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课堂更生活化

2018-01-27方夏帼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7期
关键词:感知体验小学教学

方夏帼

摘要:数学教育生活化不仅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要注重从日常数学到学校数学的提升,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注重生活原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关键词:小学教学;生活化;感知;体验;适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00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用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此,笔者经常引导学生提供给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构建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提炼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学习内容越贴近自己的生活背景,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自觉地融入其中,以激起学生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为求知、探索打下良好的心理接受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真正感受、体验到数学的乐趣。生活化的数学学习内容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这在新教材中有了很好的体现。教材引用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据、图片,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合理地重组教材,选用生活化的学习素材,真正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总之,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化的数学学习内容,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位教师教学“平均数”一课,课前和学生一起开展了一次跳绳比赛,记下了各小组的比赛情况。课上,教师呈现记录情况,并请学生自己评一评哪个小组该得本次比赛的冠军。学生讨论后发现,几个小组的人数不一样,因此如果比较每组的成绩总和是不公平的,如果拉平每组的人数来算又不太科学,最后学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方法:只要算出每个小组平均每人跳绳的次数就行了。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讨论,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平均数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从数学角度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怎样求平均数提供了良好的探究氛围。

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避免处处强调回归生活,造成牵强附会,致使教学情境简单化和庸俗化。数学问题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来源于外部———实际生活,另一种来源于内部———数学本身。教师在教学中要分清问题的来源,来自数学外部的问题不妨从实际生活引入;而来自数学内部的问题则不要盲目地联系生活创设情境,避免人工化和虚幻化倾向。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发数学化的探究思考

数学化的探究思考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蕴含着大量的数学。现实生活是研究数学的基础,而数学则是对生活现象、关系和规律的提炼与升华。因此,“生活化”与“数学化”的结合,要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化情境,尤其要寻找适合教学需要、适合学生、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引发数学化的探究。下面请看“搭配中的学问”教学片段:

1. 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搭配中的问题

师:国庆节期间,老师带女儿出去旅游,从衣柜中找出这样几件衣服。我们来看一下,有几件上衣、几件下装?(2件上衣、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衣与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是一种穿法,你会选择哪一种?(引导学生从左到右有序地指出穿法)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2. 引导参与,探究搭配的方法

(1)探究搭配的方法。师:大家有的说3种、有的说6种……到底有几种呢?请你们用卡片(2件上衣、3件下装)摆一摆,找找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摆好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搭配,教师巡视、了解、指导)

(2)整理和展示搭配方法。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摆法介绍给大家?(指名一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我们來看看他是怎样摆的。学生用卡片展示汇报,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其搭配过程,强化表象,强调有序的重要性。师:刚才这位同学摆出了这五件衣服的不同穿法,谁还有不同的摆法?(引导得出两种思路:①固定上衣配下装;②固定下装配上衣)师:这种摆法怎么样?好在哪里,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评价,同时强调“不重复,不遗漏”)师小结:通过了解这几种摆法,我们看到正是进行了有序的思考,才得到了全面的答案。

3. 优化思维,寻找简洁的表达方式

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想一想,能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把不同的摆法表示出来呢?如用图形、文字、数字、字母等表示衣服。(学生独立思考后开展交流、评议活动)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师没有停留在用“实验”的方法去求解相类似的数学问题,而是引导学生用符号取代实物去思考数学问题,帮助学生较好地实现由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向相应的“数学模式”的过渡,为上升到更抽象的数学高度奠定了基础。教师从“生活化”入手,从“数学化”的角度进行教学,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有序“”全面”的数学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适时地建立起数学模型,并引导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充分地经历体验感悟、抽象概括的学习过程,不断发现数学规律,提高数学能力。可见,面对生活化的学习材料,教师不能停留在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的层面上,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数学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后的思维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是一门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等特点的科学。创设生活化情境只是作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的一种手段,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而不是数学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三、创设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进行数学化的解释应用

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学生在生活化内容、数学化探索中得到的知识只有运用于生活时,才能焕发出数学的生机和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到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正确处理生活思考与数学思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数学意识。

1. 用数学理解解释生活现象,让生活原型数学化。把课堂中的数学理解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链接起来,可以使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后,教师请学生解释: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又如,教学“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一课,在揭示了“生活中处处有比,处处用到比”以及“黄金分割”等知识后,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一个模拟的舞台及一个主持人,提问:“假如你就是那个主持人,你认为应当站在舞台的什么位置才能显得整个舞台最美?”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让生活原型数学化,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数学与生活融合。当学生掌握了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以后,就可以解决很多课前无法解决的生活问题,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一显身手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生学了《圆的认识》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如下两题:(1)如果在校园内建一个圆形花坛,你可用什么方法来画圆?(2)如果在圆形花坛内安装一个喷头给花草浇水,你认为喷头应装在什么位置最合理?通过这两题的训练,使学生既巩固了画圆方法,强化了圆的有关知识,又感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真正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总之,“生活化”和“数学化”在数学教学中并不矛盾。数学教学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切实把握好“生活化”和“数学化”两者间的平衡,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数学课堂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感。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中小 322204)endprint

猜你喜欢

感知体验小学教学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将能力培养植根于语段的阅读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