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生能力和意识同步发展的生涯辅导策略研究

2018-01-24尹兆华

关键词:意识大学生能力

尹兆华

〔摘要〕当前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传授专业知识,转向了培养人格品质、知识能力、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生涯辅导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逐步发现并挖掘自己潜能,认识社会,合理规划自我成长路径,从而实现大学生自我的不断完善和成长。文章通过探索大学生的特点需求和成长过程中产生困惑的根源,并从能力和意识同步发展的角度探索有效的大学生生涯辅导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辅导;意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7)06-0109-05

引 言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传授专业知识,转向了培养人格品质、知识能力、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实现个人长远发展和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大学生生涯辅导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逐步发现并挖掘自己潜能,认识社会,从而合理规划自我生涯发展,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成长[1]。目前,不少大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专业认知不清、自我管理效能低,导致毕业求职时出现困惑或阻碍,影响其未来成长和发展。因此,开展大学生生涯辅导是当前形势下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是激发大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有效切入点,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能力、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和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的大学生生涯辅导大多局限于求职技能的培训以及就业选择的咨询,与新时期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鉴于此,本文在生涯辅导的理论框架内,从大学生自身能力和意识同步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帮助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能够实现意识与能力的相促相长是开展有实效的生涯辅导的关键。供同行参考。

一、 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内涵

(一) 大学生生涯辅导定义

生涯辅导( career guidance),是指依据一套系统的辅导计划, 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 引导个人探究、评价并整合运用有关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2]。生涯辅导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决策和规划,而是帮助个体从自身角度出发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最终提高职业幸福感。

大学生生涯辅导,从短期发展来讲,是帮助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确立发展目标并制定合理的计划,进而提高综合能力并最终成为能够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从长远发展来讲,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生涯发展观念,建立健康的就业观和人生观。

(二) 大学生生涯辅导的意义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已全面进入“90后”时代,他们个性鲜明、思想开放、需求多元,对未来职业的理解也早已不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他们越来越多地去思考在工作中如何使自己享有充分、自由、愉快的生存空间, 并能很好地体现出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3]。因此,尽管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大学生对工作赋予的要求却日益增多,这样就会使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之间产生更多矛盾。同时,学生对工作的认知和期待也会影响到他对专业的认同和理解,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都导致大学生产生很多生涯困惑。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生涯辅导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分层别类,通过传统做几场讲座、提供简单的求职指导和咨询已经远远不够,需要针对学生特点和问题深入剖析,针对问题产生的关键点问诊把脉、对症下药。

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大学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是在真正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少大学生到毕业求职时才发现大学无所收获,而且毕业时依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开展大学生生涯辅导已经不是针对毕业生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过程,需要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引导。北京科技大学针对2273名2016届毕业生开展了《求职签约调研》,根据调研显示,大学越早进行规划、越早行动的毕业生就业时的实际薪酬越高,对工作的满意度也越高,充分说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详见表1)。高校开展有效的生涯辅导工作已成为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措施,越早开展生涯教育工作,越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更好的实现大学成长。

二、 从能力和意识同步发展角度分析大学生生涯困惑

根据北京科技大学2016届毕业生《求职签约调研》,我们重点分析毕业生就业前意识准备、就业能力准备和最终就业状态三个因素,并结合毕业生的特点和困惑,从能力和意识两个维度将大学生的生涯发展状况分为四类(见图1)。

第一类:意识强,能力强

大学期间,有一部分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而且很早就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并结合自己的目标进行了比较聚焦的行动努力。举例说明:未来计划从事研究的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类活动重点培养创新研究能力;未来计划从事管理相关工作的学生通过参加学生社团工作重点培养组织协调能力;未来计划就业的学生通过实习实践重点培养求职竞争力;未来计划自主创业的学生通过参加创业实践重点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这些学生目标明确、执行力强,在大学期间核心竞争力得到充分的提升,求职目标比较明确,通常有比较好的去向。这类学生一般是学校重点宣传的榜样式人物,也是我们期待学生努力的方向。

第二类:意识弱,能力强

相比于第一种学生,这类学生各方面学习能力和素质也比较高,在大学期间能够积极的参与各项活动,在每项活动中也尽可能的提升自我能力,但是差距在于没有尽早的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学习和实践目标不太明确,导致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够聚焦。举例说明,很多学生同时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科技竞赛、实习实践,但并不理解参加这些活动的目的,只是盲目跟随大众去做选择。这类学生在毕业求職时,求职目标不明确,面对多个offer的选择时比较迷茫,违约和后悔的概率比较高。

