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努力方向与建议
——基于习近平的相关论述

2018-01-27

探索 2018年6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传统

丁 威

(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54)

习近平指出:“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1]505文化作为文明交流、人文合作的重要方式,不可避免地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学术研究、理论研究、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有作用、如何走出国门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一定积极影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传播中国文化并传递中国声音的作用成为重要的问题。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的体现

“一带一路”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包括文明交往、文化交往在内的“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2]77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种类繁多,文化形态丰富多样,各国都有世代传承、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成了沿线国家、地区的基本文化内核,成为其民众不可磨灭的文化基因,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民众交流交往的共同价值之所在。由此,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成为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中国文化积极作用的重要体现形式。

1.1 文化是“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民众交流交往的重要媒介

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中指出,“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中”[1]503。但在“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和地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国家在文化上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在融入世界文化洪流的同时保留了明显的传统文化特质,尤其是一些信教国家、地区和民众,其文化基因中包含着有其深远历史渊源的传统文化印记,且已经深深融入这些国家、地区和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重要的文化基因。那么,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就必然要面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民众普遍的而又特色鲜明、形态各异的传统文化类型以及其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在相互交往交流中就必然要涉及他们的传统文化基因的基本因素,特别是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而言,在传统文化上的共同性、差异性、交织性等就成为了彼此在文化交流基础上对外交流交往、经贸交流交往、政治外交交流交往尤其是建立紧密合作共赢关系的重要媒介和必要的“传统环节”和“文化环节”,其重要作用由此可见。

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助推中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润滑剂

“不同于政治、经济与军事等领域的冰冷与强硬,文化在本质上是温软而圆润的,文化交流是各方发展需要与理性追求的实现渠道。”[3]59对于作为“一带一路”事业重要推动者的中国政府和身处“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国人而言,要在交流交往中展现中国内涵和中国素养,同时又能体现中华文化独特性及其与沿线国家民族文化互补性的最具代表性的方式之一,就是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国内具有极大的普及性,而且在国外尤其是海外华人的生活与文化交流交往中,也具有明确的标识性并被广泛传播和普及。这就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应然状态下必然成为中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推动器。“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4]35,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类型,“我们要把握中华民族文化的真髓,养育、凝聚老百姓的真诚理念,作为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的仁爱思想,浩然正气,正道直行,人格修养等等,大大地弘扬出来”[4]35,并使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加工成果成为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交流交往的重要润滑剂。

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助推中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传声器

“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必须具有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才能具有独立的意识。而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基础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一定的理解。”[5]很显然,“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支撑,以此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否则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就会因为没有文化的根基与支撑而引发文化交流障碍。这种缺乏特有的传统文化价值支撑、没有传统文化内涵和特色的项目和活动,也很难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如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功利、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等优秀思想价值,让沿线民众看到“一带一路”建设对当地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特殊贡献和正面价值,“一带一路”建设的项目和活动就更容易为当地民众欢迎和接受。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的具体表现

习近平曾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7]269那么,在新时代条件下,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支撑的价值何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答案是肯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价值特性、价值体现与实现、价值追求是有高度契合性的,这种契合性就是其最大的可行之处和重要推力。

2.1 从价值特性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能成为与沿线其他国家互动交流的人文基础

“任何社会文化的建设都不可能离开它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8]5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家的文化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最重要的是要使文化自身在‘传承创新’中来实现。有‘传承’才有‘创新’,‘传承’更重要的是为了‘创新’。”[8]5这种传承创新不仅要体现在国内文化建设之中,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体现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全过程。以诸子百家、琴棋书画、唐诗宋词元曲、少林传统武术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地区的诗歌、宗教建筑、绘画、艺术等文化一样,都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功利性和造福民众的价值追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沿线其他国家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要契合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播、推广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曾指出:“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7]272在人文交流这一点上,因为共同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契合点,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人文交流的形式与渠道,就有可能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所接受和认同,也可以通过这种传统文化的交流达到“民心相通”,从而实现沿线国家、地区和民众在基于彼此文化历史、传统信仰、风俗习惯等层面的人文交流的“精耕细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

2.2 从价值体现与实现视角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中国与沿线其他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成果的利益共享

