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1)

2018-01-28李惠娴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新时期有效性教学策略

李惠娴

【摘 要】在素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新时期背景下,非常注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和教师既要做好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加强德育教学工作,尤其是在小学这个基础阶段,更要注重提高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对此,在实践的教学中,应该及时革新教育观念,科学制定教学目标,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还要注重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从而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主要针对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问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088-01

引言

德育是一门组织严密、计划周详、综合性强,并且要求学生亲身参与的课程,尤其是小学德育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的小学德育教学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目标空大、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这已经成为困扰小学德育教师的难题,在新时期背景下需要对此不断的探索研究。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

受应试教育影响,德育教育在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分量远没有考试分数重要,许多小学的德育教学只是做做样子、喊喊口号,教育观念落后,德育活动自身没有新意,往往是老调重弹,无规划、无组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导致德育教学流于形式。

2.教育目标空大。

德育课教学水平是评价教学水平的硬指标,许多学校为了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德育教学目标设置过高、过大,但是德育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这种德育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我国在德育教育方面,学生大多时候只是被动参加,而且大部分都是榜样示范、品德评价、说理等方法,都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或家长的教育,孩子们非常反感,甚至把批评教育称之为“上思想品德课”[1]。

3.教学方法陈旧。

许多学校的德育教学方法陈旧,各个年级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等几乎一致,只重视教学形式,依然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讲讲故事,学生被动地听,学生仅仅只能记住几个特殊的问题,但是并不理解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同时,许多学校的德育教师由文化课教师担任,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德育教育培训,知识水平和品质有待提高,导致德育教学效率不高。

二、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1.革新教育观念,重视德行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们能够全面、健康的发展。就提升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言,其基础就是改变教育理念。要重视道德教育,家长与教师应摆脱“唯分数论”的观点,加强对德育培养的重视程度。拥有高道德风尚的人可以弥补智商的缺陷,但一旦道德出现缺失,智商是无法弥补的,所以要转变教育观念,摆脱传统教育的枷锁,充分认识到教育中“育人”的重要性,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把德育教育内容加入到教学成果考核中去[2]。

2.结合学生成长规律,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得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学生为本。德育教学也应该如此。小学生的年龄还很小,认知能力还比较差,对于外部事物还不能形成清晰准确的认知,所以针对小学生这样的年龄特点,小学德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重点放在打基础上,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通过适当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方式,产生积极正确的思想习惯,在内心要注重遵守各种行为道德规范,也只有这样坚持因材施教策略,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对学生的价值观和各种习惯真正做到正确的引导,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3.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注重结合实际生活。

要想确保教学的有效性,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德育教学就是说教式的灌输教学,要求学生做一些事情,或者禁止做一些事情,这样被动的强制性的教学,难以让学生产生学习,不仅无法达到德育引导的效果,还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新时期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师要注重创新,运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生活化教学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重要教学方法,德育知识内容来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就可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建立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展示形象化、生活化的内容[3]。比如在类似“秋天的收获”内容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都有哪些成熟的果实,体会到劳动的宝贵价值,而且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更多的果实,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分类,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这些果实的来之不易,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浇灌而来的,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了德育教学效果。

4.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把德育落到实处。

教师应该让德育走进实践中去,不能再停留在表面的“团结同学”“爱家爱国”等空洞的方面,而应该联系到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成長过程中会有的思想、尴尬、疑惑、甚至心理需求进行关注,然后从这个基础上去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自我、认知社会,并根据每个阶段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活动[4]。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举行“自己动手,打造我们美丽的班级”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对于四五年级的大孩子,可以举行“参观污水厂”等活动,从活动中切身感受到自己应该做什么。只有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中出发,进行课内课外的相互结合,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珍惜生活,并且从细节中进行道德引导,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行。

结语

总之,新时期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现阶段小学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进行处理,不断提高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促进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文凤,高俊云,王丽红.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03):4.

[2]吕瑞.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J].吉林教育:综合,2015(11):52-53.

[3]方志义.提高小学德育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5(08):67.

[4]李洪信.浅析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4(02):73.

猜你喜欢

新时期有效性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