第三类:意识强,能力弱

该类学生是大学期间比较常见的一个群体,他们对自己的探索比较多,对未来的设想和追求也有比较多的思考,但是问题在于自我管理的意志不够坚定,学习和实践的持久性不强,导致大学期间能力提升有限,就业竞争力不足。举例说明,有很多同学计划毕业后就业,也明白要多参加实习实践,但是执行力较差,惰性较强,导致能力没有跟上意识的发展。这类学生在毕业时也有相对明确的求职目标,但是能力往往达不到目标工作需要的标准,故而出现我们认为 “就业期望较高”的情况。endprint

第四类:意识弱,能力弱

该类学生是大学期间问题相对较多的学生,也是学校就业工作中重点关注的困难学生群体。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缺少规划和思考,在校期间也没有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来提升自我能力,导致在最终求职过程中能力和信心不足。举例说明,一些同学来到大学后失去学习目标和动力,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游戏、娱乐、社交等活动上,浑浑噩噩的度过四年时间,成绩不理想,校园实践缺乏,到毕业时没有求职动力和优势,成为就业困难学生。对于没意识、没能力的毕业生,难点在于错过了最佳辅导时间,因此学校应提前介入该类学生的生涯教育,使其在低年级阶段就能够有所悔悟和弥补。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良好的大学生涯发展应该是意识和能力同步提升的过程,任何一个维度出现发展滞后,都会导致大学生在毕业时出现求职目标不清晰或能力不足等现象。就大学生就业意识、能力准备与就业满意度的关系而言,如果大学生就业意识强,能力准备充分,对找到的工作的满意程度也就较高,原因是他们的就业期望切合实际、能顺利就业,所找到的工作适合自己的个性并有助于发挥他们的特长[4]。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能够实现意识与能力的相促相长。

三、 基于能力和意识同步提升的角度开展大学生生涯辅导

1 加强生涯意识教育,帮助学生自觉树立个人成长目标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在观念上的忽视和缺乏相应的生涯指导, 导致学生们尤其在大学阶段职业生涯的观念上的滞后和行动上的不足, 表现为职业选择范围狭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低和职业寻找自我效能感差[5]。某大学曾做过一项调研,列出几组数据20000,2/3或4/5,5;意思是:世界上有大约20000种职业,但我们大学生中男生的2/3和女生中的4/5只会考虑其中5种类型的工作,可见当代大学生择业的盲目性和生涯认识的严重缺失。而对生涯意识的局限性直接导致不少大学生找不到职业理想,丧失学习激情,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大学生的生涯意识教育要越早越好,要贯穿大学整个阶段,可分为启蒙阶段、强化阶段和升华阶段。

(1) 启蒙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低年级学生的生涯意识唤醒,帮助学生理解现阶段的行动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确立近期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低年级阶段,学校重点要引导学生思考“大学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做才能成长为自己希望的样子”,帮助学生走好大学第一步。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低年级生涯教育第一课堂向学生传递生涯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形式有趣、互动性强、容易理解的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过好大学生活。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针对低年级同学设计了“大学成长shopping mall”活动,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融入大富翁、狼人杀、指压板等多种时下热门游戏元素,通过游戏互动、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同学理解“如何用大学时间换成长经验”,学会利用大学各类平台实现自己的目标,过明明白白大学。

(2) 强化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针对中间年级学生,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探索并了解自我特质和工作世界,并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和客观环境确立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和发展目标。学校要帮助学生挖掘专业兴趣,悦纳自己的个性特点,建立积极的就业价值取向。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生涯工作坊”等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我优势、了解自我需求、改善自我不足。同时,学校要积极帮助学生客观了解行业和学科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情。学校可以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社会发展新业态,邀请重点企业的专家进校开展主题讨论,与学生分享当前国家发展形势下各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拓宽学生专业视野;邀请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校友走进学院和班级,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找到符合自身兴趣和职业理想的发展路径。

(3) 升华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学生,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价值观,确立科学合理的求职目标,能够在服务国家和民族事业中追求个人职业理想。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层出不穷,“网络直播”“微商”等就业新业态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财富快速聚集的传奇故事也在不断上演。快速的社会变化冲击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和人生观,再加上一些不良社会媒体的偏激舆论导向,容易导致大学生陷入“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快速成功”等不合理价值取向中。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就业引导,通过“热点话题讨论”“专题辩论赛”“榜样故事宣传”等活动,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的职业生涯才有意义”,努力在校园营造正能量的就业舆论氛围。

2 搭建能力提升平台,加强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在内容上,它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其中,学习能力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就业能力的基石;思想能力是指思维能力和政治鉴别力、社会洞察力、情感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它是大学生思想成熟与否的标志;实践能力是指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适应能力是指在各种环境中驾驭自我的心理、生理的调节能力,它是大学生就业乃至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顺利转变的关键[6]。可见高素质人才,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除了通过第一课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外,第二课堂的能力培养也变得越来越不可忽视。要想提升学生未来服务社会的能力,就需要抓好校园成长和校外实践两个平台。

