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高密东北乡寻思“高密东北乡”

2018-01-28北京黄开发

名作欣赏 2018年1期
关键词:红萝卜饥饿莫言

北京|黄开发

高密东北乡是这次潍坊之行的最后一站,时值九月中,高粱穗由灰绿转为橙黄,将红未红。

我最初知道有一个叫作“高密”的地方是因为小说《红高粱》。作品开篇就写道:“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极端对立的词语并置在一起,充满了矛盾的张力和语言力比多,这是近乎宣泄的语言狂欢,迸射出一种激情飞扬的酒神精神。以后,莫言又不断拓宽“高密东北乡”的疆土,使之成为一个丰富、复杂的文学世界,与鲁迅笔下的“绍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遥相生辉。

然而,莫言出生和生活过的高密东北乡是什么样的呢?两个迥乎不同的“高密东北乡”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作为一名文学研究者,我期望能够从现实的高密东北乡里,结合莫言的自述、小说和有关的传记材料,寻觅他通往想象的“高密东北乡”的途径。

从高密市区到高密东北乡莫言老家所在的平安庄,大约五十分钟的车程。快到目的地时,车子沿红高粱大街朝东北方向行驶,不久向南转弯,过胶河大桥,一大块奇石上的“平安庄”三个红字赫然映入眼帘。平安庄的老村落到了。

沿着河堤下的道路往北走,不一会儿,就看到了莫言家的老屋。老屋坐北朝南,离河堤不足百米,中间是一块水泥面的空地。老屋土黄色的墙壁,红瓦顶带灰瓦脊,看起来很醒目。屋子的左后方挺立着三四棵白杨树,透过稀疏的枝叶,看得见屋顶左端还有一大片红瓦。旁边的房屋都是带院子的瓦房,好像还有人居住。旧居房顶的南边是大片郁郁葱葱的白杨树冠,远望过去,茂密的树冠连成了一道绿色屏障,遮住了南方的天空。场地两边安安静静地摆着一些小摊子,售卖当地的土特产。眼前的景象似曾相识,我仿佛回到了三四十年前的皖西乡下,心里涌上了一股乡情。

旧居前有一个土墙的院子。院门口一个小摊子花花绿绿的,在所有的小摊子中颜值最高,特别惹人注目。摊子的右边,纸盒上站着一排张开大口的泥塑老虎,色彩斑斓,憨态可掬。老虎面前摆了莫言大哥管谟贤的《大哥说莫言》以及莫言的多种文集。另一边放着二三十个镜框,里面装有剪纸或扑灰年画。在“高密四宝”中,除了茂腔,高密泥塑(泥老虎)、高密剪纸、扑灰年画三样都聚在一起了。小摊子后面坐着一个大妈,红脸膛,浓眉大眼,戴花头巾,穿黑底印满小红花的短袖衬衫。大约是有意扮土吧,看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院子很大,空落落的。屋前西侧倒扣着一大一小两口陶缸,围着木栅栏,大约是腌咸菜用的。院子里原有东、西厢房各两间,今已荡然无存。2002年,大江健三郎在莫言老家过年,莫言陪客人来到旧居。《大哥说莫言》中印了一张莫言与大江和翻译走在旧居西边土路上的彩色照片。背景就是老屋,那时候门口是一片篱笆圈起来的菜园,没有院墙,屋后那片水泥地面的位置有一幢红瓦房。老屋显得很破旧,屋顶坡面的大部分铺着大块的白色石棉瓦,下面灰瓦与红瓦错杂。屋子低矮,前面除了两扇门,开了四个窗户,共五间房子。窗子以下是根脚,最下面为石头,上面砌了七层砖。胶河过去经常发水,高根脚有助于防洪防潮。我走进狭窄的屋内,堂屋两扇门后各用红砖砌了一个大锅灶,占去了房间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积,供桌很小,剩下的空间放不下一个大桌子。不知道当年一大家人在一起吃饭时是什么样的情形。西二间为父母的卧室,莫言兄妹四人都是在这个房间里出生的。东一间原是爷爷、奶奶的卧室,他们搬走以后,莫言夫妇在此结婚生女。在院子里、屋内转悠,我脑子里不时晃荡着那个叫管谟业的农家子弟出入的情景。

老宅子建于1911年,从莫言的曾祖父开始,管氏一家在此居住了五代,20世纪90年代初搬走。一座土房子经过了百年沧桑,屹立至今,并走出一个世界级的大作家,实在让人心存敬意。平安庄在一般的地图上难以找见,然而在文学地图上,它是高密东北乡最醒目的地标。莫言旧居则位于中心的原点。

