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化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
——《半截蜡烛》课堂实录及评析

2018-01-26华伟中执教王爱民评析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诺德杰奎琳广播剧

□ 华伟中 执教 王爱民 评析

【课堂实录】

一、体认文体特点,把握学习起点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板书课题),是一部剧本。一起读课题。剧本长得跟我们以往的文章都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PPT出示课文前半部分内容)

生:都是人物的对话,但是没有冒号、引号。换另一个人说话,文章就会另起一行。

生:人物的表情、动作等都用括号显示。

生:课文一开头就有“时间”“地点”“人物”的交代。

师:刚刚我们讲到的这些不同(PPT用红框把学生交流的内容框出来),在剧本中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作舞台说明。课文长得不一样,读法也不一样。你是怎么读的?

生: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注意停顿。

师:和他读法一样的举手。我们听听不举手的同学是怎么读的。

生:舞台说明的这些文字不用读,只看就可以了。因为关于人物动作、神态的说明文字是提示演员该怎么表演,该用怎样的语气说台词。

师:这才是正确读剧本的方法。舞台说明只看不读,剩下的部分才出声读,你会读了吗?来,快速正确地读一读大屏幕上的内容,然后想想在讲什么。

生:这部分内容是讲伯诺德一家下决心保护蜡烛。

师:保护蜡烛,就是保护——情报。这是剧本故事的起因。再快速地读剧本的后半部分,想想又在讲什么。

生:他们不停地与德国军官周旋,保护蜡烛。

师:“周旋”,这个词用得好,也就是说保护了不止一次。那第一次是怎样保护的?

生:伯诺德夫人拿出油灯,熄灭了蜡烛。

师:伯诺德夫人用了什么方法,你能用小标题概括吗?

生:油灯换蜡烛。

师:这样一概括,既简洁又清楚。(师板书:油灯换蜡烛)接下来呢?

生:杰克端蜡烛去柴房抱柴。

生:杰奎琳说她想睡觉,把蜡烛拿上了楼。

师:你们能学着上面的样子,把读懂的部分写到黑板上来吗?(生点头,板书:抱柴端蜡烛,装睡拿蜡烛)根据板书,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在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生自由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学习永远都是有起点的。剧本的文体特点、读法,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在“长得跟我们以往的文章都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长得不一样,读法也不一样”的驱动下,学生调用已有的阅读经验,在比较中对剧本的文体特点形成直观体悟。同时,在“发现—体认”的学习过程中,把握故事内容,了解剧本叙述的特点。)

二、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深度学习

师:剧本,又叫脚本。根据它可以创作电影、电视剧,还可以制作广播剧和电影海报……小组内商量一下,想想要把这个剧本变成什么。

(生自由讨论)

师:好了,请小组长上来。(小组长上台,师根据各小组的想法,提供辅助学习材料)小组长先组织组员学习辅助材料,然后根据你们的设想分配好组员的任务,再一起进行创作。

(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师随机指导,时间为15分钟)

(设计意图:充分地信任儿童天生的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讨论确定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巧妙地把课文转化成三个有挑战性的学习项目:演电影、做广播剧、设计海报。每一个项目包含的学习核心内容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语言理解运用、思维外化表达、审美发现鉴赏”等集成的一个知识群,为学生进行外在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转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更为学生的记忆、理解、关联能力以及系统化的思维与架构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一)电影表演:油灯换蜡烛

(师先请“油灯换蜡烛”电影组汇报。生汇报很认真,该组承担旁白任务的有三个人。表演结束后,师组织生进行评价)

生:我觉得他们的旁白是不需要的,确定人物角色以后,直接表演就可以了。

师:嗯,有道理。那什么地方很好?(问表演小组,小组内没人发言)敢不敢听听人家的评论?(小组成员都点头)有勇气才有大智慧。

生:郭海洋读得(众笑,该生马上领会并改口),哦,他表演得很认真,有那种德国佬狡猾的感觉。

师:狡猾。他想干什么?

生:他想发现屋子里有没有异常。

师:那有没有发现?

