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R技术对纪录片的影响及发展思路

2018-01-26秦秀宇

传媒 2018年14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纪录片创作

文/秦秀宇

VR技术凭借其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等特征和优势,突破了人们传统的感知范围,引领人们逐步进入虚拟现实世界,广受用户喜爱。近些年,VR在各领域被广泛尝试和使用,如VR+新闻、VR+电影、VR+教育、VR+游戏、VR+展览等。在VR产品中,用户只需佩戴VR设备,就能进入VR创作的虚拟空间之中。正因如此,VR技术在纪录片领域也逐渐得到重视。凭借沉浸式、现场感的独特优势,VR为观看纪录片提供了更为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进一步彰显了纪录片追求真实、反映真实的初衷。VR技术正对纪录片制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值得关注。

VR技术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

VR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英文简称,又称“灵境技术”。VR技术能够带来视觉、触觉等多重感应,并把用户带入三维虚拟环境中,形成人与内容的交互。VR技术的这一特征,符合纪录片制作、传播的目的,因此很快进入了纪录片创作的视野,得到广泛运用。

从虚拟影像到VR技术。对以纪实为主的纪录片而言,创作者们一直在探索多元化手法。早在VR技术进入纪录片之前,虚拟影像已成为纪录片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甚至从纪录片诞生之日起就已存在。《北方的纳努克》这部公认的世界第一部纪录片就运用了搬演手法,其本质也是一种虚拟影像。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虚拟技术涌现,纪录片中的虚拟影像也越来越多。美国探索频道制作的节目,以搬演或模拟为方法,运用拟人化叙述,使得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能够拥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数字技术发展后,一些纪录片创作者又开始通过数字虚拟影像再现一些无法重现的场景,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纪录片中现场感缺失的遗憾。VR技术可以说是传统虚拟影像技术的升级版,不仅在于虚拟本身,更在于其能够使观众有一种“我在现场”的感觉。这符合纪录片创作的追求,固然能引起广泛重视。

“VR纪录片”的出现与发展。目前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VR纪录片”是2012年的《饥饿的洛杉矶》。这是一部向人们展示关于洛杉矶人面临食物问题的VR纪录片。观众佩戴VR设备之后,犹如置身洛杉矶街头,可目睹各种凄惨景象。这部影像播出后,取得了极好的传播效果,用户在观看时与影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有的甚至在观看时颤抖、哭泣。

此后,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探索VR纪录片的创作。财新传媒于2015年9月发布了中国第一部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展示了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及志愿教师等相关场景,让人们感受深刻。2015年11月,《纽约时报》向用户发放了专业VR观看设备,读者通过设备可看到报社制作的关于难民危机的VR纪录片。与此同时,也出现大量专业的影像实验室和独立制作人。美国的动画及虚拟现实工作室Reel FX,英国“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等。因为VR纪录片对技术和创造性要求较高,这些实验室和独立制作人往往能够发挥VR纪录片领域的独特作用。

VR技术对纪录片发展的影响

VR技术的出现给纪录片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从纪录片叙事模式的改变,到纪录片的用户体验提高,再到新的纪录片表现形态,VR对纪录片行业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有研究指出,VR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给纪录片创作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使得传统纪录片中的“真实”更容易得到体验,观众也能更加沉浸于真实的纪录片影像之中。

改变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传统纪录片的叙事,大多是在影视文学脚本基础上起来的,并按照电视叙事的方式开展。这种叙事方式,归根到底是由创作者的思维、媒介技术及其媒体传播方式决定的,是线性的叙事方式。在传统媒介技术及媒体环境下,这种线性叙事方式占据着主流位置,但其弊端是无法让观众有切身感受,只能依据文学手法引起观众共鸣。

VR技术的运用被业内人士视为是一场人机交互方式的革命。这不仅体现在人们借助VR技术实现由二维界面到三维空间的交互,也体现在观众心理上的交互,可以实现人与内容的交互感知。

可以说,在VR技术影响下,传统的“线性叙事”已过渡到了“互动式叙事”。因为这种技术决定的交互模式,必然要求纪录片在创作中要有互动式的叙事。有研究指出,这种互动式叙事,与传统线性叙事不同,其突破了“画框”的概念,实现在360度的空间里展开叙事。也正是在这种叙事模式下,纪录片的“第一视角愈发重要”,创作者要善于“引导受众去聆听、去观看、去感受”。

