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一点尝试

2018-01-28雍旭宇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尝试培养

雍旭宇

【摘 要】2015年9月瑞士《新苏黎世报》有文章指出:“与西方教育体系下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是对知识、信念进行能动的、持续的精确的反思与省察,洞悉支持他的理由及指向的结论的一种思维策略与技能。其实早在千年前的《礼记》中就有批判性思维学习的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现在我们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思维发展与提升层面,就已经明确指出“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的内涵要求。问题已被意识,剩下如何解决,纵然事情千头万绪,总有一根针头穿过一根线。蒋雁鸣老师在《整本书阅读: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搭建更好的平台》文章里说到:“相对于以前单篇课文的阅读与讲解,整本书阅读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广度、深度、强度”。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培养;尝试;苏东坡传;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224-01

在高二整个学期,我在班级推进了《茶馆》、《红楼梦》、《三国演义》的整本书阅读,尤其以阅读和教学《苏东坡传》为重要任务,帮助学生依靠详实的材料构建整体的思维框架从而试图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现以《蘇东坡传》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教学感悟。

教这本书,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一、阅读全书,整合问题

我们在读书期间做了以下的统计:学生眼中的苏轼。54.05%的学生认为苏轼是一个旷达乐观的人,35.13%的学生认为苏轼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至于认为他是官场失意,清廉正直等也占若干少数。并且我们收集了学生的阅读问题,因为篇幅原因,我只板书了一部分,在课堂上只能解决一两个核心问题,让它们起到发散思考的作用,到底选谁的问题来担此重任,先请同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提炼整本书阅读方法,帮助大家找到解决问题的引擎。以下是选编的是学生的读后质疑:

1.苏东坡人生遭遇——

(1)为什么苏东坡想要在仕途上走得更远,还要写诗暗讽朝廷,使自己被越贬越远,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唐珺璘

(2)苏东坡仕途坎坷,那他有没有对黑暗的官场产生过厌恶之情,想辞官回家的想法?——刘珣

(3)苏轼为何在中央被推动为文坛领袖后,又多次请求外放?——伍涵锐

(4)为什么苏轼能在密州作出那么多好诗?——刘畅

2.苏东坡的情感世界——

(1)苏轼为什么以僧为友?——刘畅

(2)苏轼那么暗恋其堂妹,是否可以认为其妾湘云是他堂妹的影子?——王沁

(3)为什么苏东坡如此有才华的人还会对炼丹如此沉迷,理应眼界开阔才对。——彭皓颖

(4)苏东坡练习瑜伽,炼丹的一开始的目的是什么?——谭睿宇

3.苏东坡的人生转变——

(1)在仕途坎坷中,苏轼的人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刘鑫、李俊衡

(2)苏更想在朝中还是地方?——刘浠琛

(3)苏轼被流放到惠州、儋州,陷入绝境后,为何仍能写出旷世诗文?——傅嘉龙

二、摘取问题 质疑作者

由学生上台用目录索引的方式梳理人生轨迹(他分了童年、壮年、老练等目录内容梳理苏轼的行为),质疑作者:林语堂在书写目录时,“童年”、“壮年”是按时间划分的,“老练”写的是人物,“流放”写的是事件,什么作者不按时间顺序继续命名目录,反而用“老练”?

提问:为什么把苏东坡贬至黄州的部分放至目录“老练”的部分。

这层质疑激发了学生动用章节内外的所有的内容来进行思考,当然也结合教材中出现过的黄州诗文来进行分析佐证,一石激起千层思维之浪,最后同学们得出结论解释了苏轼的“老练”:与李白陶渊明相比,他处理好了“独善”与“兼济”的关系,只是对内丰富自我,所以求仕则仕,归隐则隐,居朝不念山林,居山林不念朝市。

在继续运用年谱读书法读书时,学生又开始提出疑问:在梳理的过程中认为惠州儋州没什么可讲的,但苏轼为什么偏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讨论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是旷达的极致;有的说:这是吾心安处是吾乡的人生哲学;也有的说这是对自己一生遭遇的自嘲。虽然说法不一,但极度启示和锻炼了学生要调动整本书的内容进行公允而合理的批判性思考,哪怕最后仍是感慨苏轼的人生旷达胸怀,当这绝非与仅仅从单篇课文得出的结论内涵一样。

三、联系自身,阅读反思

面对挫折,人生如何修炼,你的收获是什么?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的教学感悟。

通过进行整本书阅读,我发现批判性思维的锻炼十分考验教师驾驭全盘和及时点拨阅读方法的能力。当自己决计要教学《苏东坡传》,进行教学设计时,我确信,里面要关注的方方面面岂止是一篇课文要求所能涵盖的。我最大的感受是,整本书阅读需要亲自去操刀,才能真切明白教学的得失。“方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阅读方法是挑起整本书阅读的支点。《苏东坡传》内容平静而深邃,让学生感兴趣实非易事,如何高效把握住内容从而引发思考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就很重要了。

总之,通过总结或传授人物传记阅读的方法,如目录索引,年谱索引等,学生就能在这些方法的引领下做更纵深的阅读和思考,如有学生在读目录是发现了作者命名的不同,从而质疑:什么从乌台诗案开始的内容冠以“老练”,这就引起的学生的探究兴趣。也让教学顺利开展。所以,整本书阅读可以帮助学生高效进行批判性思维,而选择合适的方法推进思维训练就是具体操作中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毕远志,沈贵鹏.略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及其培养.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

[2]朱新秤.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高教探索,2002(2).

[3]左洪亮.努力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江苏高教,2004(6).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尝试培养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