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二 “观众”其实是自己

2018-01-28洪艳青

江苏教育 2018年80期
关键词:小陶观众假想

一、同学都在“笑”他

小陶,初一男生,11岁。个子在全班男生中最矮,很瘦小,经常被班上的同学喊“小朋友”。他表面不在乎,但内心非常难受,怀疑自己是侏儒症导致发育不良。小陶学习成绩较好,但上课时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他毽球踢得不错,但不跟同学一起运动。他常常独来独往,认为同学们“总是在看着我,笑我矮小”。

小陶一岁时父母就离婚了,他从小跟爸爸、奶奶在村里生活,爸爸喜欢赌博几乎没怎么管他,小陶从小就自己洗衣做饭,比同龄孩子懂事。妈妈会经常来看他,他也喜欢妈妈。父母的离异让小陶变得自卑,认为同学都在笑话自己,逃避与同学交往。

二、谁让他假想出了“观众”

“假想观众”是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现象,他们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别人的关注。“假想观众”心理使得青少年保持警觉以避免做出任何可能导致尴尬、嘲笑或拒绝的行为,小陶的“假想观众”心理使他不敢表现自己,不敢与同学交往,自卑。为什么会出现“观众”呢?

1.认知偏差。小陶缺乏青春期的生理知识和心理知识,个头小是因为还没发育,他却认为自己得了侏儒症,认知出现偏差,加上有同学叫他小朋友,心里就产生了焦虑和自卑,认为同学整天都在笑话他矮小。

2.需要的缺失。小陶从小都是自己做饭,还要照顾奶奶,在生活上得不到良好的照顾,生理需要未获得满足。亲子交往的缺失,让他认为自己是被父母遗弃、不受重视的人。小陶的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等都未得到满足,缺乏安全感,自我价值感较低,害怕被拒绝,所以跟同学交往出现被动、退缩的情况,很容易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嘲笑自己。

3.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处于我意识第二次飞跃的时期,此阶段的任务是要形成自我同一性,即要弄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人、将来能成为怎样的人。为了寻找答案,青少年倾向于从外界的评价中获取信息,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同时关注自我的发展和变化。

三、“观众”其实是自己

1.第1次咨询。

我首先感谢小陶的信任和肯定他想要进步的行为,我们很快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小陶从最开始的拘束、害羞变得放松,我初步了解了他的家庭生活状况、认知困扰、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等。

咨询发现:小陶表达能力强,头脑灵活,但“假想观众”心理较严重,觉得别人时刻在关注自己的身材,嘲笑自己,导致不敢发言、不敢表现,自卑;怕同学知道他的父母离异,有心事不敢找人倾诉,又渴望得到理解和爱。

2.第2次咨询。

这次咨询主要是改变认知,进行“假想观众”心理和青春期生理知识的指导。我向小陶详细讲述了“假想观众”的表现是青少年成长中常见的心理现象,让他明白是别人没有时间关注他的,因为每个人都在关注自己而无暇顾及他人,他只是自己的观众罢了。小陶父母都是个子较高的人,初步排除了遗传缺陷的可能性。我告诉小陶男生青春期会出现哪些生理变化,让他知道自己可能是因没发育所以身材矮小,而不是得了侏儒症,改变其错误的认知,并建议他去咨询医生。

咨询发现:小陶听完分析后如释重负,流露出释怀的微笑,情绪由低落开始变得振奋。

3.第3次咨询。

这次咨询主要是树立自信,指导人际交往。我和小陶一起分析他没有朋友的原因,一起寻找他的优点,鼓励小陶对自己要有信心,克服“假想观众”心理带来的交往束缚。同时,我给予小陶人际交往技巧指导,如:见到同学要打招呼、面带微笑,鼓励他主动与别人交往,通过帮助别人赢得尊重,等等。

咨询发现:这个过程帮助小陶悦纳自我、重组自信。小陶很配合,对我的指导表示愿意去尝试,感觉他越来越有力量。

在第2次和第3次咨询后,我分别找了小陶的父母、任课教师和同学,希望通过各方面合力促使小陶转变。我建议小陶的妈妈每星期打电话给他,周末抽时间陪他;建议小陶的爸爸多关爱他。我与任课教师商量,在课堂上多关注他,不着痕迹地表扬他、肯定他,平时多创造机会让他展示自己。建议学生主动与他交朋友,帮助其获得归属感。

四、让爱无视“观众”

一学年过去了,小陶与同学的交往多了,笑容多了,不再认为同学在笑话他,能主动关心班级事务。小陶的顺利转变,很大程度归功于良好的咨访关系,同时还得益于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正是他们的爱让小陶走出了“假想观众”心理带来的束缚。

猜你喜欢

小陶观众假想
爱抢答的小陶
假想防卫过当的罪过形态研究
假想防卫过当的对策研究
——以明某某案为例
论"假想防卫"
探析环境舞蹈的艺术表征
浅议观众的认知在主题乐园互动设计中的主体地位
民生新闻播音中的人文取向
电视节目编排要做到更加合理和科学
一位邮递员的爱情
自主品牌建立的“原型化”战略:理论假想与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