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2018-01-27刘德龙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7期
关键词:实施策略语文课堂有效性

刘德龙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探究了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希望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性;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043

“有效”即存在效果或有效果。‘效的本義是模仿、效法、学习,从‘不会到‘会的结果,引申为效果,功效,即‘成功;又引申出效率或率能;又引申出效益(效果与利益)。”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教学的效率问题,即怎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低效的或无效的。

当我们观摩某个优秀教师上课时,常被他那精湛的讲演艺术所折服。材料的呈现、板书、提问等教学活动的安排,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但那究竟是不是有效教学呢?那只能算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即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让全体学生学习有成效,注意是“全体”。比如阅读教学,学生是否有充裕的时空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否收到理解内容、领会含义、体会情感、产生共鸣的效果?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否充分展示学生言意转换的思考过程?教学过程能否促使学生内化、积累、转换文本言语,教师的评价能否给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技能养成方面指出方向?……否则越是设计得过分精致的课,反倒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窒息师生的灵性。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费时多、见效慢的局面,究其原因,是语文课堂缺乏有效性。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有效性呢?

一、关注审美教育,反思课堂教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如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跌宕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成的美好意境等都需要教师的发现,更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也获得发现。让学生因美识文,即通过剖析课文中语言美、形象美,从而收到认识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感知作者塑造的形象,让学生获得审美知识,进而陶冶他们爱美的情趣,并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教学讲究“学者无意,教者有心。”所谓“学者无意”,是指语文课堂不能让学生感到你在枯燥地灌输语文知识(语修逻文等),不能让学生感到你在霸道地将理论道德说教强迫他们接受,它应该情浓意深,令人陶醉其间,流连忘返,于自然而然的听说读写之中“无意识”地、“浑然不觉”地“一不留神”就提高了语文素养。所谓“教者有心”,是指教师应该对课标、考纲中规定及没有规定但实际必须具备的语文知识、素养,“有目的”地渗透于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浑然不觉之中达到教师心中的“教学目标”。

这样说起来或许有些玄,只是这样的语文课方为上乘,方受学生欢迎。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生活化,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于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一定的知识。

三、激发思维亮点,营造人文课堂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本,拓宽学生的空间,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因此,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人文化的新颖师生关系。在课堂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大胆想象、从不同角度去感悟、表达问题情境。例如:在教授《归去来兮辞》一文,让学生根据对作品的原初体悟鉴赏作品的语言时,有的学生就透过了字面意思,体会到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情非得已,也有的学生认为陶的归隐是为了更好的“大济苍生”,有的则认为陶的归隐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样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是富有生命力的。只要稍加引导,学生都能深刻地领悟到作品的内蕴。当然,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本质方面,及时肯定学生中那些新鲜的、有意义的回答,积极获取信息。

四、精心设计问题,完善课堂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善于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思考价值、探究性强、能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应有一定的导向性,如导向文化感悟,导向品格修养等,促进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提问和由提问引出的讨论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养成。另外,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使课堂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称为开放式提问,它没有划一的或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它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学生必须对课文做进一步探究。开放式提问含有很大的容量,但绝不是大的不着边际,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紧贴课文,让学生有开掘的天地,对课文情节或人物做深入的、探究性的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多向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任务相去甚远,教师应珍视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思考成果,真正的语文教学是应摒弃某种狭隘功利的。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要使教师的主导不至于成为“主宰”,学生的主动不至于成为“盲动”,要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变填鸭式的教法为诱导式的教法,通过教师的定向、启发、点拨、引导,不断启动学生的内因,把教师的主动性落实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上,真正达到“导”学生“学”的目的。教师应当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尽可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使每堂课都成为有效教学。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六中学 341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施策略语文课堂有效性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