钱穆指出:“复兴中国文化,不仅为我国民族振衰救弊,实亦可为世界文化开其新生。”[9]236时至今日,复兴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和共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于我们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时代价值,也对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世界文化繁荣有积极的世界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包含许多优秀的文化内容,如崇德向善、与人为善、见贤思齐等传统道德观念与和谐共生、共创共享、和平共存等基本理念,对“一带一路”沿线民众有特殊的价值和吸引力。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以来,沿线国家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应对危机、加快调整等方面开展了良好的共同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共同利益,并因此获得了广泛认同。这种广泛认同,不但有共同利益的认同,也有作为共同利益内核的文化理念的认同。这也表明,在传统文化层面,从古至今的丝路交流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与沿线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在价值上有契合点、交叉点、共通点,而且这种价值是现实的,这种价值带来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共享也是现实的。与此同时,在另一个现实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包涵着一系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文化、仁义礼智信的生活文化及心神合一、强身健体、注重养心等科学实用内容的养生文化,可以为沿线民众的人生问题和身心健康问题的解决等提供实际的帮助,使他们能更好地从事包括物质产品生产活动在内的社会生产活动,从而服务沿线国家民众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全面提升。

2.3 从价值追求层面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与沿线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层面来看,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济世为民、泽被天下、和谐共生等目标,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丰富多彩的呈现形式,亦或是中国传统文化带给包括中国民众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感受、心境情怀等,其精神追求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文化内容、形式等服务人们在精神世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诚如梁启超在其文化建设构想中所指出的:“要……尊重爱护本国文化……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10]37文化建设的成果能够服务“本国”、服务“西洋人”,服务“人类”,造福世界,进而共同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福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社会价值追求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与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等一样都是服务所在地区和国家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都有讲究淡泊名利、克己利他、包容忍让等价值指向,进而引导人们避免产生利益冲突,并有益于民众福祉和社会和谐,因而也能被沿线民众接受和认同。简言之,沿线国家、地区和民众在传统文化价值的追求上,都反对“假恶丑、负能量”,都是以“真善美、正能量”为指向的。习近平曾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1]461那么,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与沿线国家、地区及民众在文化价值追求上的一致性,就为我们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而通”提供了更好的渠道和更多的现实可能性,也会因传统文化特有的“一致性”而有效避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而恶”,把对话这一“黄金法则”更好的用起来,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的全面交流与建设。

3 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的努力方向

季羡林曾特别指出:“文化交流能促进交流双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发展,能增进双方科学技术的昌盛,总之,一句话,能推动双方社会的前进。丝绸之路……是功不可没的。”[11]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无疑的,要更好发挥这种重要作用,本文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3.1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曾强调:“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12]88“一带一路”建设就为我们重塑中国在国际上的“精神独立性”以及“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无限的可能。我们要站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塑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形象。尤其面对“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宗教元素可能对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我们更要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性以提升中国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适应性。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1]302我们要做好新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工作,就要把包括中国优秀道教文化等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时代化、现代化,进行深入加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将其传向世界。与此同时,要在“现代化可,欧化不可”[13]287的基础上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精神、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费孝通曾指出:“‘多元一体’的思想是中国式文化的表现,包含了各美其美和美人之美……这样才能相互容纳,产生凝聚力,做到民族间和国家间的‘和而不同’的和平共处,共存共荣的结合。”[14]7这就要求沿线国家的中方人员和机构必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和载体,在中方人员和机构与沿线民众和机构的交流交往中,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展现出来、传播出去,从而也让沿线民众更加深入感受、接受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崇高的价值理念。

