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取法传统 古为今用
——硬笔书法教育传承与创新的突破口

2018-01-28

江苏教育 2018年37期
关键词:硬笔硬笔书法毛笔

一、硬笔书法与硬笔字

我们知道任何工具的最初出现,都是以实用为主的,只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引发人们对美的需求,最后才慢慢地从实用性走向艺术性,毛笔如此,硬笔亦是如此。

1884年,美国人沃特曼发明了钢笔,因其使用便利、快捷而受到人们的青睐。20世纪初,钢笔传入我国,鲁迅等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文人都曾是钢笔使用的积极倡导者。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笔取代毛笔而逐渐成了人们日常书写的主要工具,并派生出了蘸水笔、铅笔、圆珠笔、水写笔等等。

毛笔写字有毛笔书法,那么用硬笔写出来的字算不算书法?对此,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书法界曾经有过争论,焦点就是硬笔字能不能成为硬笔书法。反对者认为不存在硬笔书法,因为中国书法只有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才能产生,硬笔书法缺乏艺术性,它只是毛笔书法的附庸;支持者认为硬笔字通过提按和工具的革新也能表现毛笔书法的韵味和特征,并认为古代的甲骨文就是用刀刻在动物骨头上的,那时的刀就是一种硬笔,硬笔书法符合“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审美取向。当时的争论到现在也没有什么定论,但现在看当初的争议也不是没有意义的,起码让人们了解了毛笔和硬笔各自特点。其实,在当前国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就会认识到无论是毛笔还是钢笔,都是书写汉字的工具,只要拿起笔来写字,就是对汉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而汉字本身就蕴含着图像的造型之美。实践证明,无论是毛笔,还是硬笔,只要是汉字书写,就能够产生书写美的元素——书法。

经过近40年的发展,人们对硬笔书法由先前的狂热继而转向理性的思考与探索,赋予硬笔书法以更多的艺术内涵,硬笔书法已经发展成为书法中的一个艺术门类,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与毛笔相比,硬笔书法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用毛笔和硬笔写字,只是书写工具的不同,其他行笔、结体,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女士在2017年江苏省第二届中小学书法教育论坛的讲话中就指出,儿童把钢笔字、铅笔字写好,就是书法学习的开始。因此,可以说硬笔与毛笔是同根同源的,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并存共进是历史的必然;硬笔书法成为书法艺术中的一种新的形式,并拥有数量众多的书家和广大的欣赏者,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二、硬笔书法传承的取舍

硬笔书法虽然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分支,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但与毛笔书法相比,还存在着硬笔字形小、艺术表现力不够丰富等问题。就目前硬笔书法学习现状来看,初学者大多把硬笔字帖作为学习的范本,而目前市场上的硬笔字帖大多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容易引人误入歧途。这就涉及硬笔书法学习传承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硬笔书法的学习。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的硬笔字写得很整齐清晰,笔画里却缺少内容,笔画之间也缺乏联系;还有些人的硬笔字写得十分端正,但过于四平八稳,少了应有的变化,缺少“书法味”;也有些人的硬笔字龙飞凤舞,有声有色,但仔细看便破绽百出,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种种不足,归根结底是缺乏传统经典书法用笔和结体的基本功。所以,硬笔字要成为“书法”,基本条件就是要赋予硬笔字以艺术性,就要借鉴继承传统经典的毛笔书法技法。

书法家吴勇先生指出:“书法经典的意义,在于传承与创新,其中蕴含的书法规律是今天的书法艺术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书法何以谓之‘好’或‘不好’的准则,它更是创变、生发出新的艺术活力的源泉……所谓‘书法有法’,就是要从经典书法艺术中探究出今天的人们可以学习、可以掌握的技巧、规则、法度。”

硬笔书法既然不能脱离汉字这个表现载体,那么现成的毛笔书法几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为什么不加以借鉴、运用和发扬呢?古人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经典的毛笔书法已经为硬笔书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和坚实的基础,我们通过学习经典的法帖,掌握正统的学习方法,把传统的毛笔学习方法转嫁到硬笔字的书写上来,硬笔书写的艺术性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如果撇开对传统经典的借鉴学习,那么硬笔书法的发展只能南辕北辙。

同时,硬笔书法从风格多样的传统毛笔书法中取法,就会形成风格多样的硬笔书法,或端庄雄伟,或刚劲奇崛,或古拙豪放,或清丽妍美……而这些风格的形成在毛笔书法中都能找到经典的样式。实践证明,取法毛笔书法是提升硬笔书法艺术内涵,形成不同硬笔书法风格的有效途径。

我国传统的毛笔书法博大精深,风格流派众多,碑帖浩如烟海,对硬笔书法来说这些是否都需要一一学习呢?其实大可不必,由于硬笔工具书写性能,决定了书写方法与毛笔应该有所差异,在取法上也理应有所取舍。

