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须在“统一”上下功夫

2018-01-25吴荣华

语文建设 2018年7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统一

吴荣华

有这样一堂课,讲的是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大致教学过程如下:

出示林徽因图片介绍才子佳人故事;对“中国建筑的特征”进行语法解读;接下来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用幻灯片打出,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全文整体结构;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逐一用相关的建筑实体图片和横面解剖图片来辅助;再用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第三大部分“建筑的文法”;最后结合当前拆毁古代建筑、建筑一味西化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梁先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情怀,思考“怎样保护中国古代建筑”“怎样设计建造现代新建筑”。

这堂课表面上来看,材料丰富,图文并茂,步步牵引,逐层深入。然而,细思之下,不禁让人怀疑:这还是一堂语文课吗?

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对保护古代建筑的思考,只是这篇课文附带的价值,却成了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充其量也只是实现了语文学习的“理解”这一目标。语文教师讲解课文一定要有文本意识,不能扩展太多内容而削弱了自身学科所应讲的内容。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理解文本内容固然重要,明白如何写出这些内容更重要。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说明文,就文本而言,除了让学生明白中国建筑的九个特点外,还应让学生明白课文是如何说明白这些特点的,即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效果、语言有什么特点。也就是要把这个课讲得像语文课,而不是单一的建筑特点说明课。

此类问题并不鲜见。有些语文课,或者就课文讲课文,深挖其中的人文内涵,上得像思想品德课;或者深入解析文中的一些科学道理,探索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自然奥秘,动手做其中涉及的一些实验,上得像科学课、生物课、物理课;或者就课文中的某一点无限扩展,完全不顾课文本身;又或者将合作探究这种新观念表象化,一味地让学生讨论发言而不给予归纳,不提示其中的问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我们应该怎样上语文课?首先就要弄明白“语文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就是说人类的交际中有许多种工具,但语文是最重要的。以此看来,语文教学就应该教会学生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应该传承人类文化、促进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很显然,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其比喻义。作为工具性的特点,从生活的角度说,语文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说,语文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工具。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青少年掌握“语文”这个交际工具,学会用“语文”这个工具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的工具性应该体现在具备基本的语文知识——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等,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等,通过“语文”把人类文化的精华与精神传承发展下去。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人文”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所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性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属性,对人类特别重要,没有了人文性,人就不可能称之为人。因此也可以这样说,语文的人文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发挥着“把一个人称为人”的重要作用,语文教育就是要把一个“自然的人”教化为“人文的人”的教育。从语文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看到这一点。

因此,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具体体现就是提高青少年的精神素养,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以认识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等为内容的人文教育。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它的关键所在是“统一”两个字。它们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个统一体。语文学科基本特点中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不能厚此薄彼。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没了工具性,便没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等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

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一起呈现,有机结合。正如美学教育家朱光潜所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语言本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关系。”因此,所有的语文教学实践只有具备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可能是真正的语文课。

语文课教什么?综合各家的说法,大致可以归类如下:

一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学会汉语拼音,会用语文工具书,能说普通话,能正确流畅地书写汉字,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流利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等。

二是综合实践类能力。包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实践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發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三是素养和方法类。包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等。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包括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等。

如果把“学习及思维的方法、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归到“思”里面去,那么,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能力。

根据以上理解,我们来回答:语文课教什么?基于课标和教材的能力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设计——“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训练,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如何听、如何说、如何读、如何写、如何思。

按照这样的理解,对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的教学思路应当作如下设计。

按照教材单元前所作的说明——“学习时要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要注意品味科技类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掌握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完成热爱文化、关爱自然等相关思想情感的积累。

2.能把握科学类文章说明对象的特点和本质,体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思想和观点。

3.根据自然科学类文章的特点,运用圈点勾画、提炼概括、讨论交流等方法,概括归纳文章要点,分析科学类文章的写作方法(论述式、阐发式),进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会作品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

其中,以后面两个目标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紧扣这两个重点目标来设计问题、引导思考:一是准确提炼概括,二是体会语言特点。如针对中国建筑九个基本特征,让学生快速扫描课文,用圈点勾画、寻找关键词句的方法,选择二至三个方面(小组内尽量不要完全相同),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归纳这些特征,并指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让你明白这些特征的,这些方法的使用让你在明白这些特征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感受。然后,选一个方面向同桌说说,再在全班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相机点拨。如第三个特征,学生可能表述为:以木材为主,组成框架结构。准确的答案为:以木材为主,立柱横梁组成“间”字构架来承托上面的重量。

教师讲析:为什么要用“‘问字构架”,而不用“框架结构”?为什么要加入“立柱横梁”“承托重量”等词?

如此,再让学生思考几分钟,再以特征四、特征二为例,进行筛选、抽取、表达的思维训练。这样训练再三,学生寻找关键语句,逐段择要地筛选、概括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再如朗读、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其语言特点,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这段话在内容安排上,从定义、性质到功能再到修饰,严谨细致。下定义,对其本质作出界定,体现了明晰的特点;“更早,还是”“也可以”等用语,一层层地补充说明,具体而严谨;“在一副横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處”“在柱头上”等状语和“拱形”“方形”等描摹物态的词语的使用,体现了严谨而明晰的特点。

引导学生作以上分析后,再拓展:这样运用语言,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文中还有类似的地方吗?试找出来体会,并交流。结合课后练习二分析本文运用比喻的妙处,体会其语言准确、比喻形象、深入浅出的特点。最后可让学生选择学校或周边某一处建筑物,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说明文。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统一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语文课文
淝水之战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