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中国收藏世家致敬

2018-01-25雨田

收藏·拍卖 2017年8期
关键词:云楼书画家族

雨田

若论中国家族收藏,首先离不开中国人对家与族、家与国的理解。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家族的繁衍和传承被视为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的家族收藏,虽历经磨难,流传至今的凤毛麟角,但从他们身上,我们依然可以借鉴不少优秀的经验。比如,注重文化知识的提升,具备高深的学问和眼光,才会精于收藏,再如,古代和近代的文人注重后世的培养与艺术熏陶,更注重精神文化的传承,家族收藏往往捐献国家,这些对于当下的我们,依旧值得学习。

明代皇族收藏,显赫艺术家群体

明代皇室,除了兴建规模庞大的紫禁城,对艺术的赞助也从未停歇,明初就设立画院,并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明代历朝皇帝各有所好,永乐的青花、宣德的铜炉、景泰的珐琅、成化的斗彩……明代皇家的收藏为后世敬仰。

不仅如此,明代还有人数众多的藩王,燕王朱棣登位后,数量庞大的宗室成员不过是“漆制鎏金牢狱中的囚犯”,明代的王府是绘画作品收藏、评论、产生和流通的重要场所。在洪武时期,图像由帝国中心向王府传播的模式就清晰可见,例如,明太祖命人将他自己非常满意的一幅肖像绘制多幅副本,赐予“诸王”。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的肖像也有类似的多件副本。这表明,至少在明代初期,皇帝的肖像并非仅局限于丧葬或身后事的背景,而是扮演了把帝王的存在复制到多个地点的角色。此外,至少是在明代早期,历代绘画最重要的一些收藏无疑都出自王府,考古研究的证据和现存藏品之上王室所有者的钤印都证实了这一点。

不仅如此,明代藩王还十分重视音乐修养,他们热衷于藏琴、制琴,并以弹得一手好琴为荣,他们的广泛参与大大促进中国古琴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古琴制造史上著名的“潞王琴”。

在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下,朱氏家族子弟的艺术修养普遍较高,明末清初大画家八大山人朱耷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

顾氏收藏,收藏是“益吾世世子孙之学”

江南顾氏收藏,以过云楼最为著名,在晚晴民国时期就已经享誉海内外。素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说。顾氏家族收藏的一代人是晚晴收藏家顾文彬,他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因自由酷爱书画,在从政之余,也热衷于收藏散落江南的诸多书画与古籍。晚年在苏州建怡园,并于园中筑过云楼,并著有《眉绿楼词》八卷、《过云楼书画记》十卷、《过云楼帖》。所著录书画皆为个人收藏,考辨多精审。而后,其子顾承在父亲的培养下,自小耳濡目染,兴趣更为广泛,除了书画、碑帖外,顾承对青铜器、古琴、印章等也颇具心得,顾氏一族因此也成为活跃苏州的文化型世家大族。过云楼的得名,正如顾文彬所说:“书画之于人,子瞻氏目为烟云过眼者也。余既韪其论以名藏秘之楼,则罗而储焉、记而存焉,适然之遇己耳,殆无容心。”这种聚散无常,烟云过眼,淡然处之的心态,成为文人收藏的一种传统。

顾氏的收藏门类繁多,唐宋元明书画、古籍善本、碑帖拓片等,其收藏足以媲美皇家收藏。对顾文彬而言,藏品的赏鉴和保护,是他更为看重的。同时,顾文彬还十分重视对子孙的培养,他认为收藏是“益吾世世子孙之学”。在家书中,他特别嘱咐顾承,要利用家中的藏品来教育孙辈,“每月六期,按箱挨次将字画每期取出十件,令四孙环侍,汝与讲说,先论其人,次论其书法、画理,再论其价值。四孙各立一册,将所记十件详记于册,自书分执。行之一年,必皆成内行矣”。从小的家庭熏陶、良好的教育培养,使得顾文彬的后世几代子孙多能书擅画、精于鉴定。

