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校课程与教学品质的实践与思考

2018-01-28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

天津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课标校本课程体系

■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 戈 红

核心素养校本化落实的过程,关键取决于教师的领悟与理解、实施与操作,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觉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聚焦课程与课堂,我校从“核心素养”的视角进行了“草根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研制学校课程规划——想清楚,我们要做什么

研制学校课程规划的核心是要明确学校教育哲学及其所蕴涵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及办学愿景,并以此为基准,释放出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理念。学校坚持的“主体性发展教育”育人模式,以裴娣娜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十余年“主体性发展”的研究成果(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指标体系结构)为理论依据。

(一)整体构建“主体性发展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框架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外显形态。学校构建了“一体两翼三层”的课程结构。“一体”,指向作为学业基础的国家必修课程,称为“核心课程”;“两翼”,“一翼”指向为学生智慧成长的“融思课程”,“一翼”指向为学生人格成长的“持志课程”;“三层”,两大板块课程均按“主体奠基课程”“融合拓展课程”“研究发展课程”由低到高三个层次设计与实施。

(二)完善课程方案和配套系列方案

进一步完善本校的课程建设方案和配套方案,《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课程建设方案》《学科走班实施方案》《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方案》《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方案》《综合素质评价之学分认定方案》等,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与实施策略,细化各层次内容的实施标准与方法,使课程领导得以夯实。

二、理解学校课程变革语言——说明白,我们该怎么做

只有当教师理解了课程规划,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行动的意愿,课程规划才有可能成为教师课程实践的指引。因此,让教师理解并一以贯之地实施规划,进而基于自己的实践,加以创造性地发挥,是课程规划得以真正落实的关键。

(一)多维培训,骨干引领

为全体教师进行了关于课程建设的培训,就“基于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改革的课程重组、基于学生生涯发展需求的课程选择、基于学生选择和课程重组的课程设置与综合素质评价、基于学生选择和课程重组的课程管理与实施、基于学生生涯发展需求的教师角色转变”五方面的认识全方位解读新高考、新课改、新课程,其中特别提出教师的多重新角色:导师、课程实施者、课程开发者、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者。

(二)校本研修,形成团队

成立了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学校课程建设中心组和各学科课程建设中心组,确定每周专题研讨的时间。我们多方收集资料,利用中心组学习时间,将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和相关招考改革方案的理解与中心组教师交流研讨,厘清课程设置、课程方案等概念,研讨学校课程建设的宏观设计。

三、研读国家课程标准——明方向,做有准备的教师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同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标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一)研读课标,学科跟进;新旧对比,转变观念

学校拿到各学科新课标(征求意见稿)后,及时印制下发给所有高中教师。由学科组长牵头,利用每周学科组集体备课的时间,比较新旧课标。第一次比较后,我们选出了地理组的对照作为样本,组织各学科组学习、再研讨。学科组进行了第二轮研讨修改后,我们分别召开了文综学科、理综学科和语数外学科三场新旧课标对照交流活动,每场交流都由组长汇集整理全组智慧后进行汇报,专家全程指导点评。

(二)依托课标,学科跟进;全员参与,自下而上

在研读课标基础上,我们启动了学科课程群的建设,第一稿采取开放的方式进行征集,结合第一轮初稿就有学科味道的关键词、对原有成熟课程的二次开发、体现课标理念、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学科课程群建设带动特色学科建设、学科课程建设与新校学科基地建设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修改建议,统一思想,进一步修改。

(三)学科融合,示范引领

开展主题融合型课程实践,以区域特色课程申报为契机,申报课题《中学“学科融合·主题摄影”校本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将历史、地理、语文、物理、美术课程用摄影串联起来,此课程成为有一定借鉴作用的精品课程。

(四)课题引领,项目驱动

充分借助教育智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以课题引领和项目驱动的方式,推动学校课程建设。

以学校多项课题研究为引领,《“主体性发展教育”育人模式下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失的原因及指导策略的研究》《O2O一体化学习方式助力教与学的行动研究》《高中物理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研究》《中学“学科融合·主题摄影”校本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等,推动学校课程建设。

四、优化课程实施与管理——做到位,我们怎样做得更好

学校优化课程实施与管理就是在力求理念、行动、评价内在一致的前提下形成“优质课程开发”与“优质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调整与完善。

(一)聚焦课程,进一步提升课程品质

1.以学科关键词和学科大概念的凝练为支点,推进特色课程群建设。

建设过程中注重“五个一”——成立一个团队:集聚团队之力联合开发课程;确立一个思想:“顶天立地”开发学科课程,既站位高远又接教学地气;明确一个定位:给予不同类别课程不同的价值定位,使不同类别课程达成其应有的课程目标;遵循一个流程:依照基本的流程来开发课程,坚实迈进课程开发的每一步;遵循一个标准:遵循课程开发建设规范,确保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规范与质量。

2.以《学科课程校本实施纲要》的研制为支点,推进学科课程体系建设。

把“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体系—学业质量标准—学科课程资源建设”“五位一体”结合起来研究与实践。在准确把握国家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学校未来发展规划和“一体两翼三层的课程结构”,研制《学科课程校本实施纲要》,包含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等内容,以此为载体推进学科课程体系建设。

3.以学科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为支点,推进学科综合建设。

学科综合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学科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为支点,从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学科特色课程群建设、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学科特色活动、学科课程资源建设与学科教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开展“六位一体”学科综合建设,创建学科品牌。

4.以新课改实验班的研究与实践为支点,推进研究发展类校本课程建设。

学校课程体系中的研究发展课程,是面向特长学生,从学生需求出发,量身定制,开设专题研究课程、项目课程、综合课程、科技创新课程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潜能,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以高一年级新课改实验班为支点,推进不同方向研究发展类课程建设。

5.以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为支点,推进学生发展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成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下设学业发展指导分中心、生涯指导与素质拓展分中心、心理辅导分中心、健康指导分中心、艺术指导分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发展指导。

(二)聚焦课堂,进一步提升课堂品质

1.抓教学目标的强化,抓手是“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

2.抓教学内容的精选,抓手是“教材内容的统整”。

3.抓教学方法的优化,抓手是“专题教学研究与校本教学设计”。

4.抓教学品质的提升,抓手是“学科教学模式与校本化导学案”。

从努力“想清楚”到努力“说明白”,从努力“明方向”到努力“做到位”,聚焦课程与课堂,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中,我们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草根式”探索,我们在努力寻找结合点:一是使学校特色、学科特色、学生特长找到结合点;二是使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找到结合点;三是考得好、发展得好与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得好找到结合点。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学生有充分的能力和自信去面对未来,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我们会一直努力。

猜你喜欢

课标校本课程体系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