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商周青铜器造型与装饰纹

2018-01-28陈利斌

铜陵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原地区纹路青铜器

陈利斌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青铜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反映了国家社会关系的改变,在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器表面的装饰纹样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从中可体现出中原地区当时的生产状态、思想变化,总结了社会的意识形态。所以,本文通过对夏商周青铜器造型、装饰纹路的分析,可总结出当时中原地区社会意识形态与艺术思维的变化。

一、夏商周青铜器造型的演变

青铜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物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从中原地区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可发现它随时代演变的过程,即它整个发展可细分为十三个周期,其中夏代是二里头文化期,商代为早期,周朝是中期,这三个时期的青铜器会随着人们对风尚的理解,以及审美方式的变化等,不断变革,形成了鲜明的造型风格,展示了人们的审美倾向。

(一)文化背景与制器尚象

对于文化背景与制器尚象的解读,是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从生产力、青铜器制造的原则等入手展开分析。

对于文化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生产力也随之改变,从简单变复杂,对从自然环境得到的材料进行进一步加工[1]。在生产力变化的影响下,社会多方面的发展也都有了明显的改变,比如中原地区在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的分工变得明确,手工业、畜牧业、农业逐渐独立,这为青铜器的产生创造了机会。从夏代开始,青铜器最初出现,因为制作工艺并不成熟,其制作才刚刚开始,因此,在这个阶段,制作的青铜器大多都是单一的形式,体积较小,造型基本统一,整体制作粗糙,只有少部分青铜器会在表面加入细纹。在商代,奴隶制有了进一步发展,文化也更加丰富,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变得成熟,且奴隶主在富足的生活下,要求青铜器实用的同时,也要求其具有装饰的功能,逐渐丰富了青铜器的造型,并在青铜器的表面添加了装饰的纹路,而纹路的选择多以对神的崇拜为主。商代是青铜器进入成熟、鼎盛的阶段,用制作工艺制作出了成套的礼器,增加了青铜器的种类。随后,在西周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有大量劳动产品,加快了手工业的发展,受此影响,青铜的生产工艺也进一步改进,同时各项科技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这个阶段青铜器的造型不再是厚重,而是逐渐变得轻便,制作了大量礼器,使青铜器变成统治的工具。即酒器造型的变化,夏代酒器的底部有三个支柱,中间造型简单,上部向两侧延伸,一侧为柱状,另一侧为三角形有凹陷,便于酒水流出,商周的酒器造型基本相同,不再局限于一种形状,包括沿用夏代的酒器形态,但上部的延伸较为短小,并在中间加入了把手,另外,也有类似角状、陶罐的酒器,以及四方形的酒器,从这些酒器造型的演变,可发现青铜器制作工艺的变化,让造型更加精美。

对于制器尚象的分析,是按照青铜器制作的原则,进一步阐述造型的变化。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则是,具有庄重端严的感觉,发出其应有的力量,比如四羊方尊,它的用途是盛酒,杯口处为正方形,在器皿中部的四角,装饰着四个羊头,整体造型简洁、优美,动静结合,融合多种雕刻手法,比如线雕、浮雕等,其融合了夏商周三朝的制作工艺,是三朝青铜器造型的总结。其第二点需要遵循的原则是,体现隐喻功能,在上古时期,人们崇拜神明,特别是商周时期,人们对青铜器的喜爱近乎狂热,所以在整个造型与纹路的选择上,都加入了对神明的想象,从造型中表达其隐喻的内容。

(二)材料的改变

青铜器的造型是由制作的思想与材料决定,所以分析中原地区青铜器在三个时期内使用材料的变化,可对青铜艺术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了解中原地区每个时期青铜器的风格。

铜是古时候生产常见的金属,从石料中提取出来,比如孔雀石,从中可提取出红铜,它是青铜器最初制作使用的材料,但因为红铜的硬度与稳定性较差,所以加工时会加入适量的锡、铝,颜色从红色变为青绿色,被定义为青铜。自青铜出现后,红铜被取代,标志着青铜器的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从三个时期的历史中,都找到了古铜矿,后世找到的最大的古铜矿是西周时期的一处遗址,当时对材料凝练、提取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并根据生产的需要,选择矿石,让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型更加丰富。

