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哈代《卡斯特桥市长》的审美悲剧效果

2018-01-25王佩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哈代

内容摘要:《卡斯特桥市长》是哈代写过的悲剧小说中最感人,结构最令人称赞的故事之一。在阅读过程中,主人公韩洽德悲剧的一生,他所经历的苦难和超凡的意志激起了读者复杂的情绪,即伟大悲剧才能产生的审美效果——怜悯,恐惧,惊奇与赞美以及生命力感。本文旨在系统分析该书作为悲剧所产生的审美效果,是对该小说悲剧性方面研究的一个补充扩展。

关键词:哈代 韩洽德 悲剧小说 审美悲剧效果

一.引言

托马斯·哈代是一位公认的用悲剧创作的伟大小说家。在哈代呈现给我们的世界里,人类似乎被困在了无法挣脱的悲剧之网中。他的《卡斯特桥市长》是一部备受人们尊重的小说,属于哈代写过的悲剧故事中最感人,结构最令人称赞的故事之一。国内对该小说的研究即使不如《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那样成果丰硕,每年依然有数量众多的文章刊载出来。而对本书悲剧方面的研究则尤为突出,大多数文章的主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该小说悲剧成因,或者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行分析;其二,该小说主人公的原型分析;其三,探析该小说体现出的作者的悲剧观和悲剧意识。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少有研究者涉及到《卡斯特桥市长》作为一部悲剧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当主人公韩洽德孤零零地,几乎不为人知地死在荒原上后,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是这样一份遗囑:“不要把我葬在神圣的墓地。不要让教堂执事为我敲钟。不要让任何人看到我的尸体。不要任何人为我送殡。不要在我的墓地栽花。不要任何人记得我。”[1]仅仅是凄凉么?是令人怜悯同情么?给读者带来的只有压抑的,阴郁的感受么?读者的感受绝非如此。奇妙的是,在惋惜同情的时候,我们感到的还有一种惊奇与振奋。惊奇于他独自面临死亡的勇气,振奋于他蔑视死亡的精神。正因为产生了恰当的悲剧效果,《卡斯特桥市长》一书才拥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

二.悲剧的审美概念

要分析悲剧的审美效果,首先很有必要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加以区分。我们很容易将二者混淆,因为二者都表现痛苦和灾难。新闻里“悲剧”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十分之高,当然,任何天灾人祸都是具有悲剧意味的,因为它给人带来痛苦。然而,真正的悲剧是伟大诗人运用创造性想象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它是理想化了的,是高于现实的。它也描述痛苦和灾难,但是纯粹的痛苦和灾难是无法构成灾难的。让我们比较一下天灾人祸的遇难者和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两者最后的结局都是悲惨的,然而仅仅遭受了苦难却产生了不同的结局,前者无法成为我们心目中的悲剧人物,他激起我们的同情与怜悯,这种情绪或许会很快淡化甚至消失。而哈姆雷特却始终存留于脑海中,因为他激起我们更为复杂的情感,在同情怜悯之余,我们“体验到蓬勃的生命力,感觉到人的伟大和崇高”[2]。这是真正的悲剧才能产生的审美艺术效果。

其次,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激起的情绪通常是负面的,我们感到阴郁,感到愤怒悲伤,本能地反感。而悲剧虽然同样令人悲伤,却同时又是鼓舞人心,令人振奋的,如利文斯顿所说,“产生伟大的悲剧似乎有一条件,就是它应当忠实地表现生活中最阴暗的东西,同时又不会在最后让人感到沮丧压抑。希腊的悲剧家们都懂得这个诀窍。”[3]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著名的俄狄浦斯王。当俄狄浦斯发现自己被命运戏弄,阴差阳错地杀父娶母之后,他自挖双眼并将自己放逐到了荒原中。这样悲惨的结局却并没有让读者反感厌恶,反倒感到胸襟开阔,震撼于俄狄浦斯的崇高和悲壮。由此可见,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所谓的“悲剧”,本文旨在分析探究作为艺术作品的悲剧所产生的悲剧审美效果。

三.悲剧的审美效果

1.怜悯

悲剧是一种严肃的艺术形式。它描绘邪恶,不幸和苦难。喜剧让人发笑,或嘲弄人物,或讽刺现实,令人产生的情感是轻松愉悦的。悲剧却触动人心最深处,激起种种复杂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就是本文所要探析的审美悲剧效果。