从莫言旧居的院子里出来,又拐进了建在莫言母校平安庄小学旧址的莫言印象馆。该馆用图文的形式重点讲述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莫言故事。前一天下午,在高密市我们一行人参观了设在滨北学校(原高密一中所在地)的莫言文学馆和位于南关的莫言成年以后的旧居。难忘文学馆的那个中年女解说员,在陪同我们参观的过程中,她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讲述莫言的故事,还耐心地回答我们咨询的问题。她情绪饱满,语言表达准确得体,有自己的理解。我问,您当过老师吧?她笑着点头。说自从2009年文学馆建立,她就来当解说员了。看得出来,她十分喜欢这份工作。文学馆展览和讲解员所介绍的内容,我大都是了解的,然而,在莫言故乡参观和听讲,感觉更亲切、更入心,过去的认识与参观、听讲的内容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清晰的莫言形象。在参观和听讲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农家子弟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过的贫穷、饥饿、恐惧、孤独,以及他不断的超越。这些一般看来非常负面的人生经验,本身并非文学的,但莫言通过自己的天才和勤奋把它们转变成了文学的乳汁。

莫言在童年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高密东北乡”的文学王国。1984年,他差不多同时创作了《秋水》和《白狗秋千架》两个短篇,最早提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作品上的地名。“高密东北乡”其实沿用了从明朝到民国时期的叫法,指的是高密东北隅河崖镇一带。沿用旧称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与当下现实的距离,更接近于小说叙述的过去时态。《秋水》可谓“高密东北乡”的“创世纪”,讲了“我爷爷”的传奇。他年轻时,杀人放火,拐了后来成了“我奶奶”的姑娘,逃到“高密东北乡”,成了这里最早的开拓者。这种“我爷爷”“我奶奶”的叙述方法很独特,后来在《红高粱》中发扬光大,广为人知。通过创作《秋水》和《白狗秋千架》,莫言似乎找到了书写童年经验的路径。《秋水》是传奇的,而《白狗秋千架》是写实的,写了回乡题材。写实与奇幻时而交织,时而分离,构成了莫言书写“高密东北乡”两种基本的艺术方式。这是一个新的文学国土,是作者对自己在高密东北乡的现实经验的表现和超越。

2000年3月,莫言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自陈:“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这很显然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他的个人成长史简直是一部饥饿史与屈辱史。他从小因为饥饿,所以特别嘴馋。他在《吃相凶恶》一文中说:“因为生出来就吃不饱,所以最早的记忆都与食物有关。”

有几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尤深。1960年春天,莫言所在的小学校里拉来了一车煤。一个同学说那煤很香,越嚼越香。于是,学生们都去拿来吃,果不其然。老师问吃什么,大家都张开乌黑的嘴巴说吃煤。老师也很饿,便尝了一小口,然后惊喜地说:“啊,真的很好吃啊!”吃煤的事看似荒诞不经,然而是真实的。莫言在《吃相凶恶》中有生动的回忆,他大哥管谟贤也证实了此事。十四岁那年,莫言在一个桥梁工地上做小工,因为饥饿和嘴馋,溜到附近的萝卜地里偷了一个红萝卜,不幸被人捉住。于是,被罚当着所有民工的面,在毛主席像前请罪。接着,被二哥拳打脚踢,回家后又被父亲痛打。甚至他萌发成为作家的念头也缘于吃。他有一个上过大学的“右派”邻居,他说他认识一名济南的作家,一本小说得了七八千元的稿费,一天吃三顿饺子。从此他知道了,只要当成作家,就能够每天吃三顿饺子。从那时起,他就立志当作家。管谟贤说:“实有其事。”

莫言有好多小说涉及饥饿叙述,描写了饥饿对人物性情、嗜好、行为及其命运的影响。这在“五四”以来的中国作家中是绝无仅有的,饥饿叙事可以成为理解莫言与其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线索。他在散文、访谈和演讲中,也一次次谈到所经历的饥饿及其对自己的深刻影响。

饥饿体验表现在了莫言的很多作品中。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是根据他偷萝卜挨打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他早年的饥饿、孤独以及欲望在这部中篇里得到了精彩的、象征性的表现。莫言1999年在日本京都大学的演讲中说,作品就是作家的自传,作家笔下的众多人物合成的一个人物就是作家自我,“如果硬要我从自己的书里抽出一个这样的人物,那么,这个人物就是我在《透明的红萝卜》里写的那个没有姓名的黑孩子”。主人公黑孩由于饥饿,脑袋大,脖子细,胳膊瘦,就像莫言小时候一样。他有说话的能力,但自始至终未发一语,这是一种深度孤独感的表现。他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丽。小说中这样写黑孩看见的奇特、美丽的图画——“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这里的描写夸张、变异,如梦如幻。然而像很多美梦一样,它不是到了梦醒时分才云消雾散,而是在梦境里即成破灭结局。黑孩想捉住红萝卜,但被那个小铁匠抢夺过去。在一番激烈的争斗中,红萝卜被扔进了河里,沉入水底,被黄沙掩埋。黑孩眼中奇异的幻象,是由于过度饥饿而产生的。这是一个关于饥饿的象征。作为一条或明或暗的次要线索,小说还写了黑孩、小石匠、小铁匠对一个年轻姑娘的欲求。对于黑孩来说,这是一种隐秘的、无望的欲望。