从这些内容中,可以总结出中原地区在夏商周三个时期青铜器造型的演变是从简单变为复杂,最后变得精美,造型多样化,表面装饰的图案、纹路更加丰富,而其也代表了中原地区的文化、经济的发展,也就是青铜器造型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原地区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

二、夏商周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演变

造型是青铜器的轮廓,纹样是轮廓表面的装饰,所以,纹样的使用可让青铜器的艺术形式完美展示出来,使青铜器更加精美。中原地区在夏商周三个发展阶段,装饰纹样的变化是根据当时人们思想的改变而改变,包括使用的图案、立体牺首和铭文等,这些图案有不同的装饰作用。

(一)神异动物类的纹样

神异动物类多以兽面动物为主,其在青铜器表面的刻画,是把动物的头部或身体其他部分的线条刻画在青铜器上。夏代该纹样的使用,是在青铜器的表面用旋转的砣式工具刻画,使用后青铜器的表面有粗细一致的线条,这些线条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精美的图案。所以使用的图案中,类虎面是较为常见的线条,学者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与商周时期出土的青铜器表面的线条较为接近,即在商周时期,某些小的青铜器上可以看到兽面纹的装饰,多以铜牌为主,具体表现的图案更加丰富,且可把所有的图案类型分成两类,常见的是第一类纹样,眼睛圆、耳朵较大的兽面纹,它使用的方式是把眼睛作为核心,用对称的方式作画,位置的选择是青铜器的颈部与腹部,从这些纹路的展示中,可以发现其具有的特征。这是商代前期、中期兽面纹的装饰,到了后期,除了基本的线条外,也会在纹样的绘制中加入动物的具体特征,让纹样效果的呈现更加突出。而后,在西周时期,会按照商代兽面纹展示的方式,呈现的效果与商代相比无较大差异,最突出的改变是从具体的描绘变为抽象的展示,改变了图案的整体构图[3]。

(二)仿生动物类的纹样

仿生动物类的纹样,是根据生活中飞禽的形态,直接描绘其身体的线条,种类丰富,共分为四类,分别是兽类、飞禽类、水族类与昆虫类,这些纹样的使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变得理性,并体现出功利性。比如象纹的使用,据资料与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得出其最初在青铜器上的使用是在商代,而象是当时中原常见的动物之一,从最初使用到流行,经历了商代的前期、中期,直到后期其才真正流行,这一趋势一直沿续到西周。青铜器表面象形纹样的展示,与类似纹样的展示方法基本相同,展示的都是象的侧面,以把象庞大的身躯与鼻子充分展示出来,商代象纹的展示是对具体形态的描绘,具有写实的特征,比如小双桥青铜构件的展示,西周象纹的展示是在原有的方式上形变,改变纹路,丰富了纹样的趣味性。

(三)几何纹与人造物的纹样

几何纹最初出现于丝织品,把几何纹样从丝织品转移到青铜器上,是把点、线、面作为最基本的要素,根据美提出的要求,完成整个图案的设计。而几何纹细分后,可分成对自然物的模仿,或是对人创造物体的模仿,包括云雷纹、圆圈纹、鳞纹等。以云雷纹为例,从现有出土的夏代、商代的文物中都发现了它的使用。云雷纹的特征是富有装饰性,可适应多个物体,既可独立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纹样融合,具体使用时可根据需求,把纹路重复排列,用纹路之间的连续构建整体的图案。但从史料中可了解到,云雷纹在夏代的使用较少,只从少部分青铜器上发现,在商代才开始正式流行,比如在商代早期,从青铜器的腹部可发现大量用斜角方式呈现的云雷纹,既有辅助的使用,也有作为主体的使用,而其最常见的组合方式是勾连、折角,整体完成连接后,能够呈现出强烈的效果,展示出结构感,也就是在商代早期、中期,云雷纹的使用以粗细均匀的线条为主,尚未使用粗细不一的斜纹,到了商代后期、西周,青铜器的表面逐渐出现大小不一的云雷纹,这些云雷纹可做成不同的形状,适合曲面的制作。但从商代的使用中,提出需要注意的内容是艺术家除用线雕的方式制作云雷纹外,也尝试用其他方法制作,比如镂空雕,给纹路增添了玲珑剔透的效果。