《卡斯特桥市长》的主人公迈克·韩洽德最初是一位贫穷的打草工,在一次醉酒之后竟荒唐地将妻儿像贩卖所有物一样卖给了水手纽森。虽万分后悔但终究寻找无果,自此发誓二十年内滴酒不沾。他独自去了卡斯特桥市,凭借自己的才干一步步奋斗终于成为了市长。十九年后,他的妻子带着女儿回来找他,一家人团聚,而且他更是遇到了知心的朋友兼帮手,来自苏格兰年轻小伙子唐纳·范福瑞,生活幸福圆满。然而,范福瑞越来越受欢迎,甚至有人认为他比韩洽德更有能耐,这招来了范福瑞的强烈嫉妒,遂在一次冲突中解雇了范福瑞,与他成了生意上的对手。

此后,范福瑞的命运急转直下。妻子病逝,女儿伊丽莎白·简原来不是自己亲生的,情人柳塞塔阴差阳错地爱上了范福瑞,二十年前卖妻事件的目击者突然出现在法庭上,公开了他不堪的过去,使他名声扫地。甚至,生意上彻底失败,韩洽德最终破产,连市长的职位也被迫辞去。而当他意识到自己对伊丽莎白·简的亲情,期盼着与女儿一同开始新的生活时,水手纽森又出现了。从云端跌落,好不容易得到的幸福一一失去,亲人,朋友,财产,名声一无所有。最终,这位悲剧的主人公孤零零地在荒原上病逝。

韩洽德的命运显然是异常悲惨的,这令我们感到同情怜悯。毋庸置疑,一个拥有正常人类感情的人都会怜悯受难者。但是我们的怜悯之情仅仅是出于他悲惨的命运和死亡么?朱光潜教授说,“悲剧中的怜悯绝不仅仅是‘同情的眼泪或者多愁善感的妇人气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描述为由于突然洞见了命运的力量与人生的虚无而唤起的一种‘普遍情感。”[4]韩洽德的命运可以说是被一只无形的命运之手所操控的。他两次发起与范福瑞的生意竞争,都因为天气的原因而惨败,而这直接导致了他的破产和社会地位的一落千丈。许多评论家都将韩洽德的悲剧主要原因归结于他的冲动鲁莽的性格,这当然是造成他自己受难的原因之一,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命运这一因素所起到的催化推动作用。正如他自己,或者哈代借他之口说出来的那样,“像我这样完全被上帝摒弃的人,世间少有,可是就连我,似乎在冥冥之中也被什么人控制着!”[5]看到他被巨大的苦难折磨,我们在怜悯之余也突然意识到了命运莫测,认识到了人类的渺小脆弱。“如果我们感觉不到这种东西,那么无疑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悲剧精神。”[6]endprint

2.恐惧

与怜悯相伴相生的还有恐惧。当我们看着韩洽德在孤寂了二十年后与妻女团聚却又再次失去,一步步从市长的位置跌落时,我们除了怜悯也在恐惧着。这种恐惧与现实中对于某种具体事物的恐惧不同,“不是在日常现实中某个个人觉得危险迫近时那种恐惧,而是在对一种未知力量的审美观照中产生的恐惧,这种不可知的力量以玄妙不可解又必然不可避免的方式操縱着人类的命运”。[7]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当我们在新闻报道中目睹沉船事故时感觉到了恐惧,生怕自己出行时也遭遇同样的不幸,这是具体的,个人的恐惧。而在艺术作品中,具体说来在《卡斯特桥市长》一书中,我们所恐惧的却是那不可知的,无法逃避的命运。这种恐惧不针对任何明确可辨的对象,而是面对给人类带来苦难灾祸的“命运女神”的恐惧。

3.惊奇与赞美

在怜悯与恐惧之外,对主人公韩洽德,这个悲剧英雄的惊奇与赞美也是显而易见的。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在因醉酒犯下大错后他发誓二十一年滴酒不沾,并且以惊人的忍耐力做到了这点。在法庭上,他本来作为法官高坐堂上,那个目睹了最初事件的卖粥老妇却故意公开了他的秘密。当所有人都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是她捏造的故事时,韩洽德却坦然承认了这个隐藏了多年的秘密,哪怕知道这会令自己身败名裂:“她所说的绝对真实……为了避免因为她报复我我会为难她起见,我现在退席……”[8]韩洽德正直的品性怎能不让人赞美!

