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马牛也相及”的古诗和科学

2018-01-27石慧斌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7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科学核心素养

石慧斌

摘要:融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打通知识壁垒,融合贯通不同知识门类的综合教育,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包括诗歌教学在内的语文教学,其魅力就在于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融通教育方面可以开展有效尝试。在重视古典诗歌教育的背景下,笔者主要依据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古典诗词,尝试从融通教育视角出发探究古典诗歌与科学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诗歌融通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融通教育;古典诗歌;科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025

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功能强大;美国诗人惠特曼也说,一个民族的最高凭证是这个民族的诗歌。这都突显了诗歌教育的重要性。当下,古典诗歌教育已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诗词从小嵌在学生的脑子里,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如何更好地开展诗歌教育教学呢?笔者认为,包括诗歌教学在内的语文教学,其魅力就在于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融通教育方面可以开展有效尝试。融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打通知识壁垒,融合贯通不同知识门类的综合教育,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在古诗的容量和质量上都有大幅提高,而学生在鉴赏诗歌兴趣与水平方面却都难见真正提高,现状堪忧。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古代诗歌天马行空,少有规律,很不讲科学。换句话来说,诗歌太“任性”,真意难琢磨。诗歌艺术一向都被视为艺术中的艺术,诗性也似乎成为文学性中的“价值”担当。而科学则以客观性、规律性、逻辑性等理性素质见长,和诗歌仿佛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独立门类。但从融通教育的视角细细想来,诗歌和科学的相及之处着实不少呢!

因此,笔者主要依据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古典诗词(因散见于各版教材,文中不具体列举了),尝试从融通教育视角出发探究古典诗歌与科学的关系,发现古典诗歌中的科学意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诗歌和科学可以是怎样的联系呢?最为夸张的要算是苏东坡缺乏“科学知识”改诗而遭贬谪的笑谈了。据说,东坡拜访王安石时曾将王诗中的 “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两句信笔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甚为得意,悠然离去。后来东坡因此被贬谪到合浦,偶遇孩童游戏,才知道世间竟有“明月鸟”“黄狗虫”的虫、鸟。当然,這只是杜撰的故事,但传达出的信息很清楚:写诗是讲究“科学精神”的,作诗不合实,后果很严重。

基于科学认知的土壤,才能绽放绚烂的诗歌之“花”。基于客观之“实”,升腾而出的“虚”(情境、情感、意蕴、思想等)才有根基,有依托,厚重而魅力无穷。诗歌作品要经得起历史考验,自然不能无视科学,不能歪曲客观实际。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直”一“圆”,紧扣住塞外景物特征,简单而有张力,勾勒出大漠的苍茫雄旷。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一个“半”字如实而巧妙地写出夕日残照下一半是江水一半是火焰的情境。到作诗的科学严谨,连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堪称表率。李白在壮游天下时,用艺术之眼观照万物,《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崛想象极尽夸张,看似无理,但亦不虚,高长的白色瀑布与苍穹中高悬的星斗河汉确有相似之处,这就能绝倒众人!至于之前老老实实写的两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更是观察细微,严谨求实。关键就体现在“紫烟”之妙!日照瀑布,水雾蒸腾,应是五彩缤纷,何独有“紫”?前人对此也颇多批评,以为不合常理。但现代科学证明,当水雾中的水珠尺寸小到近于紫光波长时,会产生漫射,呈现“紫”色。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众人称道于“横”字的意趣之妙,但又以为水大雨急,船应顺流而纵置,而诗人偏偏写成“舟自横”,便觉这是诗人故意而为之的艺术需要。现代物理学已证明,在水急之时,依据水动力学理论,船确实是横置而非纵置!古代的诗人当然说不出那么多科学原理或知识,但对诗歌创作却是秉承着科学精神的,并且别有意趣。

优秀的诗人提炼出了现实生活乃至思想情感的本质,诗歌的“科学性”也因而意趣横生。纵然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般夸张的诗歌艺术中也遵循着独特的科学真实。因为这些艺术的夸张往往更为真实反映情感乃至人生的本真状态,激荡到人的内心深处,是对现实生活、人之情感更本质的体现。就以写抽象“愁情”的古诗词为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中的名句。愁绪和流水有何相干?但放在昔为一国主、今乃阶下囚的李煜那里,愁绪之厚多、愁情之广长,滔滔如东流水一般,又何等贴切形象!在多广、绵长方面,水与愁的本质并无不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生活中我们多少都有这种体验,很不开心的时候,人都会感觉心发紧、身沉重。李清照把这样的真实体验艺术性地表达出来,既在情在理,又精妙绝伦,谁会觉得夸张得矫情做作呢?到了贺铸这里: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算是写愁绪的集大成者了!运用博喻之法,展开想象的翅膀,连用三幅凄迷静幽的画面,把愁绪的深广难穷、浓郁厚重写绝了,让人叹为观止!……诗词中类似的奇言绝语还有不少,细细品来,诗人的高妙都在于提炼出客观实际乃至抽象情感的本质,并把这种本质描摹得具体形象,生动可感罢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把握了事物的本质,艺术地表现思想、情感等抽象事物也可看作是一种客观事实,近于工笔画,甚至比现实更真实。

诗歌有时直接体现人对于人类、人生科学规律的探索和发现。而这一规律无疑就成为古典诗歌中的科学基因。在人文领域,我们常说“文学是人学”,而诗歌作为 “文学中的文学”,也当然指向人与人生。屈原的《天问》问得惊天动地、震铄古今,把人类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困惑和对其规律的探究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典型地体现了诗歌与科学的融通关系。一脉相承下来,唐代张若虚在其名篇《春江花月夜》中也叩问古今:“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追古思今,拨开迷雾,诗人接着道出人生的真谛:“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把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人生际遇一语道尽。诗圣杜甫《赠卫八处士》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把天体中参与商两星宿不可能同时出现的规律和人生实际变化联系起来,生发感慨。这又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代的哲理诗则更直截了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这首《题西林壁》写出了角度不同,所见所识亦会不同的科学事实,也揭示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科学道理;朱熹《观书有感》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妙道出世间的因果联系,没有源头活水,哪里能有清波如许?“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脍炙人口,正是因为抓住了“草”的生命特征和坚韧本质,体现了无可辩驳的科学事实,激发人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在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感慨中更为突出。幸福总是相似的,不幸则各有各的不同,但又何尝没有相通之处呢?实际上,再也没有比“於我心有戚戚焉”更能撩拨同是不幸人的心弦了!这不也是人生的哲理吗?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从诗歌形式上看,诗歌创作本身(特别是绝句、律诗和词曲的创作)有许多字数、格律、音韵的规律性要求,这也是诗歌具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所以,最艺术性的诗歌与最严谨务实的科学,两者虽然是互异的,但从文化层面上看,两者也有互补、互通之处,和而有不同,不谋而相合。风马牛也相及,笔者认为这才是包罗万象的诗歌艺术最大魅力所在吧!而这也恰是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注重融通,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价值所在吧!

参考文献:

[1] 徐海青.古诗词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3).

[2] 杨叔子.教育雏论选[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 梁 东.当代中华诗教文论集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 210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科学核心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从近代英汉文言译诗的发展看古典诗歌革新的困境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