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迟到的诗突然蠕动了一下喉结”

2018-01-24于慈江

关键词:诗人

于慈江

〔摘要〕已故诗人兼诗评家兰明(1956-2015)的《兰明诗文集》集诗的写、译和评三位一体,不仅集中展示了优秀的韩国现当代诗人特别是女性诗人群像,也让读者能从文学的角度起眼,真切地感知东亚文化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中日韩之间的横向联系。兰明写的诗感觉细腻,表达得也十分别致;她译的诗完美地体现了韩国现当代诗人的整体水平和多元景观;她对韩日诗歌作品、特别是女性诗歌作品的分析更是每每深入细致,有独到的领悟。

〔关键词〕《兰明诗文集》;诗;诗人;诗的写译评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7)06-0095-07

(一)

终于

这一天食指从日常的缝隙

溜出

抚摸记忆的侧面②

筆者同《兰明诗文集》虽说是不期而遇,却也绝非误打误撞、毫无关涉。

先是笔者当年的大学同窗、而今北京出版集团的资深编辑吕克农先生知道做了多年审读审译工作的笔者不仅一直写诗,也早自读研究生时起就在搞新诗的细读、解析与评论,便特意邀请笔者为这本以诗和诗论为主体内容的诗文集(一开始还不叫《兰明诗文集》这个名字)把关,做它的特约编辑。

老同学郑重其事的信赖与托付自是无由推拒。很快,笔者就更觉得这一差事于自己而言,实属分所当为、义不容辞了。因为接下来,笔者便不无震惊和感伤地发现,辞世仅仅一年半的这本集子的女作者竟然是学者兼诗人兰明博士,笔者20世纪80年代供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时的同事,一个个头不高却尽显娇俏、以日韩文学研究为主业的活泼爱笑的短发奇女子或女才子。而谊属同事和相熟朋友的我们俩后来由于相继出国深造——一个求学西洋,一个负笈东瀛,彼此之间其实至少已有25年未通音问了。

这一切自是让笔者唏嘘不已——虽暌违经年,但故人竟自不幸遽然而逝,天上地下阴阳两隔,再见无期。唏嘘之余,又不免一再感慨——冥冥中一切似乎自有定数或安排,兰明毕竟还是经由文字让笔者有幸得以与其再续前缘,同道与知音之缘;她锱铢累积一生留下来的沉甸甸的文字作为一笔精神遗产,也毕竟就此可供旧雨和新知、后人和来者缅怀、追念与流连!

是的,与兰明灵动别致得伏笔四起、启人开悟的文字深度结缘,就是与她远在天外的不舍或无眠魂灵悄然对话、重温当年;抚触她文字绵密、深婉和细致的质地与纹理,就是体味她谦谨、敏感和向善的心弦的感动与震颤,就是感受她特有的如花少女般音容笑貌的俏皮与伶俐、温馨与灿烂……

对文字或语言与日子、与人的生离死别的这番纠结或难割难舍,生前总是一本正经又总是透着古怪精灵的兰明似乎早有举重若轻的一份先见之明或达观:

……

语言的阴谋

鬼鬼祟祟地行进

从城市的窗边儿蹽过

调整夜晚的

体温

一切只是

轻轻地按了一下

日子的肩兰明:《某年某日——从王府井大街归舍》,《兰明诗文集》,38页。

(二)

《兰明诗文集》这个看似四平八稳、平淡无奇的书名不是笔者起的。可是说老实话,就这本诗文集而言,反复细品之下,笔者似乎也的确找不到比它更确切、更朴实、更庄重的名字了。

顾名思义,这本集子里有诗——兰明自己的诗凡61首,有译诗——兰明译的金南祚、崔胜子等韩国诗人的诗凡121首[体现在目录上的有59首,隐在文章中的有62首(黄锡禹12首,崔胜子3首,崔泳美3首,郑芝溶10首,卢天命1首,毛允淑3首,金南祚1首,洪允淑2首,金宣佑6首,金起林6首,李秀明4首,许惠贞1首,金秀映2首,罗喜德4首,郑极星4首],有文——兰明评论韩国诗人郑芝溶、黄锡禹和李箱(旁及日本小说家横光利一)等的论文和评论文字凡13篇,有译文——兰明译的韩国学者徐东煜和韩成礼的文学评论与简介文字各一篇。

因此,这本《兰明诗文集》的一大特点便是,写、译、评或论三位一体,也可以说是兰明文字生涯的基本轨迹,或其文字功夫的一大特色。对此,她的爱人仁华先生在这本诗文集的序言《与兰明对话或替兰明写几句话》里,有过细致而翔实的举例描述:

兰明为了彻底研究透谷,早早地着手翻译透谷的长诗代表作《蓬莱曲》。后来我逐渐发现,这是她的一个不容妥协的工作程序——只要她的直感让她认准了一个她喜欢的诗人,她一定会花相当的精力先去翻译诗人的代表作,设身处地去感觉诗人自身,不管这个工程有多么艰难。仁华:《序——与兰明对话或替兰明写几句话》,《兰明诗文集》,8页。

兰明的这一研究喜好或路数的逻辑或许至少在于如下几点:一个诗歌研究者如果不自己也时不时写写诗,便难免老是身处局外、蜻蜓点水似的尴尬和懵懂,终究难以搔到诗歌的痒处,触及诗歌的真义与神髓;如果不通过译诗深入异域诗歌的骨骼和肌理——译诗说到底是最直接、最老实、最有效的一种诗歌细读和文字究诘功夫,便总是难以明了诗歌的纵深、抵达诗歌的堂奥,也难以让自己的研究具备足够的深度;而将可供参照的异域(这里主要是韩国,捎带涉猎日本)诗歌的脉络、妙处和特点予以总结、归纳和推演,不仅是兰明的主业、专擅和训练,也有助于她自己和别的诗歌同道开阔眼界、打开思路,在诗歌写、译、评的世界里修炼提升。

