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古典诗文中的禅悟与美育

2018-01-25赖嘉颖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美育

赖嘉颖

内容摘要:古典文学是中学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模块,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文化海洋。在充满古典美的语文课堂里,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精髓。精美的语言、优秀的篇章、经典的诗词,宛如一张张远航的船票。学生从这里出发,承着诗文、摆渡人生、遥及彼岸,生命便于此成长。本文从赏析古典诗文的角度出发,谈谈诗文中的禅理意境。

关键词:古典诗文 禅悟 美育

古典文学是中学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模块,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文化海洋。在充满古典美的语文课堂里,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精髓。精美的语言、优秀的篇章、经典的诗词,宛如一张张远航的船票。学生从这里出发,承着诗文、摆渡人生、遥及彼岸,生命便于此成长。本文从赏析古典诗文的角度出发,浅谈诗文中的禅理意境,以求在教与学中收获“双长”。

一.宗静

古语云:“静能修身”、“静可生慧”,“静”是一种自我修炼从而提高感悟力的境界。而古代诗文中的“静更是一种空灵的意境,给人以澄净、宁和的艺术感受。

王维诗中的“静”是一个典型。且不说王维“晚年惟好静”的诵经习文,就是他诗文中那种通过闲适的山林生活透露出来的静谧就予人以恬淡与舒畅。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中不着“静”字,却写到琴声、长啸回荡在幽静的山林里,那一句“明月来相照”更平添了人迹罕至的幽深与宁静。

《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更是以动衬静,反衬出山村的静中有乐,欢快祥和。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这种宁静的诗意氛圍,学生可以沉下心来,不骄不躁,安安静静地徜徉在读书的天地中,感受来自于诗文的青山、竹林、明月所营造的宁神愉悦,身心自然放松,精神焕发。

又如王诗《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所言,“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如此美景只能邀请有着相同意趣,笑傲林泉、梅妻鹤子的裴迪一同前往。同样,这般美景与盛意,也可以在共时的文本对话中传递给赏读中的学生,让他们心生向往,与古人把臂同游。

静之美,由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营造,学生做到“入座即静”便能更好地展开语文学习。教师不妨在课前设置诵读古典诗词的环节,通过朗朗书声安顿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沐浴在文质兼美的文本中,他们的喧嚣与烦躁便烟消云散,能较快进入学习状态——宽松、宁静、自然,知识的源泉便能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

二.笃定

入静,是“笃定”的前奏。一名学子能拥有从容淡定、凝思专注的心境,他的学习就能获得良好的心理环境。

初中名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精神何等的笃定与超脱;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里那清丽隽永的“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为在承天寺那个无眠之夜点染了平和、宁悦。可见,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是一样的洒脱!

反观我们的学生,面对考绩的起伏,面对知识的难点,若能以笃定的心态直面,他们也能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物外之趣。

古代文人墨客通过诗文传达出来的精神意识,在语文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可以转化为正能量,给予学生最形象的鼓励。

三.慎独

在禅学里、修行中,我们总能看见于荆棘丛林中孓然一身、踽踽前行的独行者。不论是少年早慧的才子或是皓首穷经的宿儒在求学过程中,很多都自觉不自觉地以“慎独”的姿态显现在他们的诗文中。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他蜗居斗室,自娱自乐,以“诸葛庐”、“子云亭”来自比陋室,在物质匮乏的生活中清静自守,保持高洁的节操,安然独处,唯己德馨。其清高的形象,历来为诵读铭文的学子们称颂。

除此之外,高中学段中的《论语》,也有许多士人形象值得称道。如孔门七十二贤中的颜回不受仓廪之俸,“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怡然自得;子由“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万世师表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们身处乱世,慎言特立,是文学中的贤士,注入到语文课堂中的人格魅力也是经久不衰的。

四.禅悦

也许能关注内心的人更能体察到生命中不易察觉的快意。慎独,并不孤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于天地万物间驰骋遨游,便能衍生出许多的“与己自乐”、“与民同乐”、“与天齐乐”。

明朝张岱,漫天大雪中,“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茫茫雪域,人影稀落,他赏雪品酒赋文,好不自在。

欧阳修也曾自言:“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老于其间。”

“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六一居士传》)

六一居士自喻的欧阳修,一个人很快乐。而在《醉翁亭记》里,他又写道:“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他的“醉能同其乐”,道出了另一番的乐界。

而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更打破了宇宙空间的囿限,把你我、天人的境界拓宽到苍穹漠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然后,他在《后赤壁赋》中羽衣梦道,飞升仙域,那又是极乐!