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有点不自然。因为中尉甲说太暗了,把蜡烛点燃后,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把蜡烛给熄灭了,她太着急了。我感觉德国军官可能会起疑心。

生:我觉得也是。因为夫人太紧张那根蜡烛了,德国佬肯定要起疑心的。

师:嗯,有道理。但当时夫人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那这就是不好当中最好的办法。(停顿两秒)原来德国人很狡猾,我们的伯诺德夫人更——

生:(异口同声)狡猾。(听课教师大笑)

师:这个词要带上——

生:(异口同声)引号。

师:表示——

生:(异口同声)聪明。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伯诺德夫人到底聪明在哪里。(PPT显示夫人说的话)

生:中尉甲嫌蜡烛太暗了,夫人就拿来油灯,吹灭蜡烛,好像都是为中尉甲考虑的。

生:夫人的举动是顺着中尉甲的意思来的,很巧妙。

师:顺水推舟。德国佬说太暗,那我就给你换一个亮的,这样就可以把蜡烛给——(生异口同声:熄灭了)这么巧妙的一句话,谁来读好它?

(先多名学生读,再请大家一起读)

师:看似随意的一句话,用心品才能品出夫人的智慧和勇敢。好的剧本用心读,才能读出其中的精彩和奥妙。谢谢这个剧组,给我们带来了不是很完美但是很有学习价值的一次表演。

(二)广播剧表演:抱柴端蜡烛

(师按顺序请“抱柴端蜡烛”广播剧组汇报学习成果)

师:广播剧的学习资料,学懂了没有?(小组成员点头)学懂了,就请组长来说一说是怎么分配任务的。

(组长介绍小组成员的分工:一女生是解说员,组长和其他两名学生分别饰演中尉乙、伯诺德夫人和杰克,一男生负责配乐,最后一名学生负责音效)

师:很好,广播剧的四大要素——解说、剧中人物、配乐、音效,分配得很清楚,说明你们学懂了。

(学习小组展示后进行交流)

师:刚刚的广播剧运用了背景音乐。学习资料里有三段音乐,为什么会选择这段音乐?我们先来听听配乐大师的想法。

生:虽然当时的情况很危急,气氛很压抑,但夫人勇敢地周旋,带给我们一丝丝希望,所以我选择了这段惊险中又透着希望的音乐作为背景。

(掌声响起)

师:他用音乐表达了对剧本的理解,厉害!刚刚他说有一点点希望,你在广播剧的哪个地方听出来了?

生:当时风很大,杰克就借机说他觉得冷了,去柴房抱些柴火来。他想以这个借口把装有情报的蜡烛拿走。我觉得这个方法特别聪明。(众生鼓掌)

师:杰克很机智地找到了转机,但还是——

生:(异口同声)失败了。

师:另外还有给人希望的地方吗?

生:还有伯诺德夫人为杰克说的那句话,她的意思是柴房里非常黑,没有蜡烛是不行的。

师:他读懂了伯诺德夫人这是在为杰克——(生:解释)话说得非常有水平。谁也是这么觉得的?

生:我也这么觉得,夫人看到杰克的计策失败了,但是她不甘心,还想为杰克创造端蜡烛的机会,我觉得这里特别有希望,所以我在解说词里用了“心生一计”这个词语。

师:俗话说,上阵父子兵。在这里,上阵母子兵,真是心有灵犀,配合得天衣无缝。这句话谁来读?

(师指名学生读,然后请大家齐读)

师:抱柴端蜡烛,经历了两个危机。夫人一家一一化解,但最后还是——

生:失败了。

师:有没有发现刚刚这段广播剧中还有刮风之类的音效?(生点头)还有哪一个组也是做广播剧的,你们的音效和他们的一样吗?(生举手)

生:我们一开始加入的音效也是“呼呼呼”的风声。表示风很大,天很冷,为杰克抱柴火做铺垫。我们和他们不一样的是,在最后还加入了挂钟报时的声音。

师:这又是为什么?大家来说说。

生:我觉得他可能是这样想的,钟声就像心跳声,衬托出夫人一家紧张的心情。

(掌声响起)

生:我觉得是因为时间很晚了,为杰奎琳假装睡觉做好铺垫。

(掌声再次响起)

师:剧本读透了,像这样,几个音效就能把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和勇敢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艺术创造的魅力。

(三)海报设计:装睡拿蜡烛

(师请“装睡拿蜡烛”海报组组长汇报)

生:我们设计的海报,整个版面以灰色为主色调,表示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恐惧。

师:你们很会用色彩来表达对剧本的理解。接着说!

