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棘胸蛙的生态习性与人工养殖方法研究

2018-01-25暨柳华

绿色科技 2018年14期

暨柳华

摘要:在分析棘胸蛙的生态习性,明确其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了人工养殖的方法。提出了棘胸蛙人工养殖必须充分做好准备工作,科学建设养殖环境、展开繁殖管理工作,合理展开饲养活动,为棘胸蛙养殖质量与养殖成功率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棘胸蛙;生态习性;人工养殖方法

中图分类号:S9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14-0038-02

1引言

棘胸蛙(RanasPinosa)体型较大,药用价值较高,经济效益比较理想。棘胸蛙生长期间对周围的环境具有要求较高,野生状态下多以夜晚活动为主,人工养殖方式下能看到其白天活动摄食。分析棘胸蛙的生态习性与人工养殖方法,有助于将科学的养殖理念、养殖方法融入到棘胸蛙养殖过程中。将棘胸蛙的生态习性与人工养殖活动相结合,可以保证人工养殖的成功率,同时也是提升人工养殖整体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在棘胸蛙的生态习性分析基础上探讨人工养殖方式,以期对相关研究及养殖活动提供参考价值。

2棘胸蛙的生态习性分析

2.1栖息环境

棘胸蛙多生长在山沟溪流及其周边。溪流的朝向、坡度以及水流湍急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棘胸蛙的数量与分布情况。通常在光照时问较短,且水流相对较急的溪流周围,棘胸蛙的数量相对较多。棘胸蛙生长对水体温度也有一定要求,溪流的水体温度不能高于30℃,且最低水温不能低于2℃,水温与实际气温的差异不能高于5℃。

2.2生活习性

2.2.1 活动方式

棘胸蛙在陸地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少,水中活动的时间较长。棘胸蛙的陆地上活动多在茂盛的草丛中或者是岸边的岩洞中进行,且其对外界的敏感度相对较高。一旦产生任何异常,棘胸蛙会快速潜入水中。

棘胸蛙在水中的活动多在水底的岩石旁边或者是岩石缝隙中。野生状态下,棘胸蛙以夜晚活动为主,人工养殖的方式下,一些棘胸蛙也会在日问活动中进行觅食。

2.2.2摄食方式

野生状态下的棘胸蛙摄食多以各类昆虫为主。其摄食的方式比较特殊,多吃活食而不吃死食。这种独特的取食行为是当前人工养殖巾的重点与难点,结合养殖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丁养殖多采用自主驯养棘胸蛙摄食行为的方法,转变其摄食的方式,而训练的效果则会直接影响人工养殖棘胸蛙的整体效益。

2.2.3繁殖习惯

野生状态下的雌性棘胸蛙能够将卵繁殖在溪流中,通过直接冲击的方式,蛙卵会正好落在水淹没的大树树根上,这种地点性产卵的方式对卵孵化的成功率影响较大。棘胸蛙卵相对较大,故而孵化期间对氧气的需求量较高,蛙卵缠在有新鲜水流冲击的浅水层位置,则能够获得更多的氧气。养殖期间能够发现,棘胸蛙在产卵期间,对周围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产卵位置最好在溪流能够冲击到的位置。

同时,产卵期对温度也有一定要求。18℃左右,孵化时间约为17~18 d,此时孵化率相对较高;在28℃左右,孵化时间缩短至7d左右,但是孵化率相对较低。

2.2.4冬眠习性

棘胸蛙冬眠的特征并不够显著,在冬季气温与水温渐渐下降,棘胸蛙的活动也逐渐减少。在水温低于5℃的情况下,棘胸蛙全面进入到冬眠中。水温高于5℃情况下,能够看到一些棘胸蛙活动,也会有少量进食的情况。人工养殖在此期间通常不需要展开特殊干预活动。

2.3天敌

棘胸蛙的天敌主要为蛇、鸟以及各类小型食肉类动物。人工养殖期间需要注重棘胸蛙的饲料管理,在养殖期间需要结合生物链的相关关系进行综合分析,保证总体养殖的效果。

3 棘胸蛙的人工养殖方法

人工养殖棘胸蛙需要在充分遵循棘胸蛙生态习性以及当地气候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创设养殖环境,提升棘胸蛙的存活率;合理展开饲养活动,保证棘胸蛙摄食效果,并注重繁殖管理工作,模拟棘胸蛙繁殖环境等方式,科学展开养殖工作,优化养殖管理的效果,降低成本投入。

