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报》中的直隶留日学生研究

2018-01-27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55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1期
关键词:直隶学堂留学生

卢 珊 (贵州大学 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550000)

《官报》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由清政府学部设在东京驻日公使馆内的游学生监督处所办,每月二十五号发行。至宣统二年(1910)十二月发行最后一期,累计发行了50期。“游学生监督处”成立后,就将编辑发行《官报》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官报》编辑事项主要有:“日本学校情形,游学往来人数、游学生成绩品性、官费生有无开除之事。”所编“以表为最夥,凡学校之情形、学生之成绩,暨关于学界整理改良之政策,无不可据此以为稽核之准实,无异监督处之行政案,亦可作监督处之统计书也。”1每期《官报》大致由“奏章”“文牍”“调查报告”“经费报销”“学界记事”几个栏目组成。其中保存了1906年到1910年近一万名留日学生的重要信息,是研究清末留日学生的重要资料,史料价值不言而喻。

中日甲午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深深刺激了当时的有识之士,留学的热潮随之兴起。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2清政府内部的开明人士已经感到留学生对于推进国家发展革新的重要意义,并将日本作为留学的最佳目的地。1903年,清政府发布了由张之洞拟定的《鼓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这一章程规定授予学有所成的留学毕业生以相当于科举考试的各级功名,成为依章奖励留学毕业生的开始。科举考试废除之后,更有一大批学子将出洋留学作为获取功名入仕的途径,留学人数大增。直隶为北方大省,1906年《官报》记载的留学人数居全国第四,在北方省份中居首位。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直隶省是全国较早进行教育行政改革的地区,各类新式学堂的迅速发展,中国第一所陆军学堂、高等军事学堂、法政专门学堂、电报学堂、高等农业学堂、国立西医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新式教育机构都诞生在直隶地区,这些新式学堂的出现让直隶地区的学子更早的接触到了西方文明;另一方面,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曾多次派遣留学生留学东洋,对于推动直隶地区的留日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此外,就当时的汇率来言,留学日本成本低,有时在国内新式学堂学习的费用甚至足够赴日留学的费用。因此,日本成为了当时中国人理想的留学目的地。

直隶赴日留学的青年学子也不在少数,根据《官报》的记录,他们在日本学习选择的学校和专业是比较多样的,包括外语、师范、法政、理科、工科、军事、医学、警务等专业,几乎囊括了日本学校所开设的所有科目。其中,选择文科专业中的政治、法律、商科、师范类专业的人数比较多,这是与当时政府的政策有关的。宣统二年八月就曾经派遣直隶师范学堂的陈文瀚等七名学生到日本留学,这些学生在国内已经学习了五年,具有基本的语言能力和文理科知识,经过在国内的考试择优选拔而出,官府便给予每名每年二百八十两的留学资费。对于这些学生在日本所选择的的专业,官府也做了如下规定:“在东就学自须择关系教育方面之面”“考大学预科者,须学习哲学、史学、英文学三科”3有了这样的限制,官费留学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方面比较集中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日本学习陆军专业的留学生大多在成城学校或者振武学校进行预科教育学习,毕业后入日本陆军联队实习一段时间,再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进一步学习提高。以就《官报》中记载的读于步兵科的直隶籍留学生杜锡钧为例,他在步兵科要学习的理论科目就包括了战术学、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战术实施等科目,士官学校不仅注重加强对于学生军事理论素养的培育,更开设了散练、技俩等锻炼的学生实践能力的科目,并将学生平时的表现也计入考察项目。专业分科也比较科学,包括步兵科、工兵科、骑兵科、炮兵科、辎重兵科等。对于这些在士官学校学习的学生,监督处对其的管理考察比较严格,他们请假、回国的情况都有记录。正是有了科学的、近代化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方式,陆军学校培养出了一批新式的军事人才,对于近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根据经费来源的不同,《官报》中记录的直隶留学生大致可以分为官费生、自费生、自费转官费三类。他们或多或少都获得了政府的资助,《学报》规定各省付给留学生的学费一律无差别,给大学本科学生每月 41 元;给官立学校学生每月 37元;给私立学校学生每月 33 元;给士官毕业学生每月50 元,对官立高等学校毕业升入官立大学的学生,还为其支付实验旅行等费用。《官报》记录的留日学生大多以官费留学的学生为主,直隶省不仅承担这些学生在日留学的学费,还给予其生活上的补助。生病住院的费用予以补助报销,在留日期间死亡,官府也会予以抚恤补贴。少数民族的学生为直隶省籍的也会承担其留学费用,“咨学部蒙古学生德钦永昌等可否归直隶省补给官费文”中,蒙古族学生德钦永昌等人被帝国大学、农业大学录取,监督处表示,这些蒙古族学生符合“凡考入农工格致等科者,遇缺即补”的规定,理应补给这些蒙古族留学生官费。监督处更予以了这些少数民族留学生以特殊的期许,希望他们“以玉成之日,下西北边陲”4为保卫清朝边疆,抵抗列强侵略做出贡献。一些留日学生在留学期间也从事着翻译书籍的工作,对于这些学生,各省也会予以补贴。在第三十三期“咨直隶总督为余绸请再发译费”一文中,就记载了军医科学生余绸在学习之余翻译解剖学著作,官府予以补贴,可是翻译工作尚未进行完经费已耗尽,向直隶官府再次申请三百元补助的情况。这些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业,也担负着翻译日文书籍、向国内传播先进西方文明的使命与责任,对于此种作为,清政府是鼓励的。监督处对于官费留学生的管理业比较严格,如果学生不能按时回日学习,监督处就会相应扣除给他的补贴。自费留学生在日留学期间可以向政府可以申请借贷,在《官报》第一期中就有6名直隶自费留学申请了借贷,这些自费赴日本留学的学生通过向政府贷款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这样的政策为自费留学日本的学生减轻了经济上的负担,为更多的年轻学子走出国门、学习先进文明创造了条件。对于在日本留学期间意外死亡的学生,清政府规定“凡死亡学生,不论自费官费均给予棺敛运柩费”5,也可以看出政府对于留日自费学生予以了一定程度的关怀和照顾。按照学部的规定,凡自费生考入官立高等或专门学校及大学者,均改给官费。《官报》各期中有关自费生考入官立高等或专门学校及大学者改给官费者也有所记录。

