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辩证二题

2018-01-28江苏徐景洲

名作欣赏 2018年1期
关键词:红豆王维爱情

江苏|徐景洲

王之涣写作《登鹳雀楼》另有隐情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区区二十个字,极写自然壮观之景,尽抒志存高远豪情,妙成登高望远警句,激扬自强不息精神,古今无不激赏。但若梳理诗人写作背景,探幽诗人写作心境,却可见豪放中有悲情,自强中隐激愤,是愤世嫉俗之作,且别有隐情。

王之涣出身于小官宦之家,聪颖好学,诗文俱佳,豪侠义气,志存高远,常击剑悲歌,“墓志铭”赞他“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但就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才子,不知是科举屡试不中,还是从来就不屑走进考场,年过三十,才以门荫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做了一个低级的事务官。这对于恃才傲物、豪放不羁的王之涣来说,内心一定憋屈,精神备受压抑。他疾恶如仇,与社会、官场格格不入,在这个小官职上干了几年,就因横遭小人诽谤陷构,愤而离职。但因何诽谤陷构,虽史无可考,却应该与一件浪漫爱情有关,这就是王之涣与衡水县令李涤三女儿的婚恋。

这件情事发生在开元十年(722)。王之涣已三十五岁,且在绛州已有妻室子女,而县令李涤的三女儿却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十七岁,正是青春妙龄女子,又是县令千金,却嫁给了父亲属下一个条件如此不堪的小吏。难道是县令看中王之涣才华而强嫁女儿?难道是王之涣为其美貌倾倒而强追?两者似乎都不太可能,最可能的是李小姐也是一位才女,早知王之涣诗名,倾慕已久,偶然相遇,一见钟情,矢志追求,非他不嫁。面对娇女一片痴情,父亲无可奈何,只好屈就。而王之涣不顾已有家室,不顾横遭社会冷眼,最终在李小姐的追求下执意重婚,想来也为李小姐才貌所倾倒。婚前婚后那段时光,二人花前月下,你唱我和,如胶似漆,当是何等浪漫缠绵。

但在闭塞保守的小县城里,这样的婚恋难免不惊世骇俗,为人非议。而王之涣又才高气盛,面对恶俗小人的攻讦绝不妥协屈服,饱受世俗诽谤攻击在所难免,因而成为社会公敌。但势单力薄、异乡异客的王之涣如何抵抗得了四面楚歌般的谣言四起、波诡云谲的阴险暗斗?他能选择的最为有力的反抗,就是愤然辞官归家隐居。在家赋闲十五年,自食其力,这该是多么大的与世俗势不两立的决绝气概!而李氏则安贫持家,不离不弃,跟着王之涣过了十五年清苦的日子,这又是多么忠贞多么伟大的爱情!而《登颧雀楼》一诗,恰恰是在这次辞官不久后写的,能不和这一段阴谋与爱情的遭际有关?这才应是这首诗的真实写作背景。若以此背景分析《登颧雀楼》,壮观之景与高远之志,也就别有隐喻和象征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气数已“尽”的落日不必留恋,暗喻辞去卑微官职,远避谣诼小人,而“黄河”则暗喻诗人毅然辞官,甘愿长期过清苦隐居生活,就像黄河义无反顾“流”向自由自在、浩瀚无际的大海。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志趣高远,才情不同凡响,岂能困顿苟且于小城一隅,日日与奸佞之人为伍而受其掣肘、构陷?如今辞官而去,就是为了获得精神上自由的“欲穷千里目”。而离开这个人言可畏的小城,就是在人生旅程与境界上“更上一层楼”,超凡而脱俗,遗世而独立,追求精神的高洁。

当然,即使诗人作诗时如此想,解诗者也未必如此解。“形象大于思想”,所以,一时的个人激愤之作能成为千古绝唱,就是因为诗人写出了自然界的无比壮美,拓展了人们的心胸,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从而激励人们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不断走向更高更远的人生新境界。