当他孑然一身,失去了所有珍惜的人和物,孤零零地离开卡斯特桥,却丝毫不怯懦萎顿,“我——该隐——独自行走,这是我罪有应得。但是我的刑罚并没有超过我所能忍受的!”[9]罪有应得么?他因冲动鲁莽确实犯下了不少错误,但是他所遭受的来自命运的惩罚显然超出了他应得的!为了留住最后的来自伊丽莎白的亲情,他一时冲动对上门寻女的纽森撒谎说她去世了。这难道不是人之常情,因冲动犯下的小错误么?他却为此日日煎熬,生怕纽森归来戳穿他的谎言,让伊丽莎白无法原谅自己。于是他便自我放逐,像俄狄浦斯一样将自己放逐到了荒原。他失去了妻子,奋斗了二十年得来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朋友,亲情,名誉,而他却默默地,以常人无法想见的意志力忍受了一切。在他的忍受中我们看到了蔑视命运,凌驾于命运之上的英雄气魄。韩洽德对苦难的超人般的忍耐将他提升到巨人般的高度,令我们慨然赞叹。

4.生命力感

在目睹了韩洽德悲剧的一生后,令人感到惊异的是我们所感到的怜悯和恐惧被缓解了,我们非但没有觉得压抑绝望,反倒觉得宁静平和;与其说我们对人类的现状感到忧虑,不如说我们对人类的信念更加坚定了。简而言之,我们在看了《卡斯特桥市长》这部伟大的悲剧后感到振奋鼓舞,体验到了强烈的生命力感。朱光潜教授说,“观赏一部伟大的悲剧就好像观看一场大风暴。我们先是感到面对某种压倒一切的力量那种恐惧,然后那令人畏惧的力量却又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那里我们体会到平时在现实生活中很少体会到的活力。”[10]但是到底是因为什么才振奋鼓舞呢?有两个原因。首先,悲剧唤起了我们的生命力。在平庸的生活中我们感到很少有机会去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当阅读《卡斯特桥市长》时我们在想象中与韩洽德等同起来,一同经历了可怕的苦难,以超人的意志忍耐着,最终在死亡中蔑视超越了命运。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感到振奋鼓舞,“这是往往伴随着洋溢的生命与紧张的活动而起的快感。”[11]

其次,我们在悲剧中感受到了人的崇高和伟大。朱光潜教授说得好,“人非到遭逢大悲痛和大灾难的时刻,不会显露自己的内心深处,而一旦到了那种时刻,他心灵的伟大就随痛苦而增长,他会变得比平常伟大很多。”[12]哈代一定在创作中深谙这个道理,因此他让笔下的主人公韩洽德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在苦难中,他提升了自己,显露出了坚毅,勇敢的宏伟气魄。他的肉体虽然死亡了,精神却没有屈服,激发了我们的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使我们相信“命运可以摧毁伟大崇高的人,但却无法摧毁人的伟大崇高”。[13]

四.结论

《卡斯特桥市长》是哈代所创作的一部结构精巧,情节感人的悲剧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韩洽德悲剧的一生,产生了充沛的悲剧效果——怜悯,恐惧,惊奇与赞美以及生命力感。哈代将韩洽德置于命运的罗网中,让他在最后以与二十多年前惊人相似的样子,一无所有地退出了人生舞台。如施莱格尔所说,“人性中的精神力量只有在困苦和斗争中,才充分证明自己的存在。”[14]哈代为我们在荆棘中栽植了最美丽的花朵,跟随着韩洽德的脚步我们也终于采撷到了。

注 释

[1][5][8][9][英]托马斯·哈代.《卡斯特桥市长》[M].吴奚真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5年版,第318页,第343页,第232页,第359页.

[2][3][4][6][7][10][11][12][13][1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71页,116页,108页,109页,121页,115页,124页,270页,271页.

参考文献

(1)Bradley, A. C. Shakespearean Trag -edy: Lectures on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M]. London:Macmillan,1905.

(2)Clarke,Graham.ed.Thomas Hardy Critical Assessments,Volume IV[C],Mountfi -eld: Helm Information Ltd,1993

(3)Draper R.P.ed.Hardy The Tragic Novels[C].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5

(4)Evans, Ray. Master Guides: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M]. London:Macmill -an Press Ltd,1987

(5)King,Jeannette.Tragedy in the Victorian Novel: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Novel of George Eliot, Thomas Hardy and Henry Jam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6)[英]托马斯·哈代.《卡斯特桥市长》[M].吴奚真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5

(7)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介绍:王佩玉,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十九二十世纪英美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哈代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托马斯·哈代作品在二十世纪中国的译介与传播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托马斯·哈代的宗教思想探究——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
重塑哈代学术思想价值:评《哈代学术史研究》
插曲的尾声
哈代诗歌中的“人与自然”
威塞克斯“万物有灵”观与哈代小说的神秘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