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与破的辩证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逻辑认识的新境界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八字方针”论述

2018-01-27周廷勇

探索 2018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

周廷勇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400070)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41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安排。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2],并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2]。“以立为本、立破并举”这一“八字方针”,在理论上对立统一,遵循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与逻辑要求,在现实上虚实结合,是“画出最大思想同心圆”的必然体现和路径选择。

1 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科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意识的演进史。“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3]81意识形态作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法律、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指出,“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5]291。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马克思明确地把社会形态这一完整的社会系统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同时,又把上层建筑区分为两个层面:“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6]32意识形态既由经济基础决定,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发展规律与逻辑体系。根据与反映对象关系密切程度,普列汉诺夫对意识形态作了低级与高级的划分,与反映对象关系较为直接的如政治理论、法学理论等为高级意识形态,与反映对象的关系较为间接的如科学、哲学、艺术、宗教等为低级意识形态。列宁把意识形态分为“科学的”和“非科学的”两种,并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宗教意识形态是“虚假”和“非科学”的。按照一般的政治学解释,“意识形态是具有符号意义的信仰观点的表达形式,它以表现、解释和评价现实世界的方法来形成、动员、指导、组织和证明一定行为模式和方式,并否定其他的一些行为模式和方式”[7]345。“证明一定行为模式和方式”就是“立”,“否定其他一些行为模式和方式”就是“破”。“立”与“破”体现了意识形态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和规律,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意识形态发展必然趋向以立为本、立破并举。

1.1 以立为本、立破并举贯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构建的全过程

自从特拉西在18世纪末提出“意识形态是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科学”[8]1817以来,这个概念就走进了一条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道路。在这个概念构建的过程中,它始终处在“立”“破”并举的动态过程中,但贯彻其中的主线是“以立为本”。《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诞生地,“意识形态”一方面成为马克思“批判的武器”,另一方面也成为其“武器的批判”,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红线。正如恩格斯评价马克思一样,“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3]776。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概念,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乔治·马尔库什将其划分为三种意义内涵:论战—揭露的意识形态,解释—功能性的意识形态以及批判—哲学的意识形态。其实质可分为三种:一为“虚假的观念体系”,即德国哲学是从“天上到地上”,而我们则要从地上(即从现实的基础)出发。二为统治阶级的思想,“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5]292。三为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恩格斯曾经说过,“工人阶级政党的伟大斗争,不止有两种(政治的和经济的)形式,还有第三种,与这两种斗争并列的还有理论的斗争”[9]312-313。三种概念的建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揭露虚假的观念体系、指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本质、阐明革命阶级伟大斗争的武器的过程,就是立是破非的过程。

1.2 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是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科学运用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改造和汲取了哲学史上特别是黑格尔“正反合”的合理思想,深入地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立”和“破”是矛盾的对立面,一方面,立和破不是一回事;另一方面,二者既统一又斗争地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针对“只要建设、不要破坏”等错误观点,毛泽东在1940年提出“只有破坏旧的腐朽的东西,才能建设新的健全的东西”[10]732,强调“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10]695。邓小平在1978年6月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专门讲到“破和立”:“我们讲实事求是,讲新的发展时期,讲新的历史条件,就要讲破和立。”[11]121“破”,就是要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立”,就是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恢复和发扬军队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专门就精神文明建设“立”与“破”进行论述,指出“立”与“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必须进行正面教育和宣传,也就是要采用“立”的手段,但精神文明领域的建设,仅有“立”还不够,对于消极反动的思想,必须要“破”——通过批判,揭露假、恶、丑,使它们失去人心、失去市场,让人们在思想认识上自觉抵制这些东西的侵入。同时,还要采取有力的手段,运用法制、行政的手段,进行坚决打击,“不破不立,不立不破,相辅相成,殊途同归”[12]152。

1.3 以立为本、立破并举贯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全过程

1938年,毛泽东在《读李达著〈社会学大纲〉一书的批注》中对意识形态进行了界定,指出“社会意识形态是理论上再造出现实社会”[13]210。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他说:“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4]2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中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历史。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抛弃“城市中心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用“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无不体现着“立”这条主线,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实践的鲜明底色;无不体现着“破”这条底线,就是要坚持对一切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错误思潮说不,用一元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

2 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体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逻辑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科学,是研究认识、思维规律的科学。“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6]112,其必然通过一定的科学体系来呈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要是统治阶级中有概括能力的思想家的产物”[15]26。“科学体系”就是“有概括能力的思想家”对意识形态发展逻辑的直接反映与集中概括。“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客观真理和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16]96,这种客观真理与绝对自然的无条件的相符合,既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建构中,更体现在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逻辑的不断构建与完善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意识形态工作作了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7]153的定性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8]58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把“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的定标论;意识形态工作“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9]的定法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各级组织”[2]的定根论等,对意识形态的地位、职责、使命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构建起了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发展逻辑。