1.笔法上的取舍。

毛笔点画讲究的是“欲右先左”的藏锋和“无往不回”的回锋,运笔和转折处讲究“提按”和“顿挫”,把“藏头护尾”看作写字最重要的笔法,这些都属于毛笔书法中的精华,是出于本身美感的需要,而硬笔笔尖坚硬,弹性很小,写出来的字线条匀细、流畅。用笔的轻重不会给笔画的肥瘦带来太大的反差,流畅、圆转、方折等美感均寓于瘦硬的笔画之中,书作的外貌形式自然也就不可能与毛笔书法相“统一”了。如果硬笔书法盲目取之,不但不会产生美感,反而成了“东施效颦”式的做作,就会制约硬笔字的书写速度,影响其实用性,失去了作为硬笔自身应该所具有的“法”和“貌”了。因此,硬笔书法借鉴古代法帖,在外貌形式上也自然可“舍”而不可取了。硬笔书法不必强调藏锋,要多用露锋和顺锋,行笔无须过多考虑是否有中锋。由此也可说明,凡是硬笔字笔画中因受毛笔独特功能影响所造成的起笔带吻、转折带肩的现象,实在是一种病笔,当然笔画间的牵丝不在此列。这种病态割弃之后,硬笔字反而显得明快洁净。

而“内擫”与“外拓”也是毛笔书法中常用的笔法。“内擫”,是指笔意紧敛;“外拓”,是指笔意展开。可以说它不受书写工具的束缚,硬笔书法皆可取之,为我所用。

2.字法上取舍。

“字法”就是字的间架结构。元代书家赵孟頫说:“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由此看来,笔法和字法是写好汉字不可偏废的两个重要方面。关于字的结构,古人都有精辟论述,就楷书来说,就有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欧阳询楷书《间架结构三十六法》等,这些论述能很好地帮助硬笔书法初学者深刻地理解汉字的结构,从而掌握楷书的结构规律,作为硬笔书法学书者应该很好地去研究和学习。

一方面,古人的这些论述都是针对繁体字的,汉字简化之后,多数字没有被简化,与繁体字相同,有些字只是部分简化了,而结构变化不大,比如鸡(鶏)银(銀)驰(馳)等字;还有一些字简化后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根本看不出繁体字的影子,如丰(豐)体(體)万(萬)等。所以,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诸多毛笔字结构法则,有些就不适用简化字了。比如黄自元的“九十二法”中,“地载”中将“圣(聖)”字列入其中,曰“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要求把地横写得长一些,把横上的所有笔画都托住。而简化字“圣”却要求撇捺宜伸展,底横不宜太长。

另一方面,古人总结的结体规律,用的是文言文,表述方式有异于现代人的习惯,不便于记忆和掌握。对此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而要用科学方法进行归纳。江苏省特级教师朱志明老师就把汉字的结构总结为六大规律,即“正”“匀”“中宫紧凑”“收放有致”“刚柔相济”“虚实相映”,非常适合硬笔书法的学习,既易于记忆,又便于掌握。

再一点,就是毛笔结体的有些规则也不适用于硬笔字。比如毛笔字线条粗细变化十分明显,主次线条对比也比较强烈,而硬笔很难表现出这样的效果。毛笔字对字的线条处理有悬殊,而硬笔字由于线条匀细,不能做大幅度提按,所以不能完全套用毛笔的方法。对于古人总结出来的结体规律,我们要根据硬笔的特点,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最能适用硬笔书法表现的结体规律。

3.章法上取舍。

毛笔书法作品的章法一般包括布局、题款、印章、幅式四个方面内容,除了纸张和规格大小有别,基本上适用于硬笔书法。毛笔书法有很多的传统幅式:中堂、条幅、楹联、扇面等,这些幅式很受人们喜爱。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硬笔创作时,就可以借鉴这些形式,来增加硬笔书法的可观赏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笔者认为在章法形式上,相比于毛笔书法,硬笔书法更有创新的空间。在采用传统毛笔章法的同时,可以采取现代“横有行,竖无列”或“横有行,竖有列”的横式写法,还可以采取由左至右的纵写方法。这样的章法富有时代感,令人耳目一新。

硬笔书法的内容除了古典诗文以外,还可以尝试书写自作的诗词、现代诗歌、散文、广告以及流行歌词等,这样的硬笔书法作品更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富有生活气息。

合理地取舍,可以有效解决古代各种书体直接为硬笔书法所用产生的问题,也可以解决用硬笔直接临习古代各种优秀书法作品产生的问题,硬笔书法借鉴古代书法创作规律也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了。“舍”硬笔功能不可和不必反映的部分,“取”其共性所在之处,在不失硬笔书法特点的前提下,获得一定的艺术效果。

当然,硬笔书法借鉴古代传统书法,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也是拓宽硬笔书法创作和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值得书法教学研究的课题,也是硬笔书法继承与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总之,我们要顺应硬笔书写工具的特点,科学地借鉴学习,寻求一条适应硬笔书法学习之路,创作出既具有传统书法艺术精华,又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硬笔书法艺术作品。

[1]吴勇.仰视的风景[J].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17(10).

[2]辛文起.承袭求变[J].中国钢笔书法,2000(9).

[3]心辛.硬笔书法的古为今用[J].中国钢笔书法,1986(7).

猜你喜欢

硬笔硬笔书法毛笔
慈善硬笔书法
周玥函
楊雅然
毛笔的由来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硬笔书法欣赏
安秀扬硬笔书法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二)
硬笔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