(1) 校园课外成长平台

校园课外成长平台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的校园各类活动,包括社团工作、文体活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校园课外成长平台在内容、形式、载体等方面相比于课堂教育更加丰富,具有不可忽視的育人优势。校园课外成长活动的开展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学科精神的培养、意志品质的磨练、实践能力的提升,提高活动的持续影响性和教育性,避免“参与时很受益,参与后忘干净”的虚假繁荣现象。学校要注重校外课外成长平台的有机整合与互相促进,提高校外课外活动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持续影响性。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通过学分制建设鼓励学生有机参与校园课外成长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社会调研实践、学术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等内容纳入教育计划,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成长需求开展必要的课外活动锻炼,真正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也使第二课堂的影响力更具有持久性。endprint

(2) 校外实习实践平台

实习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保障企业人才需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托[7]。从社会用工角度讲,通过实习实践可以提前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提高招聘效率和效果;从学生成长角度来讲,通过实习实践可以深入了解工作世界,提前在工作岗位上锻炼能力和意志品质,转变就业观念并确立职业目标。学校要加强校企人才合作,积极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搭建校企学生科研合作平台,帮助学生了解工作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学校积极推行“大学生预就业实习计划”,将实习实践环节纳入人才培养过程,实施校外实习与学校专业实习的学分互相认证,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松的实习环境。在建立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组织“实习生大型双选会”,邀请不同行业企业进行招聘实习生,不让实习“蜻蜓点水,流于形式”,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走向社会的竞争力,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3 注重学生意识与能力的反馈与调整

大学教育相对中学教育来讲,更加“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等能力,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自觉地挖掘自身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等能力,并形成具有独立且完整的个人价值观体系。但鼓励学生自觉成长的同时学校也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点拨。反馈干预作为人们用于提高绩效水平的一种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引导学生做好生涯意识与能力准备的反馈与调整,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其生涯意识与能力能够同步发展。

(1) 引导学生做好阶段性的自我总结和反思

所謂自我总结和反思,是指大学生围绕预设目标或社会需求,对自我主动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改造、调控、约束与认识,从而使自我素质得到不断提升[8]。学校要指导学生定期进行自我总结,澄清自己的发展目标,反思自己的阶段表现、成果及不足。学校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自我成长评价体系,例如指导学生“客观评价学习目标的完成度”、“客观评价个人发展和职业目标的合理性”、“客观评估自我能力的标准”等内容,使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结束后都能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发展目标、职业理想等有一个重新的审视和定位。

(2) 引导学生对发展目标及能力需求做出及时的调整

总结反思后最重要的是做出积极的行动调整和努力。生涯规划修正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阶段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行动计划的变更等等[9]。通过反馈评估与修正,要帮助学生确立更合理的职业目标、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素质、制定更加详细的行动计划并确保能够积极付出努力。学校一方面要建立专业的生涯辅导队伍,指导学生对其生涯发展目标及能力需求做出科学的修正;另一方面要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课外活动或实践的时间跨度适当增加,给学生重新探索和尝试的机会,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四、 结语

本文通过探索大学生的特点需求和成长过程中产生困惑的根源,并从能力和意识同步发展的角度探索有效的大学生生涯辅导策略,努力帮助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实现意识与能力的相促相长。研究发现:只有摸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大学生的特点需求和产生生涯困惑的根源,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针对性的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才能够切实帮助大学生做实事,解难事,真正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供同行们参考。

〔参考文献〕

[1]徐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重要意义 [J]. 科技视界,2013,(12):70.

[2]冯观富. 教育心理辅导精解:上册[M]. 台北:心理教育出版社,1993.

[3]李笑燃. 大学生生涯辅导的意义与策略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1):34-38.

[4]张建奇. 关于大学生就业意识、能力准备与就业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J]. 河南社会科学,2001,(7):103-107.

[5]何晓丽. 大学生生涯意识养成及生涯心理问题研究 [J]. 宁夏大学学报,2005,(2):71-79.

[6]郑晓明. “就业能力”论 [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92.

[7]侯士兵,毛伟,宣璇. 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路径探析--基于就业效率的视角 [J]. 思想理论教育,2015,(12):95-97.

[8]焦静. 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研究 [D]. 中北大学,2013.

[9]周宇弘. 试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反馈修正与调整 [J]. 现代农业科学,2008,15(6):93-95.

(责任编辑:柯平)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college education is not simply to teac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t more importantly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personality, knowledge and physical quality. With the help of career guidance, college students can constantly improve and develop themselves by gradually discovering and exploring their potentials, recognizing the society and planning selfgrowth path rationally. By exploring the requir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 and the origin of growth puzzle, this thesis aims to find the effective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guidance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ability and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guidance; consciousness; abilityendprint

猜你喜欢

意识大学生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大学生就业趋势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