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北太行山区防御型传统村落特征初探

2018-01-25庄昭奎张萍王璐

绿色科技 2018年14期

庄昭奎 张萍 王璐

摘要:指出了豫北太行山区范围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卫辉小店河村古建筑群是此区域内防御型传统村落的一个典型例子,从村落环境、村落布局、院落格局三个层面对村落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通过对小店河传统村落的全面分析总结,形成了对豫北太行山区防御型传统村落特征的基本认识。

关键词:豫北太行山区;防御型传统村落;村落特征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14-0189-03

1历史地理概况

1.1历史概况

小店河村古建筑群原为闫氏家族聚居的地方,据闫氏家谱记载,闫氏祖居山西林虑(今河南林州),明末迁至林县吕儿庄,清乾隆初年由第九世闫灭党携子南迁于汲县(今河南卫辉),后由第十世闫榜、闫永兄弟二人奉母命于乾隆十三年迁居至沧河岸边,成为小店河村闫氏始祖。闰氏兄弟在沧河边经营一座小店铺,小店河因此而得名。闫氏兄弟继承祖训,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在经营店铺的基础上,陆续发展了种地、造纸产业,至第十一世发展了养羊产业,闫氏家族的财富迅速积累,子孙繁衍达到数百人,其住宅规模也逐步扩大,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1.2地理概况

小店河村坐落于太行山中一谷状盆地中间,东、西、南三而环山,北面临近沧河,村落位于盆地中间一椭圆形高坡的东侧,从远处望去,村落就像建立在一个巨龟的龟背上,长条形低岗向北伸向沧河方向,形似龟首,整个格局如“神龟探水”(图1),同时村落选址的位置也符合豫北地区堪舆师口传的“远看为洼,近看为岗”的吉地原则。这样的选址也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三面环山形成了阻挡风沙侵袭的屏障,高坡地势可以防止形成聚落内涝,而村寨临近河道,为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村落布局

2.1巧妙选址

小店河村周边地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水格局形成了天然的防护屏障,通过陆路进村的唯一途径是通过沧河上的石桥,一条蜿蜒上坡的道路自东向西通向村落所在的高岗上。

2.2整体防御

高坡周围地形陡峭处用石头砌筑了高度在两米以上的封闭寨墙,易守难攻,使整个村落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2.3灵活交通

在东侧道路人村处设置寨门一处,是村落出入的主要通道,北侧设置寨门两处,位置较为隐蔽,为紧急情况下的撤离提供了多种方式。

2.4依山就势

整个村寨依山而建,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步升高的趋势,村寨内现存十座院落,共二十三进合院、八十六座建筑单体,整个村寨大致为坐西朝东的方向,十座院落沿南北向的道路依次排列(图2),自北向寨门进入后的南北向道路为整个村寨的主要轴线,各院落的倒座房临近街道建造,门楼均向街道开设。

3院落特征

村寨内院落的格局基本保持了豫北地区传统合院的形式,院落在进深方向从二进院到五进院不等。以常见的三进院为例,院落从前到后主要的空间依次有:门楼、前院、二门、客厅院、过厅、夹道、后院,进深更大的院落通过“夹道一后院”基本单元在纵向的叠加得以实现。

3.1 院落宽度

小店河村古建筑群不同院落的宽度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体现出山地传统民居的典型特征,这个现象与院落主人的身份、财力等因素相关,同时也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建筑思想。院落的宽度与各进院落的正房同宽,正房的宽度主要受开间数量的影响,开间数三开间至七开阔不等,开问数均为单数,古建筑群内常见宽度为正房五开问。在武秀才宅院,由于其身份的尊贵和设置练武场的需要,院落的宽度达到七开间之多,这在传统民居中比较罕见,个别院落由于地形的限制,出现了三开间的宽度。

3.2 门楼空间

门楼均设置于整个院落左前方,在八卦方位中属“巽”位开门,大门向内正对客厅院东厢房的山墙,而在此山墙上多设有座山影壁。

3.3前院空间

自二门再向内的各进院门,均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居中开设。客厅院是整个院落中公共性最强的空间,主人对外正式的交往活动均在此进行,院落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其特有的形式特征,正房多为“明三暗五”带檐廊的样式,是整个院落中级别最高、最为尊贵的建筑单体,凶其内部可前后穿行而得名“过厅”,左右厢房多为三开间不带檐廊的硬山建筑。

3.4夹道空间

拦腰夹道:在过厅房后与后进院落之间设有狭窄走道,通过院墙上的板门与后进院落形成分隔,保证了后进院落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客厅院之后的各进院落,其宽度一般与客厅院保持一致,而在进深方向的则无固定尺寸,根据地形的情况灵活布置。

院侧夹道:在院落内部,前后之间的交通联系,可以穿越层层庭院和过厅进入后进院落,也可以通过院旁通道快速到达,院旁通道为院落内部的通行提供了多种方式,可以在保证院落仪式感和私密性的前提下,避免出入的佣人打扰院落和过厅内主人的各项活动,也可以避免诸如千金归省、新妇同门等家族内部的活动因穿越层层庭院和过厅而显得尴尬,同时还可作为紧急情况下,人们在院落内部迅速转移的通道。

3.5高差处理

为了适应自东向西逐步升高的地形,各院落沿纵深方向将地形整理成不同高度的台地,每进院落都处于不同高度的台地上,台地之间的高差通过石砌台阶或者建筑内部的楼梯来联系。在台地之间完全采用台阶进行联系的情况下,台阶一般集中设置在每进院落的正房前后檐廊处(如图3a、b),这样的处理方式主要出于3个方面的考虑:①在山地建筑中,平坦的土地显得尤为珍贵,台阶的集中设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形成完整而平坦的院落空间;②正房前面设置台阶,抬高了正房与厢房的高差,加强了正房在合院中的尊贵地位,使院落单体的主从关系更为清晰;③正房后面的台阶设置,使前院止房与后进院落的地平面之间形成高差,减小了前院正房对后进院落的视线遮挡作用,后进院落空间可以获得更好的视野范围。当前后台地通过室内楼梯进行联系时,前院正房向后进院落的门洞一般开设在二层楼板的位置,使二層的楼板和后进院落地面建立联系。

4结语

从小店河村建村至今,已经历了将近300年的历史,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闫氏家族财富积累和人口繁衍,治安防卫的需要极为突出,在充分尊重原地形的基础卜,形成了从环境选址、村落布局、院落格局等多个层面的防御考虑,是研究豫北太行山区防御型传村落的典型案例。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现代社会中,这些防御功能几乎不再有用武之地,但是在当今重视传统村落并鼓励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先民的智慧结晶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