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思细掘,灵动有致
——教你写好议论性散文

2018-01-25朱仁标王丽丽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议论性家门主旨

□ 朱仁标 王丽丽

议论性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它的思想内涵是理,但又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强调理性和逻辑,而是侧重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它是形象性、哲理性和抒情性的有机统一。它在给读者提供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空间的同时,更能彰显出作者的文化底蕴。

议论性散文最重要的特点,一是说理时力图让读者通过文字的表面含义去领悟其精神内涵,因而常常更具韵味;二是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它在以“理”服人的同时注重以“情”感人,因而具有更为生动形象的特点。

如何才能写好议论性散文?

一、深入思考出新意

鲁迅说过:“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的一部书。”的确,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深入地思考生活,才能写出有意义有个性的文章。议论性散文因其内涵的丰富性、多样性与语言表达的难度更需如此。为此,需要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首先要学会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自己最受启发和感动的内容,这样才能感染他人。其次要结合自己现有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而科学的联想,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发现其普遍意义。再次要把握好选材角度:一要角度小,这样才能贴近生活,写得具体,小中见大;二要角度新,不呆板教条,不人云亦云,或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做到不落俗套。

二、紧扣主旨细挖掘

议论性散文因散文化的特点,不少人写着写着,一不留心就偏离了主旨。要做到形散神聚,收放自如,就要在细挖内蕴的同时注意时时扣紧主旨。对与主旨相关的材料要严格筛选,没有关系的要坚决删去,毫不可惜。这样,写作时才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同时议论性散文有比较明确的主题,而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要努力做到主题深刻、立意鲜明。细细挖掘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把握住事物的特征,主题就会显得“准”;抓住事物的本质,主题就会显得“深”。

三、综合表达显灵动

议论性散文既讲究思维的深度,又讲究内容的广度,这在写法上就需要较好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点上求“深”,面上求“广”,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加之立意的高度,“三度”齐全,一篇佳作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其次,要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或描述、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或多种修辞综合运用,按需随用,各尽其妙。再则,要特别注重锤炼语言。一要选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词语,以求准确地传情达意;二要选用能恰当抒发情感的句子,让内容的表达与情感的抒发保持一致,以求生动流畅,形象而有韵味。只有这样,才能使内涵丰富,“文采”飞扬,行文富有哲理和情趣。

推开家门

林之文

【升格前】

家,是最温暖的。当我们受挫时,它是个安全的避风港;在我们泄气时,它是个用不坏的充气机,不停地给我们支持与鼓励。(比喻开头,生动形象。第二句用语稍欠精准。)

纵使如此,家毕竟是个有限的空间,在其中,获得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以致不足供给所需,这时,就要踏出家门了。(语言直白僵硬了些,反映在思维上缺少应有的弹性,内容上缺乏应有的张力。)

天天关在家里,不出去看看缤纷的世界,不与个性不尽相同的人接触、交流,就有如井底之蛙一般——学识浅薄,却又自以为是,好似无所不知,这种人是得不到别人的好感的。相对的,推开家门,迎向缤纷的世界,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多结交益友,见见世面,这类人就好比蓝天中的飞鸟,俯视天地,游览各处,学识丰盈,却又不住地增广见闻,实惹人敬仰。(得不到好感的原因不够充分,宜适当展开。“有如”一词有误,“惹人”一词也可更精准些。)

清朝末年,只因清朝皇帝的一声令下,断绝与他国交往。这道诏令,不但使清朝画地自限,更为其后耻辱种下恶因。就在清朝自我闭关的同时,各国的科技突飞猛进,发明了许多现代化的武器,而我只具刀剑及火药,不知他国早走进科学的世界,唯知自我满足,又怎能相比呢?(从“个人”一下写到“清朝”,跨度过大,有突兀之感。此段不是上文内容的自然衍化,因而用在这里会使表意游离题意而导致主旨稀释。同时,语句中的“各国”宜改成“西方,“现代化武器”等表述,也显示出思路没有较好地打开。)