“春来发几枝”的红豆何时结果:兼与《中国诗词大会》康震教授点评商榷

王维的名诗《相思》,既是红豆绝唱,又把相思唱绝,人人耳熟能详,但细加品读却又有难解困惑处: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中说,“采撷”红豆是在“春来”季节,但红豆的生长特点是花期3—6月,果期9—10月,也就是说,红豆果实是不可能“春来发几枝”的,要发几枝,只能在秋天,“秋来发几枝”更符合红豆生长特点。由此看来,“春来发几枝”似乎成了错句。而此诗又题作《江上赠李龟年》,显然是思念友人之作,恰又有史料记载:“(李)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赠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龟年唱罢,忽闷绝仆地……经四日乃苏。”此处将“春来发几枝”改作“秋来发几枝”,显然是对应红豆秋天结果,纠正“春来发几枝”的时令之误。

但“秋来发几枝”并没流传开来并为人们所认可,人们还是乐于接受“春来发几枝”。因为春天很美,春天象征爱情,春天更与红豆的相思寓意相吻合。但如此一来,解读便陷于困境,如何自圆红豆春天结果之说,便成了问题。许多赏析文章大都回避红豆春花秋果的生物特征,如:“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这里,“春来发几枝”的,究竟是红豆还是红豆花,抑或是红豆树枝,便语焉不详了。有的白话翻译则是:“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倒是明确“几枝”即是红豆树的树枝,但也没有说清楚红豆是春天还是秋天所采。而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康震教授则认为诗里说的就是春天采摘红豆,他的解释是:“王维他就认为红豆树春夏秋冬四季都可结果,要不然他怎么能说多采撷呢?”(《中国诗词大会》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4页)直接坐实王维写的“春来发几枝”就是指红豆春天结果,甚至武断认定王维本就自认为红豆四季都可结果。当然,康震教授的解说,意在强调,在这首诗里,红豆是春天还是秋天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愿君多采撷”,强调爱情或友情四季都在,象征爱情的红豆当然四季可采,不必拘泥是否符合生物特性,是否符合生活真实。但显然这样为诗人代言有违常情常理,王维再没见过红豆树,也不会相信世上有一年四季都结果的树,更不用说红豆树会在冬天结果了。这种主观臆测,失之牵强,难以服人,更难切合诗意。

王维一生确实没到过生长红豆的“南国”,而红豆作为宫廷贡品而流传于京城,倒有可能见识过。他写红豆寄寓相思情感,应该源自于流传于民间的红豆爱情传说。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其妻终日望归。后同去者归,唯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终日立于村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树上忽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挚妇的血泪凝成,称为“红豆”,又叫“相思子”。后来还产生过谢慧娘与太子萧统以红豆为信物寄托爱情的故事。显然,红豆已成为爱情象征物,王维是在借物寄情。

显然,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解为春天发出几多新枝条,形象不美,解为春天结出红豆,不合实际,干脆将诗句改为“秋来发几枝”,又淡化了诗人因春情而生相思情的主旨。笔者认为如下诠释可能更合乎诗情诗理,合乎王维的本意。

因为红豆历来为人们所珍爱,不仅在其美艳,更在其稀有。红豆树开花与结果都很难,往往很多年才有一次,故而诗人才会问“春来发几枝”,即“春天发了几枝花”,只有春天开了花,才有可能秋天结出红豆果来,而其间则是一个漫长等待的过程。正因为红豆开花不易,结果更不易,等待时间又如此漫长,而且开花又未必能够结果,所以诗人才对友人郑重叮咛:“愿君多采撷。”因此,“春来发几枝”又隐含了“秋来结几枝”之意,以春代秋,以花代果,是借代手法的巧妙运用,更形象含蓄,更富情调,更能揭示红豆所蕴含的相思之情的无比美妙。而由花及果的漫长等待,正是红豆所象征的美好爱情需要坚贞不渝、不懈追求的寓意所在。

诗无达诂,好诗都像解不透的谜一样迷人,只要细细品读,人人都会有独门解药。

猜你喜欢

红豆王维爱情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走哪条路好
不谈爱情很幸福
相思湖
那年桃夭,红豆暗抛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