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

2018-01-28

江苏教育 2018年80期
关键词:当事人危机情绪

一、原因分析

青少年心理危机产生的因素涵盖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学校诸多方面。社会的发展使中小学生所面临的外部世界变得日益复杂;家长的过度焦虑、管教缺失以及错误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伤害;网络、电视等社会传媒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使青少年产生困惑并失去判断力……这些都可能成为青少年心理危机发生的诱因和催化剂。

1.家庭矛盾。

有的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内心其实很害怕。但他们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甚至选择极端方式,也不告诉家长,这说明孩子不信任家长。亲子之间信任感的缺失直接影响孩子遇到问题时候的态度和做法,使得有些家庭不再是孩子安全的避风港。

家庭矛盾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家庭环境复杂——家庭离婚率上升,重组家庭所带来的复杂的家庭人员关系;家庭教育失当——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不当所造成的孩子的性格缺陷、心理脆弱以及亲子间的冲突对抗,过度宠爱导致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缺失等;家庭人际冲突——家庭暴力、父母情感不和、沟通不良、亲子矛盾等。这些问题使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能提供应有的社会支持功能,而高度焦虑的父母又强化了孩子的担忧与恐惧,使得家庭矛盾成为诱发青少年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增加了青少年危机发生的概率。

2.学业压力。

过大的学习压力增加了心理危机的易感性,“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学习负担重”是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核心要素。面对过大的学习压力,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受多是焦虑、无助和担忧,由于学生自身及周围环境的支持不够等原因,学生容易产生退缩、愤怒、痛苦、害怕等消极情绪和行为。而过大的学业压力也使学生处于较高的应激状态,变得易激怒、好冲动,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和社会适应障碍,产生厌学、厌世等心理。如果家庭和学校不能及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则会大大增加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危险程度,出现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严重问题。

3.青少年自身原因。

学生个体有其身心发展的特点:生理成熟前倾与心理成熟滞后的矛盾,无助感与孤独感,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的模糊,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低,承受挫折能力薄弱,自我保护的方法欠缺,自我急救的技能缺失,以及一些心理障碍。这些都加大了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概率。

青春期的学生,敏感且有着极强的自尊心,易激惹,情绪常常冲动,做事不顾及后果,自控能力差。家长和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孩子特定年龄段的心理发展危机,引导孩子顺利成长。

二、典型案例

1.基本情况。

张同学(男)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两个月后,连续几次请假,不去学校上学。在班主任的建议下,张同学来到咨询室。自述主要情况:不做作业。内心想做,可就是做不到。不能接受自己不做作业、不听课的状态,认为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父母,情绪处于崩溃的边缘,不知道怎么活下去。每一天情绪波动都很大,早晨起床痛苦不堪,晚上更痛苦烦躁,处于崩溃的边缘。情绪极度崩溃时想解脱,心想:拉倒吧,一走了之,如果没有痛苦,何乐而不死呢?

2.心理危机干预过程。

(1)当事人问题的深入了解与资料搜集。

家庭情况:父母都是业界成功人士,无家庭遗传因素。当事人从家庭中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有很强的孤独和恐慌感。

学业情况:当事人在初三第一学期之前是别人眼中的“学霸”,从初三第二学期开始,成绩大幅下滑,痛苦由此开始。想重新开始认真学习,找到曾经的感觉,可现实很残酷,学不进去。

同学关系:不能与同龄人(包括同性和异性)沟通,也不愿与人交往,和同学的关系一般,没有知心好友。同学觉得他太敏感,他也不想让同学知道自己的心理问题。

生活情况:睡不好觉,入睡困难且易惊醒,有时到凌晨一点多还睡不着。有时失眠,严重时每周2次。未曾服用过安眠药。

(2)分析与评估。

当事人对学习产生了难以控制的过度焦虑和担忧,对学习活动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疲劳,入睡困难且易惊醒。

当事人对自己的情况有自知力,表达正常,思路清晰,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但社会功能受损,成绩大幅度下滑,人际交往受到影响,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感觉很痛苦、无助。

运用青少年抑郁量表(KADS)自评,当事人抑郁总分30分〉9分,可能存在较严重的抑郁障碍。运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自评,当事人焦虑总分44分〉30分,可能存在较严重的焦虑问题。