语文课堂因为有了这些诗文而变得生动快乐,我们的学生能与古人同乐,能在淡淡的书香中感受到沁人心脾的禅悦么?

五.恒持

来自于文学的审美愉悦是实时的,它依赖于文本载体,存在于刹那间的阅读体验中。但是,语文中的诗词美育它之于学生的熏陶则是让人终身受益的。endprint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如白莲般的“亭亭净植,中通外直”的形象,就像傲岸冰洁的高尚士。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坚守自我的清廉,坚持自己的操守,予人以恒持的精神力量。

现在我们的学生身处一个多元文化碰撞,多种思潮冲击的历史时代,传统文化、民族气节的传承与弘扬需要在中小学的人文学科中渗透。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言道:“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他在“富二代”的同学中,没有因为物质贫困而自卑,反而因为精神的富足而泰然自若。他的清贫自守,艰苦学习树立了一个高风亮节的士人榜样。

再看,中国古代的丛林风规,弟子们的修持都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意志,所谓“久坐必有禅”。到两宋以后,许多大儒,都向往禅堂规模和教育方法,逐渐演变后,这些禅学的形式便成了儒学理学家们的静坐、讲学、笃行、实践的风气了。

新时代的学生也应该在学习中养成沉稳、静持的学习品质。尽管新式的学校,有别于禅堂,但是育人的宗旨从来都离不开培养恒持的品质。现在提倡读经,就是一个好方法。长久地诵读诸如《论语》、《孟子》、《庄子》中的名篇,对学生的性格培养有很大帮助。

六.去妄

久学必有悟,学习就是一个接纳与去妄的持久过程。学生在吸收知识养分的同时,不断地调整、重构知识结构,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化。“去妄”便是期间的必需。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吴均《与朱元思书》)给人醍醐灌顶的警醒;“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更高屋建瓴,“无”字一扫世人的所有“妄执”,达到“无所待”的逍遥。

不晓得教师们在授课时如何传递这种“无我”与“去妄”,但对于学生们而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反复吟诵而获得是弥足珍贵的。

因此,语文课堂中,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古典诗文来启迪学生的智慧,是一条美育的捷径。

语文教师站在唐代诗歌的巅峰、置身宋代词海的中央,回望的是隋文学的余波荡漾,后视的是自初唐四杰以来到开元、天宝文学中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接着到韦应物、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不难發现,他们的诗文中很明显地加入了佛与禅道的成分。再环顾后来元和、长庆间的诗体,乃至晚唐的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等,无一不出入于佛、道之间,而且都沾上禅味。可以说,从晚唐开始,历五代而宋、元、明、清之间,禅宗宗师们,以词来说禅,更比比皆是,诗词都因禅而平添了隽永无穷的韵味。

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这些诗文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永远都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课题。正如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所言:诗,让我们的灵魂不死!诗词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知识教育,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自我救赎。

期待在“自我救赎”中,寻回宗静、笃定、慎独、禅悦、恒持,最终达到去妄、扬善的彼岸。

诗词,作舟;师生一起激楫,摆渡!

参考文献

①南怀瑾.禅宗与道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3,1

②陈佳民,柯汉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课本(粤教版)[T]2009,7

③刘彩霞,刘春.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1

④柯汉琳,陈建伟.语文[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7

⑤张秋林,邱建果.中国诗词名句鉴赏辞典[M]·21世纪出版社2005,1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四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育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美育史料·孟宪承演讲《美育原理》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孑民美育研究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