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庭训格言》中对“孝”的理解

2018-01-28程锦

读天下 2018年17期
关键词:训诫孝道理解

摘 要:笔者近日读《庭训格言》,其中康熙对自己子女关于“孝道”的训诫让人叹服,给人醍醐灌顶之感。他说:“凡人尽孝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矣。”这句话把“孝”诠释的清楚易懂,简明易行,道出了“孝”的真谛。

关键词:孝道;理解;训诫

“庭训”就是“父亲的教诲”,而父亲的教诲关系着一个人的成长,近日读清朝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康熙作为一位皇帝,从自身出发记录了很多他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并编辑成书教育子女,很多内容都让我深受启发。

其中康熙对自己子女关于“孝道”的训诫让人叹服,也给我留下很深的感受。他说:“凡人尽孝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矣。”这句话把“孝”诠释的清楚易懂,简明易行,道出了“孝”的真谛。什么是“孝”呢?康熙告诉子女,“孝”就是“得父母欢心,不在衣食之奉养”,这才是真孝。如果只重视对父母的衣食的奉养,让父母衣食无忧,看起来符合“孝心”,但是很容易出现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做表面工作的情况,并不是真孝。真正的“孝心”应该如康熙所说是出于“善心”,要做到心口如一,行动与用心一致才行。仅仅为了赢得别人的赞许,把赡养父母成为谋取名声的手段,非但不是“孝”还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反观现代社会,在大提特提“孝顺”“孝道”的社会氛围中,仍然出现了很多“不孝父母”的事情,让人迷惑不解。有以自己经济条件不好,不愿赡养父母的;还有因为赡养老人,兄弟反目的;更有把老人送至养老院就玩失踪,不闻不问的。种种“不孝”的事情在报纸杂志上比比皆是,让我们感慨作为“孝字為先”的中华礼仪之邦“孝道”的缺失。同时,有偏差的“孝道”思想也当行其道,有人说,我富有家财,每月支付父母赡养费,好吃好住,难道不孝吗?还有人说,我送父母到养老院,每月支付高昂的费用,难道不孝吗?还有人说,我照顾父母的衣食起居,这难道不叫孝吗?在笔者看来,这些都不能算“真孝”,至少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孝”,只是表面形式上的“孝”,真正的“孝”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恭敬。中国历史上曾经用“孝”来衡量一个人的素质,在汉代就有“举孝廉”之说,推举守“孝道”的人去当官,慢慢地人们却把“孝”当成了当官的手段,“孝”成为一件可以度量的事情,让“孝”开始变味。而从《庭训格言》中康熙的认识中,我们却可以看到,作者对“孝”的认识更加深层,“孝”不是轰轰烈烈的,不是让人一件就叹为观止的行为,而是细微之处的用心。

一位普通人,把自己的肾捐给了患尿毒症的母亲,用自己无私的爱回答了什么叫“孝心”。田世国在当选为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说:“我怎么能够和杨利伟、袁隆平比肩?我只是给我自己的老娘捐了一个肾嘛。”杨丽娟,甘肃省兰州市女子,从16岁开始痴迷香港歌手刘德华,此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杨丽娟的父母劝阻无效后,卖房甚至卖肾以筹资供她多次赴港及赴京寻见刘德华。2007年3月22日,曾经赴香港参与刘德华歌友会,实现生平夙愿,跟偶像合照。不过,其父最后由于杨丽娟的“追星”行为而跳海身亡。以上的“孝”与“不孝”的新闻事件,真正的差别是在他们对父母的不同态度上,其实,“孝”的关键是“用心”。许慎的《说文解字·老部》中说:“孝,善事父母也,从老省,从字,子承父也”。这里的“事”做“对待,侍奉”讲,并不重“养”。《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曾讲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的话的意思是:“现今的孝,只是说能养活父母,人对狗马都能养活,若不恭敬,怎么去区别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孔子告诉我们孝难在对父母有一个和悦的面色。由此可见,所谓孝,不仅仅指衣食的赡养,更要有一个恭敬和悦的面色对待父母,使之欢心,这才是真正的孝道。由此我们知道,传统的“孝”其实并不是仅仅强调“赡养”,更重在内心对父母的“恭敬”上,但是事实上历代统治者所宣扬的都是“赡养”行为,表面看起来让人不解,其实反映了古代社会提倡“孝”的目的。

中国古代强调“孝道”,而这里的“孝道”并非指由内心恭敬而产生的真情外显,更多的是一种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百善孝为先”一直是与“忠君”思想联系起来的。儒家经典《孝经》中就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可见,古代统治阶级把“孝”提高到绝无仅有的高度,目的是让百姓从“事亲”,顺理成章的“忠君”,因此,易于表彰和宣扬的“赡养行为”就慢慢成为“孝”的注脚。同时,当时生产力低下,食物匮乏,子女能把少有的食物给老人吃,供其生活,必定处于“恭敬”,确实可以算成“孝”。可是现代社会人们对“孝”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奉养,赡养”的层面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或许是不孝的人太多,人们放低了“孝”的标准,又或许是被曾经众多夸张的孝子故事所误导,以为“赡养”为“孝”的全部要求。殊不知,时代变迁,现代社会,生活富足,赡养父母吃穿已经不是难事,如果还把供养父母吃穿作为“孝”的全部,不能力求做到“得父母欢心”,可能就会让父母寒心,这不是现代该努力做到的“孝”。

前些年,一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多少望眼欲穿的父母的渴望,也引起哪些自认为孝子孝孙的感触,更引发了整个社会对“何为真孝”的思考。

在笔者看来,欲“孝”必先“敬”而后“养”,有恭敬之心,瓮牖绳枢之养亦为孝,无恭敬心,陶朱猗顿之奉仍未虚。探究“孝”的内涵,有助于帮助那些原本有孝心的人学会尽孝。“孝”的关键在于“心”,用真诚之心对待父母,用无私之心不求回报,用善良之心表现出恭敬。

参考文献:

[1]范国强,朱静.从《庭训格言》看康熙帝的教化思想与仁孝之心[J].传承,2016(11).

[2]李叶.中国家训起源新探[J].莆田学院学报,2015(04).

作者简介:

程锦,安徽省淮南市,淮南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训诫孝道理解
李文亮等来道歉如何规范“训诫”
女性身体的越界与轮回
南阳宛城:二次训诫促涉罪未成年人反思悔过
塑成作为伦理主体的父母与子女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绝对“孝道”有悖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