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典籍文化专有项英译研究

2018-01-27吴佳潞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16期
关键词:李约瑟翻译方法目的论

【摘要】中国典籍传承者中国文化,典籍的外译意味着文化的传播。本文以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航海卷》为例,探究中国典籍文化专有项英译情況,从而总结典籍外译策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目的论 文化专有项 李约瑟 翻译方法

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包罗万象,是对中国古代科学文明的汇编与总结。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典籍翻译的研究却少之又少。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文化层面上的传播。鉴于各国语言中包含着大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独特文化内涵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即文化专有项,翻译难题便从中而来。当今,将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专有项翻译成适当的英语,对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科学技术史·航海卷》中文化专有项翻译

《中国科学技术史》总有七卷,笔者考察第四卷第三分册中的航海篇,以观察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方法,总结翻译策略。分析可知,量词的翻译方法多为音译(4)、直译(6)、意译(2)、直译加解释(3)、有限泛化(1);人名翻译多为音译(30)、直译(1)、音译加解释(17);地名翻译为音译(29)、直译(1)、音译加解释(2)、直译加解释(6);朝代名翻译方法为音译(2)、音译加解释(9);典籍名翻译方法是音译(7)。其中,音译、直译、直译加音译、音译加解释所占比例较高,分别是84%、50%、65%、61%,可见李约瑟在翻译中国典籍时,忠实地保留源语内涵。

1.音译法。音译法是在翻译专有名词或文化专有项时,没有对应的词语可代指原文词语的情况下,使用拼音或音标将原文读音拼写出来。例如,人名的翻译如张中彦译为Chang Chung-Yen,物质文化专有项词伏狮译为fu shih,生态文化专有项楠木译为Nan Mu,地名多数采用音译法,如温台闽广译为Wenchow, Thai chow, Kwangtung。在富含中国元素,约定俗成的事物上,音译较为能传达源文意思,促进文化传播。但是,不可避免,音译也引发让读者困惑的问题。

2.直译法。译本较多地采用直译的方法,一方面反映出译文忠实原文的翻译思想;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持中国传统典籍的风貌,让读者了解到中国传统经典文献的原貌。例如,文中琉璃译为glass,明珠译为brilliant pearls,五洲译为Five Islands,小海译为Little sea,天子译为the Son of Heaven,显然,有些直译不仅没能传递源文意思,反而适得其反,曲解源文涵义。译者在处理中国文化专有项时要适时看待直译方法,在不能传达原作思想 的情况下,加以解释会使译文更加忠实。

3.直译加音译。一般情况下,译者想呈现异域特色,会采用直译加音译的翻译方法,直译加音译在文中出现颇多,帮助读者领略异国风情,也能更好地传播文化。例如,龙口梁译为the dragons mouth bulkhead(lung khou liang),使风梁译为the wind-using bulkhead(shih feng liang),断水梁译为 the cut-water bulkhead(tuan shui liang),草鞋底译为the grass-sandal bottom(tshao hsieh ti),龙骨译为dragon-spines(lung ku)等等。从例子来看,直译加音译弥补了直译的不足,不仅能传达完整信息,而且可以保留原作色彩。

4.音译加解释。在处理文化专有项时,音译为重要的翻译方法,但会出现读者不解其意的情况,解释是很好的说明,省去关注下注的时间,能更好地为读者所接受。例如,信风译为the hsin-feng(reliable seasonal wind),紫荆木译为the tzu-ching-mu(purple thorn three),阖闾译为Ho Lu(king of Wu,r.-514 to -496),柂下溪译为Tho-hsia Chhi(Stream of the Downcoming Tho),由例子可知,音译加解释弥补了音译的不足,传达源文信息。如果省去解释,但是音译,也许读者会不知所云。

二、对典籍文化外译策略启示

从李约瑟翻译中国典籍的翻译方法中,如音译、直译、意译、直译加音译、音译加解释、直译加解释、文内解释、有限泛化、以及绝对泛化,可以看出,其采用的是趋于异化的翻译策略。韦努蒂明确指出,异化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这种通过异化处理而保留下来的原作中的异国情调,将在精神上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满足。

三、结语

中国典籍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结晶,典籍文化专有项更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典籍外译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能否契合时代要求,能否丰富理论建树,这对每一位翻译研究者来说都是挑战。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史·航海卷》中的文化专有项,研究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方法,总结其翻译策略,不仅有数据支撑,更有理论铺垫,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Venuti,Lawrence.The Schoolars of Translation-Toward an Ethics of Difference[M].Lonodn:Routledge,1998.

[2]刘亚军.目的论视域下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研究-以杨宪益夫妇译《鲁迅小说选》为例[J].语文建设,2015:71.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作者简介:吴佳潞(1994-),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方向专业,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约瑟翻译方法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Introduction: Needham’s intellectual heritage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也谈“李约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