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2018-01-28方元茂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实践探究高中历史

方元茂

【摘 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阅读、思考、评判,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完成对历史问题的诠释、论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学史情趣和正确史观,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感悟学科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历史;实证解释;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129-02

新课标理念认为: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史料教学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快新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彰显新课程理念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在新课标理念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对史料教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精选史料、有效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等学科素养的培养,尤显重要。

一、立足于科学原则

新课标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可见,正确选用史料是正确解释历史的前提。

选择史料要求教师加大知识储备,历史教师必须建立和拥有自己的史料资源库;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多途径地获取、存真、积淀有价值的史料。

落实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定要求真求实,在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时要教会学生懂得甄别真伪,选取最能揭示问题本质的史料。史家说:史料的真伪或属性如未确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危险;史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结论,比没有史料更可怕。

历史学科遵循“以史为证”原則,所有问题的结论都要以真实可靠的史料为据,得出的结论要符合唯物史观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谨从历史科学原则出发,树好教风,杜绝“人造史料”。

二、实践于教材载体

1.用好教材。

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其择用的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选取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启发性、实用性,因此应充分关注教材中的相关史料。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运用和解释好教材已有的史料,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例一】民族主义(人民版)

史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解读: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解释:

①宪政:推翻清政府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②议会:在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民享有参政权,大总统选举产生,议会由国民选举议员组成,宪法由议会制定。

③民主:共守宪法,敢帝制者天下击之。

史料实证学科素养培养重在学生能够在真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它是形成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的基础。有效使用教程的史料,是开展新史料教学的可行捷径。

2.拓宽教材。

教师选取的史料既要与教材的知识点紧密关联,又要让学生比较快速地理解和接受;直观的史料图片不仅有助于学生增加、增强知识能量,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激活学生学习潜质。

【例二】五色旗和两极格局。

南京临时政府以五色旗为国旗。何以用五色旗?教师在展示图片的同时还要简介其四种说法:①红、黄、蓝、白、黑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教材观点);②所用的五色是五个民族所喜爱的颜色,而此五色也是五行学说代表五方的颜色;③五色旗取自凤凰五色,同时也代表仁、义、礼、智、信五德;④涵盖了方位上的东西南北中之意。五色旗本具多种寓意,参议院在提请临时大总统公布国旗的咨文中称:“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就道德上、历史上、习惯上、政治上种种方面观察,非惟足以代表全国精神,且为中华民国永久不磨之特色。……而外人并有目此旗为虹旗,谓中国驱除专制、建设共和正如彩虹亘天,阴霾尽扫者。”

二战后冷战政局逐步形成,美苏在分割世界势力范围上矛盾与冲突加剧,德国分裂、柏林墙建立、古巴导弹危机等历史图片、漫画丰富而形象;图二直观地折射出,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朝鲜半岛实尾岛事件上的激烈对抗。

国考重从史料实证的角度阅读分析并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因此,运用历史图片来解释历史现象,选择的图片务必要直观、形象,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动感,切忌图片的滥用和误用。

三、探究于多元视角

1.精采典型。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其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表达是课堂有效性的主要衡量标准。教师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典型史料作为教学素材。

【例三】传统儒学

中外历史学家,无不为中国封建社会里存在如此强大的统一力量而感到惊愕。人们不能不问:同样是封建社会,有着大致相同的生产水平——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自然经济,而中国封建国家为什么具有如此不同的形态?它依靠什么样的组织力量来克服分裂割据?“大一统”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上的特色,它是中华民族古代的光荣与骄傲……

——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通常使用儒学史料多集中在思想、文化、道德方面,而该史料的使用则以治国为切点,儒学的独尊地位有利于维持政治大一统:西汉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后,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迎合了大一统的需要;儒学强调封建伦理纲常,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关注时政。

【例四】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19世纪40年代之前西方工业国都在实行贸易保护措施;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以后到19世纪70年代各国主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19世纪70年代各国又开始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二战以后至60年代末,美国率先提出和实施自由贸易政策,主导并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70年代以后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又被各国逐渐采用。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贸易保护仍然是各国贸易政策的支撑点,不仅包括发展中国家,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由于竞争的激烈会不断实施贸易保护。

——百度百科

材料切入点是当今时政热点,考试思维却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对外贸易政策:工业革命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二战后,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倡导成立关贸总协定,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由此学生得到时政认识:国家经济实力薄弱时,往往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保护经济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强大时,往往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利用竞争优势发展经济。这就是美国发动贸易战的目的。

3.启发多解。

教师注重史料类型的多样性,使得史料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克服定势思维,学会做到寓论于史、史论结合。学生从史料不同视角出发,既能领略史料的多元性又能论从史出,从而初步确立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史料实证意识。

【例五】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据邓清华(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等

以上史料至少有三种可以论证和解释:

其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社会经济形态和发展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农耕文明时期,农业占主导,城市中有农田;工业社会,工业和商业地位上升,城市的经济功能突显,工厂成为城市中心;20世纪中期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城市的服务功能增强。

其二、科学技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農耕文明时期,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空间往往依托自然而存在,体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工业社会,科技发展,城市空间肆意侵占自然空间,厂房、商场、住宅区覆盖良田,生态平衡被打破;20世纪中期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现代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城市分区更加细化。

其三、思想文化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农耕文明时期,尊重自然的思想发展,城市布局依托自然山水;工业社会,人文主义思想盛行,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破坏自然;20世纪中期后,生态观念增强,回归自然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

从不同的学情出发选取多维史料,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在对材料深入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转变学习方式,寻求多元的历史解释。

4.突破困囿。

教师选择对同一主题、事件、人物评判不同的文献史料做教学引子,促动学生敢于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以弥补教材不足、扩大知识视野。高中历史必修三多种版本教材对新文化运动这样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和肯定的态度。是否可以这么定性?值得探究。

【例六】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责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上述材料,部分颠覆了教材的观点,学生思考后不禁要问: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是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吗?通过史料阅读,学生从全新的角度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既有批判又有肯定、而非全盘否定和肯定,提升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维度。这种认识高度的构建,并非凭教师单方面口述所能达到的。教材重陈述逻辑,高考重解释合理。因此,教材和教参往往滞后于高考命题思路。站在高考的前沿,突破局限的史料就显得有前瞻性的必要,此即教学科研素养。

结语

从教学实践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有助于调动学生自我积极思维、发现问题、合理解释,促进学生激发兴趣、体味历史、格物求知;学生有了自己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就会自主探究问题、检验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史料教学只是辅助教学手法之一,教师将之融入教学而不宜过度使用,不能用历史史料来取代历史教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 图片引用自:baike.so.com.

[3] 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

[4] 何成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猜你喜欢

实践探究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合作学习实践探究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