潘氏收藏,数代子弟守护国宝

除了顾氏,苏州还有著名的潘氏家族,他们的文物收藏,据载是从乾隆时期的潘冕开始的,到最后的潘达于一代,一共延续了将近200年的收藏累積时间,经历了六七代人的努力。

潘氏家族不遗余力地收藏历代古籍、青铜器、书画,而家族中最为著名的是潘祖荫,他收藏的金石图书之富,甲于天下,潘祖荫尤爱青铜器。为此节衣缩食,他所藏钟鼎彝器之类多达五百余件,成为清末收藏吉金的第一家。当时最著名的三件西周青铜重器为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其中前两件就为潘祖荫收藏,故曾刻有“天下三宝有其两”印章一枚。

潘祖荫去世前,将所有收藏的文物移交于弟弟潘祖年。18岁的潘达于嫁入潘家成为潘祖年的孙媳,丈夫、祖父相继去世后,年仅20岁的潘达于就挑起了掌管门户、守护家藏的重任。

潘达于虽然严遵祖训,付出了相当的精力妥善保存祖上传下来的文物典籍,但由于偷盗、战争,其所收藏损失散佚也相当严重,但两尊大克鼎、大盂鼎潘达于一直秘密收藏着,并躲过了日本侵华时期的数次入门抄家。在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将守护的家传至宝捐献给了国家,国宝文物获得良好的保护。

吴氏家族,以鉴藏育人

吴氏家族最为著名的是晚清大臣吴大激,他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吴大潋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他的篆书很有特色,将小篆古籀文结合,功力甚深,即平时书翰也常用工整精绝的篆字为之,规矩整齐,别有情致。

吴大潋,对古玉颇为有识。也喜欢紫砂壶,曾请过当时的制壶名家黄玉麟来自己家里造壶,其壶底有阳文的“意斋”款,壶形古朴,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

吴大潋之孙吴湖帆继承家学,这位从苏州走出的士大夫式文化藏家和他的梅景书屋,曾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滩嵩山路上盘桓流芳。他正气清朗的艺术审美、科学现代的鉴定方法、倾一生之力鉴藏中国书画的努力和修为,为其在书画鉴藏界赢得鼎沸声名。今时今日,他已被公认为中国书画鉴定学的奠基人。他初名翼燕,字通骏,又名倩,别署丑移,号倩庵,书画署名湖帆。吴湖帆收藏山水从“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冲破南北宗壁障,以雅腴灵秀、缜丽清逸的复合画风独树一帜,尤以熔水墨烘染与青绿设色于一炉并多烟云者最具代表性。

吴湖帆在鉴藏上还有一个很大的成就:他培养了众多弟子,其中不乏徐邦达、王季迁等享誉中外的鉴定大家。通过这些弟子的努力,书画鉴定真正变成了当代科学,而他们的基础都是吴湖帆打下的。

刘秉璋家族,儿孙各有所长

近代的上海,有不少收藏世家。晚清四川总督刘秉璋家族就是一例。刘秉璋有远碧楼藏书,大儿子刘体乾收藏青铜器和古玉,名声不在周湘云之下;三儿子刘体信收藏楚辞类古籍,被郭沫若誉为海内第一;四儿子刘晦之广收博揽,仅甲骨就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孙子刘耋龄另辟蹊径,收藏佛像和古代棋具,在收藏界享有盛誉……

早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刘秉璋就是李鸿章和曾国藩麾下的良将。作为良将之子的刘晦之,在家排行老四,没打上仗,也没有什么科举上的功名,却抓住了经商的好机会,成为著名的银行家和收藏家。刘秉璋的儿子中以四儿子刘悔之最负盛名,从事银行业期间,曾引起全国轰动,1935年以后,他就潜心于收藏,又是一番轰轰烈烈,受到郭沫若、徐森玉、容庚、陈梦家、郑振铎、胡厚宣、顾廷龙等著名学者和专家们的赞扬。

他富藏书,立志收全《四库全书》未收之书,而且要将四库馆臣删改之书的原本也找到,力求恢复其本来面目;他收藏的甲骨龟片,就务求要得新坑出土,成为全国私人收藏甲骨龟片的冠军。刘晦之继承了刘家的藏书传统,他的书目达32卷,著录古籍2400余部,以明版为多,间有十几部宋、元珍籍。至解放时,尚有宋版书9部,各地地方志1000余部,善本达1928册,解放初均捐献给了上海市文管会,该会转给了上海图书馆。

(编辑/雷焕昂)endprint

猜你喜欢

云楼书画家族
七绝·岁末染恙恰遇除夕以记之
皿字家族
忆旧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小小书画廓
过云楼藏书传奇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