自古至今,中国总是分分合合,但每一次的融合,都能带来辉煌的盛世。现今,虽尚未统一,但两岸的交流制度愈来愈开放了,毕竟同是炎黄子孙,同流着中华民族的热血,就让我们一起推开家门,迎接对岸的同胞,携手共创绚烂的成果!(结尾以“推开家门”为喻,抒“迎接对岸的同胞”之情,内容合理。但因前面铺垫不够,情感上的协调性就欠缺了。)

[总评]

本文以“推开家门”设喻,正反对比,阐述囿于“家门”的后果和走向外面世界的必要性,进而联想到台海一家亲,呼唤“一起推开家门,迎接对岸的同胞,携手共创绚烂的成果”。但文章在围绕主旨选材上不够严谨,思路较狭窄,情感与内容的一致性还有欠缺,语句锤炼还不够,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升格。

【升格后】

推开家门

林之文

家,是最温暖的。当我们在外受挫时,它是心灵的避风港;在我们泄气时,它是个用不坏的充气机,不停地给我们支持与鼓励。(修改后表达更准确。)

父母护家,儿女恋家,游子想家。纵使如此,家毕竟是有限的空间。身在其中,你只能看到鼻尖底下一小块地方,获得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以致不足供给所需,这时,就要踏出一步,去看看门外精彩的世界。(排比开头,丰富内容,上下衔接,过渡自然。添加的句子使行文增加了形象性。)

天天关在家里,不出去看看缤纷的世界,不与个性不尽相同的人接触、交流,夜郎自大,那就犹如井底之蛙一般——学识浅薄,胸襟狭窄,好似无所不能,自以为是,这种人是得不到别人的好感的。相对的,推开家门,迎向缤纷的世界,冲破闭关自守的陈俗观念,不断地用新鲜的知识充实自己,多结交益友,见见世面,这类人就好比蓝天中的飞鸟,俯视天地,游览各处,学识丰盈,却又不住地增广见闻,实令人敬仰。(加入“夜郎自大”与“胸襟狭窄”的内容,使得不到好感的原因更充分,更具说服力。下文“冲破闭关自守的陈俗观念”,突出解放思想之重要,与内容更契合。)

出门走走,无论门外是洒满阳光的大道,还是长着荆棘的小径。从远处看,诗仙李太白畅游天下、广交诗友,所赋诗作大多豪放、洒脱;地理学家徐霞客踏勘山水,所著文字不仅有熟悉的乡土风情,还有罕见的地理地貌。从近处说,推开家门,与人交往,给他人以微笑,便也收获了微笑。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式生活,即使是田园软歌,也是孤芳自赏而已,怎谈得上“家”的温馨?(此处自然过渡,宕开一笔,由“己”及“人”并及社会,拓展有序。比喻形象,内容全面、辩证,事例典型、精炼。正反对比,更显“推开家门”之必要,语言具有文学味。)

推开家门,才能从邻家的赞美中读到自家的幸福。当然,家难免会磕磕碰碰,一堵无形的“墙”,常常隔开一家人。这时,更需要推开小“家”的门,以大“家”为重,求大同存小异,一家人就又团圆了,而且“破镜重圆”的“家”使人更懂得珍惜,也更兴旺。(收放自如,乃行文之道。由“小家”到“大家”,并进一步谈和解、和谐之道——“求大同存小异“,思维打开了,思想有了新高度。思想的高度往往决定文章的深度。比喻自然、贴切。)

自古至今,中国总是分分合合,但每一次的融合,都能带来辉煌的盛世。现今,虽尚未统一,但两岸的交流制度愈来愈开放了,毕竟同是炎黄子孙,同流着中华民族的热血,就让我们一起推开家门,迎接对岸的同胞,携手共创绚烂的成果!(由历史到现实到展望未来,因前面文字的恰当铺设,此处自然水到渠成。)

推开家门,拥抱你的是同胞真诚的微笑。

推开家门,家才是完整的、温馨的、永远充满活力的。(画龙点睛,恰当抒情,升华主旨。)

猜你喜欢

议论性家门主旨
写作指津坊
刚成年就被逐出家门的雄狮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胡寅《读史管见》之主旨探析
情理结合著华章
高中议论性散文习作探微
十二则
大学生啃老七年绝望父母无奈将其赶出家门
小说语文体式中的议论性修辞文本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