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结尾题 错答举例

2018-01-27杨军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水车西瓜小说

杨军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小说阅读探究题“聚焦”结尾的探究,赋分为6分: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类似的命题还有不少:

小说结尾处戛然而止,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2017年湖南高考模拟卷)

小说结尾处关于主人公是否会离开家乡,赶到遥远的省城去找二妮没作明确的交代,这样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017年河北高考模拟卷)

请探究这篇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2017年高考江苏卷)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17年高考浙江卷)

由上面的命题可以看出,小说阅读探究题大都是在考查小说结尾的艺术、表达效果或好处。

从笔者参与高考阅卷的情况来看,考生答题出现的问题大多属于对文本理解不深不透,答案抓不住文本实质,有的主观臆断,牵强附会,还有的只抓住了一点,挂一漏万。

2017年高考全国卷I的小说文本是赵长天的《天嚣》,探究题是这样设问的(见上文)。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这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

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霎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谁也不做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还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過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下面是笔者归纳的考生错误答案的分类:

1. 似是而非,观点不明

错答1 ①谁也没有听懂蒙古族同胞说什么,但能够明白送瓜人的一片好心,所以这个谜是美好的;②“美好的谜”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发人深思,使文章更有深意,也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分析 ①答题方向基本明确,但没能直接点明“符合情结发展,使小说更真实”这一点,得1分;②相对完整,但没能直接亮明观点。

2. 以点带面,浅尝辄止

错答2 ①结尾留下悬念,给读者想象空间,引发思考; ②符合人物不知情的情节,体现真实性。

分析 ①只从主题方面作答,未能答出“揭示并深化了主题”,以点带面,浅尝辄止,得1分;②抓住了情节作答,相对完整,得2分。

3. 层次不明,缺乏逻辑

错答3 ①引发读者的深思,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文章的结尾,更富有趣味性;②这样的一个谜体现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帮助;③体现出各民族人民之间即使素昧平生也可以互相帮助的友好之谊。

分析 ①点从情节结构角度作答,不错;②③都是从文章内容与主旨角度展开的,糅合在一起导致层次不清,合比只能得2分。

4. 似懂非懂,马虎应对

错答4 ①美好的谜是指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令人感动;②谁也不知道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来到这里的,也没人能听懂蒙语,却永远留在记忆里。深化了小说主题,对文章结构层次进行了升华,推动故事发展至高潮,更令人感动。

分析 ①②分别从情节和主题方面作答,较完整,各得2分。遗漏了从人物形象的角度作答。

示例 ①结尾不揭谜底,巧妙设疑,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使情节多变,增加吸引力;言有尽意无穷,使文章充满着神秘色彩,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增强文章的可读性;②和前文写运水车和直升机无法出动对照,强调了救人的不易,突出送瓜人不畏艰险、奋勇救助的美好品质,突现了人物形象;③反映军民团结、民族和谐,进而表现人性之美,赞美这个没有谜底的“谜”的美好,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深化小说主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车西瓜小说
老水车旁的风景
大回转冲水车
水车转转转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大小西瓜
水车真好玩
当夏天遇上西瓜
巧切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