3.2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共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建设及其时代化的对外推介与共享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与坏也直接关系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与否和成败兴衰。梁漱溟曾指出,在近现代史上,“中国文化因世界主流文化的打压而边缘化,但又尚能自主,故不能不奋发”[15]579,进而谋求中国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中国文化“奋发”就要“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16]528,认真对待、深入研究、潜心凝练中国文化精华。就当下“一带一路”建设而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发展中国文化,在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继续奋发,不断创新,为世界文化繁荣作出中国新贡献,并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成果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共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文明生态,包括亚洲在内,未来要促使“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1]507。既然是大家庭,要“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那么我们就要秉持“共享”的基本理念,在“一带一路”不同文化的汇聚交融中实现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值得指出的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方人员和机构不仅要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更要做与沿线民众一起共享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分享者,要深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挖掘工作,精细打造致力于“共享文化”和“品牌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内容和产品,也必然会随着“共享文化”的繁荣昌盛而在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3.3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事业要以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来支撑,这样才能彰显中国力量,才能形成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精品,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得以长足发展、得以长久产生中国影响,更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强调:“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7]5这为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思想指引。因而,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坚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精神及变革中汲取营养,在全面、正确认识中国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全面、正确认识中国历史的兴衰成败、中国文化的前世今生、中国精神的内涵外延、中国变革的机遇挑战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中,以“精品意识”来打造中国传统文化精品,并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一带一路文化精品”和代表中国文化的标志性产品。习近平曾指出:“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留下了深刻影响。”[18]260那么,“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作为一种温和文化的代表就可以作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和“样板”,以此来丰富“一带一路”文化的多样性,在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彰显中国特色文化的魅力。这类“特色性”文化不仅要体现基于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具体实际特点所呈现出来的“特殊色彩”,更要体现基于“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所遇到的新情况的提炼与升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过程中学习借鉴沿线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优秀成果的兼容并包。简言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有中华文化内核,也要有外来文化的外延,这是一种内在和外来的有机融合而成的“时代化”的传统文化类型,并会不断“与时俱进”,这才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才能够以“中华文化精品”的姿态呈现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并更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4 发挥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的建议

蔡元培曾指出,“一民族之文化,能常有所贡献于世界者,必具有两条件:第一,以固有之文化为基础;第二,能吸收他民族之文化以为滋养料”[19]484。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是应有之义和必然内容,我们要结合中华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等来培育整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做到“以固有之文化为基础”。与此同时,“坚持文化先行,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20]44,做到“吸收他民族之文化以为滋养料”,进而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4.1 以民间交流为切入口,政府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事业的各项建设工作

习近平曾指出,“对历史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18]164。这为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工作指明了基本方向,尤其要在坚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的原则的基础上,既要体现宏观层面的党在传统文化工作上的全面领导、政府相关机构和部门在文化工作中的全面管理与指导,也要体现微观层面的民间传统文化及组织在传统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具体开展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以此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扶持、鼓励下,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的参与、支持,切实以实际行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事业。而且,要“鼓励加强各国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支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方省区市建立合作关系”[21]213,因为民间力量不容低估”[22]。这里所提及的“不同文明对话”“民间往来”“地方省区市建立合作关系”“民间力量”就更加明确地为我们通过民间的传统文化途径来发展“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传统文化事业提供了思想指导和实践指南。要结合中国实际,因地制宜地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中国多民族国家特性、新时期文化特征、具有强大感召力的中国文化体系,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民间交流过程中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一带一路”各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共生、相济共荣。与此同时,习近平曾明确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拓展……各领域交流合作。”[23]这一论述充分表明,包括传统文化交流在内的国家之间的交往交流的关键在于民间广大民众的相互亲近与交流。“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也进一步表明官方在宏观层面的领导与引导、民间社会各界在微观层面的主导与参与,是推进“一带一路”沿线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举措,同时,这一基本举措的顺利实施可以更好地为开展各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事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发展提供真实的可能性和切实的可行性。

4.2 由中国文化主管部门和各类传统文化行业组织等统筹、协调、监管,积极开展各种传统文化事业,通过“硬件建设”向当地中国人和本地民众提供传统文化服务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1]544纵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其传统文化产生、发展、传播的重要实物载体即其文化建筑、文化载体等,都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依据其不同历史和具体国情、不同民族和传统习俗所孕育的不同地区文明和文化特色,这使文化世界和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这些文明文化没有高下,只有基于自身特殊基因的文化特色、风格与差异。但正是这些各具特色、各饱内涵的文化“硬件”,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衰落与重生。