十九大报告将“提高全体人民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与道德观念”作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标,其分别从信仰、价值与道德层面三位一体构建起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体系。但其共同的旨归就是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 ”[2]真正落到实处。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以前事物的形象在人的头脑中的再现……在这种意义上的观念就是表象”[20]995,属于感性认知,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人的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理念指人的思想、观念,属于理性认知,是人之所以成为理性人的一种对世界的系统性认识,是基于观念但超越观念的认识;信念指坚信正确而不肯改变的观念,坚持自己的信念,进行顽强的奋斗,是人之所以成为信仰人的一种致力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为,属于一种党性认定,是对观念、理念的超越。观念与道德结合,从感性层面解决了认知的有效性问题;理念与价值结合,从理性层面解决了认知的长效性问题;信念与理想结合,从党性层面解决了认知的实效性问题。可以说,感觉解决现象问题,理论解决本质问题,信念解决根本问题;三者由内而外,由上至下,由浅入深,构建起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体系,贯通其间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就是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

2.1 以立为本,就要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并用其破除新自由主义等西方思想意识形态

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的核心层,属于信仰层面,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向。理想信念就是主体对于客体的不断超越,并长期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1]159要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一方面,要明确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灯塔。在“两个一百年”的接力奋进中,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的共同目标。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之林的魂,“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开展。只有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才能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22]。另一方面,要对打着西方新自由主义旗帜,借中美贸易摩擦等热点话题,炒作“自由资本本义”与“国家资本主义”两种较量的错误思潮,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曲解为“彻底市场化”,否定国家宏观调控;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曲解为公有制企业“私有化”;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曲解为对新自由主义供给学派的呼应等错误认知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绝不给错误思潮提供传播平台。

2.2 坚持以立为本,就要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并用当代中国价值观破除西方普世价值观的侵袭

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的中间层,属于价值层面,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价值理念说到底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23]133“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4]112。要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一方面,要充分认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连接国家、社会与个人追求的最大公约数,也是连接中华民族昨天、今天与明天的连接器及吹响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历史使命的集结号。“历史和现实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25]111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用而不觉,使其真正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要对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保持高度的警惕;对那种认为在经济上只有学习西方实行私有制基础上的自由市场经济才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在政治上只有学习西方实行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的制度才能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在文化上只有学习西方实行新闻自由和指导思想多元化才能解放思想激发社会的创新活力等错误认识保持一贯的清醒;对妄图在西方国家的策动下,通过非暴力手段推翻不奉行所谓“普世价值”的国家政权等行为进行坚决抵制。

2.3 坚持以立为本,就要坚守优秀的道德观念,并用中国优秀道德观念破除以利己主义为圭臬的西方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的外围层,属于道德层面,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英国学者帕金曾说道,政权不能仅仅靠强制而存在,而来自下层的某种程度的道德支持,对于任何权力制度的长期存在都是必要的。“道德支持”是社会永续发展、政权长期执掌的基石。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要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一方面,要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1]43,“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1]43等重要要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坚持基于个人良知、社会认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自律、他律与互律的统一中,在自治、德治与法治的互动中培育起“自尊自信、理论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另一方面,要对西方奉行的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的利己主义保持足够的警醒。

2.4 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重点把握“四个自信”这个关键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7“四个自信”,是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要求,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根本要求,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鲜明标志。其要义在于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26],通过增强“四个自信”,正视“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26]的严峻挑战,对那些奉西方“‘普世价值’为圭臬,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26]进行严厉打击,在解决“挨打”“挨饿”的基础上切实解决“挨骂”问题,“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27]。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27],真正做“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7]。

3 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是“画出最大思想同心圆”的必然要求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和做人的工作。“立心”则固本,“立魂”则夯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做到“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24]21-22。只有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才能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做到立要立得牢固、破要破得彻底、合要合得拢来的效果,才能精准把握“三个地带”,“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28]。“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是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与鲜明体现。思想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9]。要画出最大思想同心圆,首先需要理清同心圆本质上“是什么”,才能讨论逻辑上“为什么”,进而明确实操上“做什么”,才能真正懂得 “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的真正内涵,真正理解“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0]170的深刻内涵,真正做到“既不能因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31]。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意识形态大局的稳定,主动增强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过程导向、结果导向的有机统一,落实管得住是硬道理、正能量是总要求,才能有效防止意识形态领域出现混乱现象,“避免一些具体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性事件,避免出现大的意识形态事件和舆论漩涡”[24]53,从而守住政权安全、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底线。

3.1 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必须壮大红色地带,在统一思想上下功夫

红色地带主要是由“主流媒体和网上正面力量构成的,这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决不能丢了”[32]365。“对红色地带,要巩固和拓展,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32]365壮大红色地带就是要坚持以立为本,把主流的价值、正面的声音树起来、立起来,让人们在正向的思想交流与和谐的舆论环境中增加社会共识,做到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放到“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33]164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领域最具标志性的成果,就是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34]。壮大红色地带必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理论创新决定了意识形态的活力,理论武装决定了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而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必须讲究方法注重效果。“学习理论,必须遵照邓小平提出的‘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既要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更要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勇于引领社会思潮,敢于触及现实问题,大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力、说服力和战斗力。”[35]120同时,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一致、相统一的理念,“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36]。“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搞碎片化,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36],必须时时处处把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要把教育群众与引导群众相结合,“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37]320,把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上来,做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解放思想。