生:海报的下方,我们放置了“发出微弱光芒的半截蜡烛”的图像。因为蜡烛是剧本里的主要道具,而且微弱的光在灰色的背景下,更能表现当时的情况十分危险,希望十分渺小。(掌声响起)

师:希望很小,但夫人一家还是坚持着,让它温暖着我们。

生:烛光上面有杰奎琳可爱的脸庞。我们想用杰奎琳天真的眼神,传递当时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掌声响起)海报的上方,我们设置的电影名是《微光》。这个名字比较奇特,比较能吸引观众。

师:为什么叫《微光》?其他同学还有什么不一样的理解?

生:就是表现出虽然困难重重,希望渺芒,但是希望还是有的。

生:不论生活、战争如何残酷,心中还是要有希望。

生:电影名的下方我们设置了宣传语——“金属管与百万人的性命”,是说金属管十分重要。(生鼓掌)

师:我心中也一直在为她鼓掌,太精彩了。你们小组还有补充吗?

生:“金属管与百万人的性命”,这句宣传语凸显出这个“金属管”的重要,整个二战可能会因这个金属管而发生转折。

生:烛光映着杰奎琳的脸,这个画面的设置意图,我想补充一下。前面“油灯换蜡烛”“抱柴端蜡烛”这些方法都没有成功。最后是杰奎琳用她的天真可爱保护了蜡烛。因为她是妹妹嘛,胆子小,睡觉需要点盏灯,所以少校就没有起疑心。

师:为什么这个少校不起疑心呢?这是关键的地方。

生:因为少校说自己有一个和杰奎琳年纪一样大的孩子,杰奎琳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女儿,让他放松了警惕。

生:她很天真,一直对少校很尊敬。这样,少校就会更容易相信她。

生:她不是一本正经跟少校说话的,而是很天真、很无邪的。

师:打败少校的不是武力,而是杰奎琳的——(生:天真无邪)少校非常想跟她聊天,杰奎琳是不是也非常想跟他聊天?

生:她不想,说她很困,因为她害怕蜡烛燃光了,金属管就会被发现。她假装说她很困,这样就可以拿着蜡烛上楼去了。

师:这个小女孩是多么聪明啊!杰奎琳的聪明还不止这一些,我觉得大家遗漏了很细小又很关键的一点。(PPT突出“一盏灯”“蜡烛”这两个词语)

生:她说拿一盏灯,就是不想刺激到那个少校,因为前面几次都在跟这根蜡烛过不去。

生:杰奎琳一开始不说拿蜡烛去睡觉,就是想转移德国佬对蜡烛的注意。得到少校同意后,那她拿什么上楼就没有关系了。

师:一个小小的细节里,深藏着杰奎琳的机智和勇敢,为这一次保护情报成功打下了——

生:基础。

师:这么曲折、惊险的一个剧本,我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演绎,但传递的是同一种声音——痛恨战争,向往和平生活。你们真能干!

(设计意图:每一个学习项目都比较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成长与创意表达的内在需求。在“决策策划—分工协作—合作展示—共享成果”的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通过调动以往的经验来参与当下的学习,让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结构性的关联,从而使知识转化为与学生个体有关的、能够操作和思考的对象,使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三、拓宽课堂空间,开启深度学习

师:还想玩吗?

生:想。

师:还想玩啊,那我们到课后去玩。知道乌镇有一个峰会吗?

生:知道。

师:峰会里面有个很重要的活动项目,叫“戏剧节”。世界各地有名的剧团都去演出,但是从来没有邀请过小学生。在你们相互配合下,把作品排练好,然后递交申请。如果让全世界都能看到我们的演出,那多有意思啊!

【评析】

2017年3月21日,在嘉兴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暨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分会第九届年会上,有幸聆听了平湖市百花小学校长、省特级教师华伟中的《半截蜡烛》一课。大气开放的教学,自主灵动的课堂,幽默风趣的语言,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和学习味,课堂上笑声不断,掌声迭起,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观课教师领略到了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这是华老师这堂课留给我的最深的印象。