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场所即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等“硬件”及其承载的文化职能,极大丰富和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善美”和“正能量”,服务了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这些群众的文化生活及非文化生活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维护良好社会风尚、社会秩序、社会伦理产生了积极作用。那么,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有效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在其对外传播和国际化的道路上,就极有必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建筑、场馆等“硬件”形式来更好发挥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职能,更好服务于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需求,更好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建立文化场所是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不可缺少的方式,但实施时一定要谨慎、周密,切忌简单的商业化、盈利化、市场化,更要避免源于“商业化”或“披着文化面子、衬着商业里子”的恶性竞争。要坚持由中国官方统一指导和备案管理,坚持由中国相关部门联合统筹、协调、监管,鼓励符合条件、具有实力的各地协会或文化组织通过对外传统文化交流合作来自主决定于合适地点建立文化机构、场所等传统文化硬件设施,并合理规范化地开展各种因地制宜的传统文化事业。通过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硬件建设”向当地中国人和居民提供具有中国特色和本地特点的传统文化服务,传递中国文化正能量,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

4.3 由包括孔子学院在内的各种文化组织等独立或与当地社会机构合作,建立中国传统文化服务机构,通过“软件建设”向当地民众提供中国传统文化服务

要“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17]235。因为丝绸之路一直是和谐合作之路,“各国商人以自利利他的精神分工合作,互通有无,其中体现的是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意识,贯穿的是和谐文化与合作哲学”[24]185。“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中国在内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来讲,都需要一个和谐合作共同打造的“未来”。打造这样一个全新的“未来”既需要硬件建设,也需要软件建设。

一方面,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软实力组织机构、文化产品体系、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各国间文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认同,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25]112既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形态,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体系,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文化组织机构的合作奠定基础,做到“交流合作有内容,文化软实力有体现、文化推行有机构”;也要通过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机构或独立的文化服务机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产品体系,并以文化产品的推广来传递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服务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和非文化生活诉求。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服务体系,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提供来自中国的特有的传统文化服务,解决他们在精神层面、心理层面、文化层面、养生保健层面等需求,以在提升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化国际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条件的变化,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服务沿线国家、地区、民众的水平。习近平曾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12]83同理,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开展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事业的建设工作,也要明白这个道理,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厘清“人之所在”,开展有的放矢的工作。从当前时代条件看,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网络建设有了极大发展,网民数量也是直线飙升,而就我们中国自身情况来看,“网民有近六亿人……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不能被边缘化了”[12]83。我们要特别注意做好新时代条件下的网民对于文化传承与文化对外传播的工作,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要善于正确运用网络手段,引导网民弘扬网络正能量的同时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抵制网络负能量的负面影响的同时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净化网络的能力和影响力。

4.4 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带一路”文化事业的人才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事业的建设离不开作为主体的人的鲜活力量,更离不开经过专门教育与培训的专业人才的力量。“得人才得发展”在“一带一路”的传统文化建设中也极为适用。在进行“一带一路”传统文化事业的人才培训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对包括人才的在内的广大民众进行基本文化共识的教育。要按照“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识”[27]的要求,及时开展全民的基本文化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同时,我国相关的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商界人士、旅游者等出国人员都是“一带一路”建设活动的参与者,“是中国的名片,是中国人的形象大使。因此,对出国人员的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外事纪律,还要让他们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礼仪、宗教习惯,克服自己身上种种不文明的陋习。为此,应该由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宗教事务管理局、旅游局等部门共同承担起出国人员的培训工作”[27]99。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参与全球化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全球化为东方文明提供了新的机遇”[28]137,我们要“注重全球化运动的文化面向,在参与中发挥东方的力量,促进其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28]134这个文化面向的东方力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发挥来自东方尤其是中国的“人的力量”和“文化力量”。就中国而言,其中的“人”就是人才,其中的“文化”的重要内核就是时代化现代化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言之,就是要有专门的“文化人才”来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因此,要积极培养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文化人才”,特别是要针对这些“文化人才”开展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项培训,为“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打下基础,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在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了解和研究,为更好地开展包括印度在内沿线国家、地区的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做好铺垫。习近平还曾指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29]这一论述即为我们开展专项人才培训明确了基本要求。

还要重点对人才队伍尤其是干部人才队伍开展党关于传统文化问题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的专门培训,提升人才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习近平曾强调,“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1]345。在此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并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作为学科建设与研究的重要方向和内容,构建从义务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和专门学术研究队伍,尤其需要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普通高校等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工作人员和一般传统文化人才培养,以及各项文化事业管理经营的专门人才培养。对于骨干人才,则要通过教育培训及自学等多途径多渠道,使他们做到“精进学修……学习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30],“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14]9,从而使众多优秀人才能够积极投身到“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之中。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