随着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国内兴女权的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一些女性也走出了闺阁,东渡扶桑求学,求学所需的经费就成为了她们追求新知路上的一个现实阻碍。按照规定考入官立高等或专门学校及大学者,政府应予以官费补贴获得,但是对于女性留学生获得本省核准文这样的补贴却并没有男性留学生那样顺利。在宣统元年七月,直隶女学生张琴轩考入了东京女医学校,但是对于女学生的补贴直隶学司却“本无定章可循”6,虽然监督处认为可以本着鼓励留学的目的为其争取官费的补贴。可是在八月,直隶学司却以没有先例为由拒绝了张琴轩要求官费补贴的申请。在宣统元年十一月的,监督处再次向直隶学司申请补给张琴轩以官费,说张琴轩“家本贫寒,筹费维艰”7,按照学部规定“凡考入农工医等校者例得补给”,张琴轩就读的东京女医学校虽不是官立,却是东京同类学校中的佼佼者,外加有了同校就读的女生苏淑真获得官费补给的先例,认为张琴轩应该获得官费补给。如此一波三折,直到《官报》的最后一期,也未能看到直隶学司关于张琴轩改给官费的回执。可见在当时,自费留学日本的女学生是较难得到清政府政策上的支持的,如果“家本贫寒,筹费维艰”的情况是真实的,自费留学日本的女生张琴轩完成学业的艰难可想而知。对于女性留学生补助不足,是清政府鼓励留学政策的缺陷之一。

从1906年到1910年,在清政府风雨飘摇的最后四年中,游学生监督处创办的《官报》详细的记录了留日学生入学、在校期间考勤状况、毕业成绩、各省出资等等珍贵信息,这些珍贵的信息对于研究晚晴留日教育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直隶居天下封疆之首,北洋当各国交际之冲”,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意义,在晚晴社会的变局中,直隶地区社会首当其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直隶青年人通过或官费或自费的途径赴日本留学。在《官报》的记录中,不论官费生还是自费生,留日学习期间大多受到了政府优惠政策的照顾。另一方面,《官报》所记录的留学生数据并非绝对完整,《官报》中所记录的四年间直隶籍留日学生不过百余人,实际上,仅1906年一年,直隶籍在日留学生就超过四百人,还有大量自费留日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在《官报》的记录之外,可见受到政府政策优待的学生也并非全部。总的来说,《官报》中记录的直隶留学生大多在直隶政府资金的支持补贴下完成了在日本的学业,他们回国后投身国国家建设,在各自的领域为直隶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注释:

1.游学生监督处,官报,第一期,“官报发刊缘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7.

2.罗炳良,张之洞劝学篇,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第87-89页.

3.游学生监督处,官报,第四十六期,“直隶总督咨复考入官校之际陈之驷赵福寿二生照章改给官费文”,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第375-376页.

4.游学生监督处,官报,第三十七期, ”咨学部蒙古学生德钦永昌等可否归直隶省补给官费文”,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第520-521页.

5.游学生监督处,官报,第一期,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第46页.

6.游学生监督处,官报,第三十三期, “咨直隶学司为张琴轩官费请由本省核准文”,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第668-669页.

7.游学生监督处,官报,第三十七期, “咨直隶总督请补女生张琴轩官费文”,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第512-513页.

[1](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北京:三联书店,1983.

[2]黄福庆.清末留日学生[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34),1975.

[3]李喜所.中国留学史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

[5]张之洞.劝学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6]吕顺长.清末留日学生研究的珍贵史料—(官报),浙江档案,2001.11.

猜你喜欢

直隶学堂留学生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清代直隶铸钱史
李光地治理直隶水患始末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直隶、山东交界地带的八卦教研究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清代直隶旗地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