一、在比较阅读中,感悟文体

《半截蜡烛》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文章,是由故事改编的短小剧本,这也是学生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剧本这一种文学形式。华老师通过课前谈话,和学生聊喜欢的电影,自然而然地引入剧本和课文的学习,然后围绕“剧本长得跟我们以往的文章都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较快地了解剧本这种文学体裁的一般特点:先介绍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舞台说明);剧情部分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每换一个人说话就另起一行,说话人物后面括号里的是介绍人物动作、神态等内容的提示语。进而让学生懂得剧本的朗读方法并自由朗读前半部分,指导学生根据人物对话概括前半部分的内容,了解剧情的起因。然后随机迁移,引导学生“抓人物”“抓办法”,用小标题的方法概括后半部分(重点部分)剧情的发展,教师板书“油灯换蜡烛”,学生板书“抱柴端蜡烛”“装睡拿蜡烛”。真可谓巧妙之极,在不露痕迹的对话、引导、暗示下,学生经历了朗读、分析、归纳、概括、提炼的语文学习过程,不仅了解了剧本的主要内容,感悟了剧本的文体特点,又习得了剧本的阅读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项目学习中,品味语言

本堂课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在初读初步感知剧本特点和整体感知剧本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剧本重点部分的学习。华老师根据剧本的特点,设计了三大学习项目:一是电影表演“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半截蜡烛”,二是广播剧表演“杰克抱柴端半截蜡烛”,三是电影海报设计“杰奎琳装睡拿半截蜡烛”。请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认领一项学习任务,由小组长分配成员表演、设计任务。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各自认领的学习项目中,在充分的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中,深度解读剧本,精心策划表演、设计海报,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剧本语言的理解、积累、转换和运用,让学生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在学生的项目学习成果展示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力、表演力和创造力。而更为精彩的当是华老师引领学生做“评委”,在欣赏成果之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引领学生回归、反嚼剧本内容,品味、感悟剧本语言精妙所在,从而将语言学习引向深处,有效落实本课的教学重点。

比如在“油灯换蜡烛”环节的交流中,华老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思维历程,在相互评价中聚集学习的困惑,最后针对“伯诺德夫人的表现很容易引起德国佬怀疑”这一困惑处,引导学生再度品读伯诺德夫人的话,感受她的“聪明”所在和语言之妙,指导学生读出伯诺德夫人的从容和智慧。这一过程,很自然地提升了学生对剧本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水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可谓俯拾即是。

三、在互动对话中,享受语文

课堂上精彩不断,笑声不断,掌声不断,不仅源于华老师前卫的教学理念、精妙的教学设计,还得益于华老师精湛的对话艺术和独到的引导能力。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轻松愉快;巧妙精准的点拨,让学生豁然开朗;适时真诚的激励,让学生信心满满。华老师善于在倾听中捕捉学生学习中的精彩点和困惑点,将学习引向深层,引导学生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和快乐。

比如在“抱柴端蜡烛”这一环节中,有一个看似随意实则用心良苦的细节——从广播剧的“配乐、音效”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思维的呈现,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中,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历程无限制放大。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环节,为学生打开了语文学习的另外通道:可以用配乐,也可以用音效,来表达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一个小小的多元选择,彰显出教师教学的别具匠心,在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之间架起一座联通的桥梁,促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无限智慧和创造力。这样的语文学习,怎会不令学生心驰神往?怎会不令观课者拍案叫绝?

四、在角色体验中,升华情感

项目学习,任务驱动,有效地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转换,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也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涵,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剧本内容,品味了精妙语言,感悟了人物形象,也使学生在人物角色扮演中体验了人物情感,与剧中人物产生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真正实现语文学习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与和谐生成。

比如在精彩纷呈的“海报设计小组”的汇报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剧本的内容和语言早已化为形象可视的画面,那个天真无邪的杰奎琳、那个机智勇敢的杰克、那个镇定自若的伯诺德夫人早已走进学生的心中,和学生融为一体了。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向往美好生活,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呐喊,也是学生共同的心声。

不忘初心,返璞归真,让语文学习在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发生,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和学习味。这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观、学习观和学生观,唯有如此,才能迎来语文教育改革的春天。华老师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

(浙江省平湖市百花小学314200浙江省平湖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314200)

猜你喜欢

诺德杰奎琳广播剧
诺德广告
诺德美克(上海)机械有限公司
诺德(中国)传动设备有限公司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诺德林根:钻石堆成的小镇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网络广播剧的商业化转型
——以“猫耳FM”为例
偷拍杰奎琳
来自中国的小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