3.1科学创设养殖环境,提升棘胸蛙的存活率

棘胸蛙养殖期间,需要明确养殖方式,满足棘胸蛙的生长状态以及生长发育的需求。针对于6个月龄前处于生长发育期间的棘胸蛙及孵化状态的棘胸蛙,采用完全人工饲养的方法,提升其成活率。针对于6个月龄之后的棘胸蛙,则需要采用半人工养殖的方法,提升其生长与发育的速度,保证棘胸蛙的繁殖效率。

棘胸蛙人工饲养需要科学选择场地。完全人工饲养方式下,需要“背阴”,人为活动量少,且附近需要具有干净的水源与电源等,保证换水与喂食丁作的有序开展。半人工养殖场地的选择,则需要与棘胸蛙的野生生长环境相互融合,保证长时间溪水充足,水质不能受到污染,且需要保证其隐蔽性。场地中需要保证昆虫丰富,且日常光照时间不能过长,尽量减少自然灾害、人为不利因素的发生。半人工养殖期间场地的选择最好不要与人工饲养场间距较大,便丁减少交通费用,且保证电源供应的需求。

完全人工饲养期间,需要分别建造3个养殖池,将其分别作为孵化池、蝌蚪池和幼蛙池。蝌蚪池和幼蛙池中需要预留出适当而积的陆地,池顶加盖铁丝网或尼龙网,并保证足够的活动空间。

半人工养殖的方式下,需要建造两个养殖池,分别是幼蛙池和成蛙池。池内2/3的面积为水域,其他面积则为陆地。池内垂直水流方向以砖夹铁丝网构成,使进水能产生冲击效,同时,这种设计能够防止棘胸蛙外逃,并保护其不受天敌伤害。养殖池需要注意围设的稳定性,便于各类操作活动的开展。这种方式对棘胸蛙的生长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在建设完成后,也需要展开清理工作,为棘胸蛙的生长创设良好条件。

3.2合理展开饲养活动,保证棘胸蛙摄食效果

棘胸蛙生长期间的饲养工作十分重要,需要合理建设饲料供给基地,为棘胸蛙提供更多的活食,满足其摄食需求。驯养野生棘胸蛙期间,可以通过模拟野生环境布置养殖池、提供合适的食物诱使其取食等方式,使其能够快速适应养殖的环境。

饲料管理期间,主要是基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棘胸蛙实施针对性管理,喂养时间主要为16: 00—17:00之间,即日落之前th。喂食量则可以根据棘胸蛙的体重不同展开,饲料量应保证让池内棘胸蛙在2h内吃完为佳。

3.3注重繁殖管理工作,模拟棘胸蛙繁殖环境

为保证棘胸蛙养殖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高度重视其繁殖管理,为棘胸蛙养殖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繁殖管理之前,需要做好具体的准备工作。优化设计产卵池,重点设置容易拆卸和转移的产卵附着物,并使水流冲击到这些物体上,其目的是尽量模拟棘胸蛙自然产卵环境。这种方式有助于提升棘胸蛙产卵质量,为后续繁殖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种蛙产卵池布置好后,则需要对参加繁殖的种蛙进行综合性分析。将体重高于150 g的雌蛙与体重高于200 g的雄蛙按照1:1的比例配对,投入产卵池中,且作为来年繁殖的种蛙在产卵池中越冬。科学选择棘胸蛙体重的能够保证产卵的整体效果。

产卵繁殖阶段巾,在进入到繁殖季节之后还需要加强巡视,了解当前产卵池的实际情况,明确其中是否存在无蛙鸣或者抱对的问题。如果存在这种问题,需要及时将产下的卵进行转移,产过卵的棘胸蛙则可以继续放在产卵池中饲养,为其后续产卵活动的持续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喂食与采卵期问,需要尽量避免人员的流动,进而减少对棘胸蛙产卵产生不良影响。繁殖阶段应将孵化池水温控制在23℃左右,且控制蛙卵密度,尽量减少胚胎损伤。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显著提升棘胸蛙的繁殖效果。

4结语

棘胸蛙养殖期间需要充分考虑各类相关影响因素,做好换水与喂食管理活动,将科学养殖技术融入其中。棘胸蛙养殖期间,可以通过科学创设养殖环境,提升棘胸蛙的存活率;合理展开饲养活动,保证棘胸蛙摄食效果,同时注重繁殖管理工作,模拟棘胸蛙繁殖环境等方式,保证棘胸蛙繁殖与管理的整体效果.发挥科学管理与繁殖的作用价值,持续增加棘胸蛙养殖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