提高纪录片的用户体验。与传统纪录片拍摄及制作方式相比,VR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可以给观众提供完全沉浸式的体验,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可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沉浸于纪录片的故事情节与环境之中,且可以全方位感知周围的人物和场景。《最美中国》《山村里的幼儿园》等,都运用了VR技术,在VR摄影机镜头推进中,全景地图、超清画面等呈现给观众,并把观众与故事、画面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如此,在VR纪录片中,观众也从传统的“感受真实”过渡到参与建构。传统纪录片的事实,都是由创作者提供的,观众只能在观看中感受,而VR纪录片中,观众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可以通过自身感受建构出全新的事实或故事。

催生纪录片新的表现形态。传统纪录片一般时长较长,较少考虑观众对时长的感受,而是以完整表达纪录片创作者的意图和想法为目的。由于VR自身技术所限,时间过长会导致镜头切换麻烦。且长时间观看VR纪录片中360度广角效果,会出现晕眩感而导致用户体验降低,甚至会造成虚拟与现实的混淆。因此,VR纪录片更多的是微纪录片。

从VR纪录片发展现状来看,现有VR纪录片正是以微纪录的表现形态为主。一般VR纪录片时长基本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严格遵循VR观看体验和传播规律。与此同时,VR纪录片的内容选择也发生了变化,主要集中于生态、风景、新闻等容易还原现场,需要用户体验的事件场景中。这种新的表现形态及其带来的内容选择变化,反映出VR对纪录片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VR技术下纪录片的发展思路

重视技术在纪录片发展中的创新作用。VR所提供的全景模拟模式,充分延伸了纪录片在时间、空间上的创作面,使纪录片拥有了更多施展机会,特别是对记录那些可能消失或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的人、事、文来说,如珍稀动物、传统文化等,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纪录片创作者把VR与时代的变迁结合起来,记录时代印记,可以为文化传承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是要及时跟进新媒介技术,创新纪录片的创作方式。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始终没有离开过技术的推动。当前,3D动画、三维全景摄影、影像合成等各种数字技术和VR、AR、H5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给创新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应及时跟进这些技术的发展。

二是充分运用新媒介技术,创新纪录片的视听语言。纪录片从某种程度上看,是一种视听盛宴,通过视听感觉触发情感认同。因此,对纪录片而言,视听语言至关重要。VR、动画及影视技术的发展,为纪录片视听语言创新提供两个新的机遇。特别是对VR纪录片而言,其360度自由变换的叙事,更需要注重对视听语言的创新。

三是要重视新媒介技术的传播作用,创新纪录片传播方式。在众多的新技术中,有的可运用于纪录片创作,有的则适应运用于纪录片传播。随着微博、微信、微视频、H5的发展,纪录片传播不再像以往那样,必须借助影视,而是有了更为便捷的大众的传播渠道。作为试图影响人们情感而引发共鸣的纪录片,应该更加重视传播及最终效果,充分利用新传播技术。

把握好“现实真实”和“虚拟真实”的关系。VR纪录片最大的特点莫过于鲜明的“虚拟现实”特征。VR技术运用对纪录片的“纪实”性产生了巨大影响,弥补了传统纪录片“纪实”的不足,特别是对于无法拍摄现场的历史事件而言,可以为观众构建更为真实的历史场景。但是,无论新技术如何运用,VR纪录片的“纪实”本质不能放弃。要避免为了片面追求刺激,博取眼球,过度运用VR而对纪录片的真实性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发展VR纪录片时,应高度重视并把握好“现实真实”与“虚拟真实”的关系,不能舍本逐末。

重视纪录片的“人文关怀”使命。纪录片的意义在于,在司空见惯的历史中,去寻找与揭示事实,展现事实,并且丰富人们的心理、情感和精神生活。在纪录片中,“人文关怀”历来是业内高度重视的精神追求。VR纪录片可以使人们体验到现实社会所不能体验的经历或情感,搭建起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沟通桥梁,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但从根本来说,无论技术变化有多大,纪录片创作应聚焦于社会责任、强调人文事物的关怀,真正从内容上打动人心。对此,有学者指出,“成功运用VR技术或许只能算是一部VR纪录片基本合格的入场券,而评判VR纪录片是否优秀,‘内容为王’终究是关键。”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纪录片创作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校园中的应用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