3.2 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必须坚决遏制黑色地带,在敢于斗争上下功夫

黑色地带主要是由“网上和社会上一些负面言论构成的,还包括各种敌对势力制造的舆论,这不是主流,但其影响不可低估……对黑色地带,要勇于进入,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斗,逐步推动其改变颜色”[24]30。对于黑色地带一定要高度重视其对政权的合法性与执政的合理性带来的严峻挑战,认清“意识形态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它是人们认识和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或冲突的手段”[34]的本质,抛弃“第三种思想体系”的迷思,因为“……问题就只能是这样: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呢?还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呢?这里没有什么中间的道路(因为人类没有创造出什么‘第三种’思想体系,并且在充满阶级矛盾的社会里绝对不会有非阶级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与任何脱离,都是加强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38]85。黑色地带就是“轻视”与“脱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直接体现。从组织推动的主体来看,既有内部的一些所谓的维权律师、反动大V、宗教人士,也有外部的一些具有境外背景的基金会、NGO和一些境内外勾连的“第五纵队”;从组织的手法来看,既有直接插手一些意识形态突发事件,鼓噪煽动事端的行为,也有间接利用一些热点事件,煽风点火,隔岸观火的行为;从交锋平台来看,既有线下的一些具体事件,更有利用互联网炒作线上的一些事件,特别是意识形态的敏感事件全部因网而生、因网而兴、因网而聚、因网而乱,与“黑色地带”的交锋在互联网上反映更加直接、更加激烈、更加尖锐。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斗争,站在事关党生死存亡、能否执政与长期执政的高度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1]15。

3.3 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必须转化灰色地带,在凝聚人心上下功夫

灰色地带“处于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带之间”。“对灰色地带,要大规模开展工作,加快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防止其向黑色地带蜕变。”[32]365灰色地带存在于“红色地带”与“黑色地带”之间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社会思潮的传播与流变、消长与演变。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反映最为强烈的晴雨表,既具有理论形态,又具有心理形态,“是社会文化意识的表现,是在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总和的基础上,从人们的社会心理中自发孕育,并经思想家、理论家们整理加工而形成的”[39]5。当前,经“自发孕育”与“整理加工”的错误思潮,在国内有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与质疑改革开放等,在国际上有逆全球化、民粹主义等,其与中美贸易摩擦等不确定因素相互交织,带来思想理论领域的最大变量。因为“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3]360。对于社会思潮,一方面,要用真理去占领主流阵地,如果科学真理不去占领,就会杂草从生;另一方面,要积极转化,因为“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40]244。特别是对一些因社会热点引发的意识形态之争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善于化解现实矛盾并做好解疑释惑的工作,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增强共识、减少震荡、凝聚人心。要注意意识形态领域的泛化与淡化,注意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与学术观点三类问题,既要坚守住底线,做到对外宣传有纪律,理论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规矩,也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手段来对待精神世界的问题,否则不但不会收效,而且非常有害。要分清“毒草”“香花”,“我们是反对一切毒草的,但是我们必须谨慎地辨别什么是真的毒草,什么是真的香花。我们要同群众一起来学会谨慎地辨别香花和毒草,并且一起来用正确的方法同毒草作斗争”[14]233。对于非原则问题,真正做到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装袋子。

3.4 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必须使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

要按照“担任宣传思想部门领导工作的,除政治上可靠之外,总是需要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24]32,“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2]的要求,加强学习和实践,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就是政治工作,“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当战士、不当绅士,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24]45,确保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要以专家的标准提升素质。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与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特别是在与知识分子打交道的过程中,在遇到“真理并不总是越辩越明,越争越清,弄得不好可能越辩越糊涂,把事情复杂化了”[41]8-9的情况下,更需要拿捏尺度掌握火候,既要防止事件扩大化,也要防止事态失控化;既要处理线下实体问题,也要应对线上舆情问题;既要处理当前问题,又要着眼长远问题;既要处理区域性问题,又要防范全局性问题。要以实干家的标准推进工作,因为意识形态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面搞建设,弄得不好就容易陷入虚化的境地,尤其需要虚功实做的实干家。实践表明,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抓好落实,我们的事业就能充满生机;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能否做到狠抓落实,是否善于狠抓落实,这是衡量领导干部作风、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42]47实干家必须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6]102意识形态是“结晶体”与“有机体”中变动最剧烈、反应最直接的领域。一定要正确处理立与破的辩证法,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在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会思潮面前,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政治定力,在具体的意识形态工作中,既要敢于保持战斗者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斗争一线,又要“过得硬、靠得住,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43]357,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统揽好“三个地带”,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奏响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强音。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