结合量表测试结果与临床观察谈话,确定将当事人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诊断治疗。与当事人协商确定:与家长联系沟通,由家长带其去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诊断,并提供专业机构的转介信息。

(3)医教结合,合力干预。

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专业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了解当事人就诊情况和康复情况,及时提供心理支持与帮助。

(4)家校合作,追踪服务。

保护当事人隐私,尽可能防止信息传播;从保护学生、帮助学生的角度出发,学校与家长一起商讨要注意的问题,为家长提供支持与帮助;心理辅导教师与班主任沟通,持续观察与评估当事人的行为与心理状态。

三、辅导干预措施

综观众多青少年心理危机,其特征主要有四方面:突发事件或重大生活逆境;当事人心理遭受重大影响和冲击;当事人无法回避又无力应对;当事人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对或应对无效。

如何帮助危机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积极地协助当事人进行情绪管理、问题解决和资源建构,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安全度过危机,并在应对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处理危机的经验和成长?

1.识别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早期发现,是避免伤害的前提。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予以特别关注;尤其要关注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其危险程度更大,应成为重点干预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情绪低落抑郁(超过半个月);过去有过自杀的企图或行为;存在诸如学业失败、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动机冲突或突遭重挫;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性格有明显缺陷;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他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倾向;近期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对于高危个体,学校必须尽快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安排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制定干预方案,做好危机预防与转化工作。

2.评估心理危机。

对危机当事人的风险评估贯穿整个危机干预的过程,一般从认知、情绪、行为、躯体症状四个方面来评估当事人的危机严重程度,确立合适的干预方案,并随时修正干预方案。临床观察评估与量表测量评估结合运用,相互补充与印证。

认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困难,工作、学习能力下降等。对危机事件的认知和感知与现实情况有明显不同;沉默少语,或言语本身带来的特定意义令人费解,如打听什么方式自杀没有痛苦、直接询问哪种药物吃多少会死、说活着不如死了等;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想放弃一切。

情绪:情绪不良且表现强烈,害怕、沮丧、恐惧、无助、绝望等负性情感体验明显,情绪情感与环境不协调。

行为:对周围环境持一种回避态度,失去个人能动性,社交退缩、躲避回避人、情绪失控、逃避与疏离,等等。

生理:失眠或睡眠障碍,食欲食量变化明显,身体不适,等等。

3.危机干预注意事项。

接纳性沟通。向危机当事人表达你的关心,理解他们的伤痛、紧张与不安,尊重他们的行为与情绪。可以这样说:这是对危机的正常反应;你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事情的发生不会和设想的完全相同,但所有的人都会向好的方向努力,危机会有结束的时候。不可以这样说:这已经很糟了;如果你忙起来就好了。

多倾听,少说话。询问危机当事人目前面临的困难以及困难会给其带来的影响。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说出内心的感受和担忧。

要有耐心。不要因当事人不容易交谈就轻言放弃。允许谈话中出现沉默,有时重要的信息在沉默之后出现。

保持冷静。不要担心当事人会出现强烈的情感反应,情感爆发或哭泣利于他们的情感释放。要接纳,不做评判。

给予希望。让他们知道面临的困境能够有所改变。

要留心任何自杀念头,不论他们用什么方式流露。不要害怕询问他们是否考虑自杀,这样不会促使他们自杀,反而会挽救他们的生命。

要鼓励他们再次与你讨论相关问题,并且要让他们知道你愿意继续帮助他们。

如果你认为他们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向他们提供转介信息。如果他们对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心存恐惧或担忧,应花时间倾听他们的担心,告诉他们大多数处于这种情况的人需要帮助,解释建议他们见专业人员不是因为对他们的事情不关心。

不要承诺会对此保密,应请其他人一起承担帮助他们的责任。

对有需要的危机当事人及时转介,对象包括: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危机程度超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承担能力的学生;自己有转介意愿的学生和家长,等等。

猜你喜欢

当事人危机情绪
我不喜欢你
什么是当事人质证?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什么是赞扬激励法?
“危机”中的自信
情绪认同
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