生存基本需要的极度匮乏刺激并发展了黑孩的想象力。这与作家创作的发生机制是相近和相通的。文学创作的动力常常来自于缺乏,而不是丰足。西洋有句格言云“接着吻的嘴不再要唱歌”,道理也在于此。文学的价值可谓多元,然而文学中一个最基本的带有人类学意义的价值就是,它把人们没有得到或者说失去的东西在想象中给予他们,以慰藉充满局限的人生。莫言与黑孩一样高度敏感,富有想象力。他能够像黑孩一样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好,这样,苦难的经验有了文学的意味。《透明的红萝卜》把现实与奇幻交织在一起,抒写了食物、性爱和孤独,可以说是莫言一篇关于自我成长的童话或寓言。通过梦幻式的象征形象,他有效逃避了流行观念的束缚,释放出了惊人的创造力。他找到了创造另一个想象的“高密东北乡”的通道,于是这个“高密东北乡”有了光。《透明的红萝卜》受到了广泛的赞誉,“高密东北乡”似乎获得了独立的合法性。这以后,《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杰作陆续问世,这个想象的文学王国不断开疆扩土,由小邦而蔚为大国,成为进入现代乡土中国的缩影。

作家的童年经验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对应的,而是经过从高粱到酒那样的脱胎换骨般的转变。好酒如茅台,以优质的糯高粱为主料,上等小麦制曲,利用原产地有利的气候、优良的水质和适宜的土壤,采用独特的工艺,长期陈酿而成。如果不嫌比类不当,可以说作家的想象力好比酒曲,它是使原材料发酵并酿出酒来的东西。小说家是那些善于过“想象的生活”的人,超常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至关重要。

莫言有着天才的艺术感受力和想象力。比如,他笔下的动植物是富有灵性的,充满了幻想色彩。莫言在与大江健三郎对谈时夫子自道:“我的长处就是对大自然和动植物的敏感,对生命的丰富的感受,比如我能嗅到别人嗅不到的气味,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发现比别人更加丰富的色彩,这些因素一旦移植到了我的小说中的话,那我的小说就会跟别人不一样。”这与他的童年经历密切相关。他在《与〈文艺报〉记者刘颋对谈》中说:

我十一岁辍学,辍学后有过一段大约三五年特别孤独的时候。那时候还是生产队,十一岁的孩子连半劳力也算不上,只能放一放牛、割一割草,做一些辅助性的劳动,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放牛。一天挣三个工分。牵了牛到荒地去,早上去晚上回,中午自己带点干粮,整整一天,太阳冒红就走,直到日落西山才回。一个认得点字的孩子,对外界有点认知能力,也听过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也有美好的幻想,这时候无法跟人交流,只能跟牛,跟天上的鸟、地上的草、蚂蚱等动植物交流。牛是非常懂事的,能够看懂我的心灵。这样一直到十五岁,成了半劳力,可以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了。这三五年真的是太孤独了,想说话又没有说话的对象,有时候在田野里大喊大叫,更多的时候是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缓缓飘过的白云,看天上鸣叫的小鸟,胡思乱想。

在孤独的心境下与动植物的亲密接触,锻炼了莫言的感觉,刺激了他的想象。这种感受力和想象力储存在他的内心深处,后来在成长过程中,他有机会读到福克纳、马尔克斯等文学大师的作品,受到了启示和鼓舞,于是释放出惊人的潜能,把敏锐、丰盈的感觉和大胆、奇诡的想象发展成为自己的艺术特质。

从现实的人生道路上来看,改变饥饿、贫穷的命运也是莫言早年寻求人生突破的主要动力。他能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锲而不舍,而又不乏狡黠。在20世纪70年代,当兵入伍差不多是一个底层农家子弟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因为家庭出身中农,从十七岁开始,他每年都报名应征,结果都被中途刷下来。但他没有放弃,先后三次报名。命运终于闪现出一次机会。1976年征兵时节,暗中使绊子的村干部们带领村民去外地挖河,在县棉花加工厂当临时工的莫言偷偷报名,又给同学当公社武装部长的父亲写决心书,最终如愿以偿。参军入伍后,他可以放开肚子吃饭了,更重要的是有了宝贵的成长机会,部队给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空间。当然,他从事创作首先想到是容易提干,彻底跳出“农”门。很快又赶上了一个思想解放、文学复苏的新时代。莫言的童年经验在经过长期的发酵和贮存之后,终于酿出了甘醇芳郁的美酒。

2017年11月5日写毕于海鶄楼

猜你喜欢

红萝卜饥饿莫言
过去的年
向着“零饥饿”的目标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对应:小小萝卜头
军旅雅士
饥饿奏鸣曲
树洞里的歌声
两种萝卜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
饥饿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