它以“娱乐至死”的方式宣告了大学神圣、优雅的消逝,“现实的人”为“物化的人”所取代,进而招致传统文化观念的解构。

4.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与集体无意识

自扩招以来,几乎所有高校都将重心置于外延式发展,一味追求办学规模上的扩张。根据教育部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6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从1998年的371万发展至3 699万,全国普通高校总数从1998年的1 022所发展至2 596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释放众多红利之时也衍生了诸多问题。“大而全”成为众多高校办学目标,更加注重外界排名和评价。大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角色发生变化,价值取向单一。一些原本行业特色高校纷纷转向综合性大学,一些专科层次学校通过合并力图升级转型,高校发展呈现出扩规模、上层次、提水平的基本景观和态势。办学目标、模式、内容、途径等高度相似,以内涵和特色发展为代价酿就了大、全、空的同质化局面,造就了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突出矛盾。

三、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四个坚持”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所显现的问题并非个例,亦非一朝一夕的产物,它是传统失落和文化冲突在校园各个领域和层面的集中反映,是经年累月的长久积淀和校园外部不良风气蔓延的必然结果。我们认为,解决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须回到问题的原点,即文化上来才有可能重归澄明之境。通过文化的筛选、创新等方式使校园文化焕发出新的、长久的活力,优化校园文化建设须经由“四个坚持”的路径。

1.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指向于“传承”与“创新”二者的并驾齐驱。本质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不矛盾,一些高校坚持传承,拒斥创新,抑或是舍本逐末的一味创新,将传承与创新人为地割裂开来,酿就了非此即彼的冲突和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造就了校园文化的失衡。首先,校园文化建设须继承优良的文化和精神传统。校园文化是学校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是维系学校发展的灵魂;一所大学的品格、个性特征等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熏陶与浸染,遗弃了源头和母体必然会成为行尸走肉。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创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是校园文化保持活力的重要途径。面向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愿景,紧跟文化动向和育人需要,不断赋予校园文化以新的内涵,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举措,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协调

科学与人文精神相协调是现代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规格的基本要求。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发展,首先要摈弃非此即彼的对立,破除人为设置的壁垒,避免文化建设中的功利化和庸俗化。恰如爱因斯坦所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责之外”[15]。而“应当如何”的问题正是人文学科致力于探索的课题,特别是当前信仰、种族和区域冲突不断,生态失衡等种种问题正挑战着人类社会,人们更应当转变只重视科学技术,忽略人文精神的观念。其次,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开拓视野,培养有全球意识和责任心、兼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地球公民。

3.坚持学校特色与时代特征相融合

坚持特色发展是高校实现内涵提升的应有之义,赋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时代特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学校特色和时代特征相融合是校园文化建设良性发展的必然路径。首先,坚持特色是避免同质化发展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14]。特色即是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历史传承、文化秉性、品格特性等独特的价值系统,是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文化样态。突出特色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抉择。突出特色就是要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特性和精神风貌,凸显价值,保持持续的生机与活力。特别是民办高校更是要有错位发展的理念,调整布局、转变路向、突出特色是当务之急;把工作重心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提升上来,以内涵发展调和因扩张造成的对质量的冲击和影响,夯实基础、打造特色、形成品牌。其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坚持特色发展的同时也应当积极回应时代发展的诉求,赋予校园文化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也必然会投射到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当中来,校园文化建设绝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而另辟蹊径。

4.坚持立德树人与内涵发展相平衡

坚持立德树人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要求既要立德,又要育人,育人为本,立德为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着力优化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品味,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育人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当前,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主旋律。促进内涵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归宿,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把促进内涵提升和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紧跟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加强顶层设计,精准施策。走内涵发展道路首先要求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科学构建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维护和提升内涵建设。其次,内涵发展要求高校着力体制机制创新,摈弃定势思维,创新方式方法,形成内涵建设新气象。再次,内涵发展召唤依法治校,培育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氛围和理念。同时,内涵发展呼唤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持续提升治理能力,实行科学治理、民主治理、依法依规治理和精准治理。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制度建设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