(四)人物形象与画像故事

这两种纹样的展示,是以展示人物为核心,这一方式在青铜器表面装饰的使用,能够让青铜器得到人们的关注[4]。以人物形象为例,其在青铜器表面的使用最初出现于商代,并延续到西周。

人物形象具体展示的方式是浅浮雕和线雕,把人物的面部表现展示出来,比如人面方鼎,它是商代的青铜器,在鼎的四面用浮雕的手法雕刻人脸,展示五官,每个部位的展示都非常精确,或者是把人的全身绘制出来。龙虎尊其纹样的具体展示是,颈部的上部是双身虎,张开的虎口下面人们双手上举,双腿分开下蹲。这虽然只是某一青铜器的展示,但也概括了其余青铜器的人物形象的展示,其原因是,人在神兽的控制下,人物的形象变得渺小,鲜少展示出生气。

(五)其他纹样

夔龙纹:夔龙的造型与近代龙的形态基本相似,但整体的展示较为简单,有单独的角与单独的足,具体展示中,双目圆瞪,口张开,以侧面的描写为主,呈现的动作是平伏、身体弓起、身体缠绕等,在某些青铜器的展示中,甚至有双体龙的展示,给人留下神奇的感觉。

凤鸟纹:凤鸟与家禽的鸟类类似,通常以侧面的描绘为主,眼睛向前看或回看,具体展示时是用两只凤鸟对称的方式呈现。这个纹样虽加入了鸟类的特征,但在现实生活中基本很难发现,是人们用幻想构思的动物,具有神秘性。整个纹样的构成是头、身、尾部、爪子等,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纹样,比如冠羽的展示,会用控制纹样的长短,用长短、上翘等羽毛形态的展示,表现出凤鸟体态的优美。

这些纹路的改变,是夏商周对社会关注的改变,这些改变下,隐喻着思想形态的变化,即人们制作青铜器时,会把意识形态加入到纹路中,体现出中原地区发展中思想的推移。

三、结语

通过对夏商周青铜器造型与装饰纹样演变的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对于造型与纹样的演变,是由各时期生产力、社会经济水平决定的,青铜器造型的变化,会随着时代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提高生产水平,丰富青铜器表面的装饰;其次,青铜器具有凝重、严肃的特点,其原因是不同造型、纹样组合在一起后,凸显了青铜器的神秘,把神秘效果完全展示出来;再次,从夏代开始,青铜器有了初始造型,在商代,其造型更加丰富,西周在商代青铜器造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逐渐从神秘感转变为关注人的生活;最后,不论夏商周青铜器的造型、装饰纹样如何变化,其给人的感觉都是凝固、宁静的感觉,尊崇神,忽略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也忽略了对人的关注。

综上所述,夏商周时期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文明绚烂辉煌,而此文对夏商周青铜器造型与装饰纹样演变的分析,是基于夏商周时代发展的特征,分析了三个历史时期青铜器造型的演变,以及不同阶段装饰纹样的使用,从上述分析中可总结出造型与纹样融合后的特征,展示出青铜器呈现的特征变化,即造型与装饰纹样的变化,是由人们的意识与社会的生产力决定,从简单变为丰富,丰富了青铜器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远.浅谈雕塑在商周青铜器装饰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2(11):128-130.

[2]杨远.商周青铜器上的龙纹造型及其内涵研究[J].华夏考古,2016(3):76-86.

[3]杨远.史前到商周时期的凤鸟纹样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2):141-145.

[4]姚玉泉.商周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J].西北美术,2013(4):46-48.

猜你喜欢

中原地区纹路青铜器
人脑拥有独特的纹路
中原地区品种齐全的果树苗木大规模繁育基地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指 印
蝴蝶飞飞
中原地区储气库建设研究与实践
打造中原地区航空人才培养高端平台
“栾川人”中原地区远古人类的一次重要发现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