譬如说,经由这本诗文集的纂辑和流布,兰明等于为笔者这样的同道打开了一角新天地。笔者虽然修炼文学小半辈子,但主要是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如果说对欧美文学还称得上略知皮毛的话,那么对韩国现当代文学却绝对是所知寥寥、完全外行了。通过反复研读兰明这本集子里的文字与译介,笔者可说大开眼界,一下子就接触到了金起林、李箱、金南祚、崔胜子和罗喜德等那么多优秀的韩国现当代诗人,一下子就欣赏到了他们那么多出色的、隽永的诗篇,实在是意外之喜、大快眼目。特别是,也第一次能从文学的角度起眼,对东亚文化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中日韩之间所谓的横向联系有了比较真切的感知——正如兰明自己在这本诗文集的一篇论述崔胜子和崔泳美的文章里所表述的那样:endprint

其实,不论是认识日本还是中国,韩国都是一面魔镜。尤其在我看来,韩国现当代诗歌格外充满魅力。因为它十足地表现了诗歌本性的执拗:不屈不挠地告发内部深处现场的真实,同时埋藏着对根源的解释,对未来的预言。这又是我坚持读韩国从诗读起的根据。兰明:《崔胜子和崔泳美的“身体”暗示以及其他——当代韩国诗歌批评(一)》,《兰明诗文集》,236页。

再譬如,兰明对这种横向联系的自觉和揭示,不仅体现在她对日韩文学家的深度聚焦与了解,不仅体现在她对日韩作家之间的影响和渊源关系的敏感和触摸(如韩国诗人李箱和日本小说家横光利一彼此发生和存在的纠结和关联),还体现在她对中国大陆当代知名女诗人张真、陆忆敏、唐亚平和翟永明等的相当熟悉和如数家珍[“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勇气用身体越过舒婷的‘橡树,而那时,上海的张真站了出来。她简明扼要地宣告‘女人不属于国家和教會……翟永明和唐亚平一开始就全方位面朝‘宇宙。一个在黑夜读出‘我是无止境的女人(组诗《女人》),一个行走在黑夜沙漠要‘把阳光聚于五指,在女人乳房上烙下烧焦的指纹(组诗《黑色沙漠》)”]兰明:《崔胜子和崔泳美的“身体”暗示以及其他——当代韩国诗歌批评(一)》,《兰明诗文集》,242页。,甚至也体现在她对并不那么知名的中国大陆女诗人陈鱼(如其《在深夜呼吸,旁边是我母亲》)兰明:《金宣佑:女性生命的溪谷悠远而快活》,《兰明诗文集》,419页。、中国台湾女诗人阿芒(如其《私人田野调查日记》)兰明:《金宣佑:女性生命的溪谷悠远而快活》,《兰明诗文集》,420页。等的敏感关注和驾轻就熟,显出了兰明作为一名中外兼通的学者兼评论家独具只眼的颖慧锐敏同十分开阔辽远的专业视野。

细心的读者可能还会注意到,兰明自己的诗作有的诗段和句子予人以似曾相识之感,有的甚至分明就是同一首诗略有区别的不同写法;与此相类,她有一些译诗会出现在不同的文本里,显现为一定程度相异的或略有出入的译本。这可能只是兰明不同时期的不同写或译法,体现的可能是彼时彼地对某一首某一段某一句诗或译诗的领悟、接近或抵达程度,并非一种刻意为之,更非无心的疏漏。

因此之故,笔者在审读和编校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这种现象做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判断与统一,而是尽可能地一仍其旧、维持原貌。笔者的考量是,这种出自慎重的做法既是对文学现场的一种守护,也是对文学写译与评说的多样性——哪怕只是体现在同一位写译或评说者身上——的一种尊重,更是对一位学有专精的学者不同时段所体现出来的不同学术面目的尽可能全面的一种展示。

正像笔者在本编读手记的题目中所引用的兰明一句诗——“迟到的诗/突然 蠕动了一下/喉结”——所暗示的那样,不仅兰明以韩国现当代诗人为主要关注对象的译诗和相关评介是迟来的欣喜,给笔者意外地带来了新奇的审美愉悦、心灵的震颤,兰明自己的诗歌创作也让笔者大有意想不到之慨、大有喜逢同道之感——虽然彼此有缘做过几年同事,当年也只是知道她的专业大致是日韩文学,却从不知道她同时也在悄悄写诗且写得那么别致、那么别致、那么婆娑多姿、那么具有阅读挑战性、那么让人欲罢不能。

笔者也注意到,兰明在包括前引那一句诗在内的自己的诗里,至少有两处提到了喉结——所谓“亚当的苹果”(ADAM'S APPLE),男人的显性特征之一。这乍一看好像意味着兰明是在有意无意地强调自己或自己的诗歌奔放雄健的一面——诗或人,蠕动了一下喉结,但正像她在这本《兰明诗文集》里译介的绝大多数都是韩国现当代女性诗人的作品一样,她自己诗歌里的意象也大多与女性、生产或养育有关。例如,写女人生理周期、生产、产痛和产前焦虑的《生理》《生产》《帝王切开》,写一个母亲眼中儿子青春期出现生理变化与反应的《事件》《清晨》,写与母系的关系的《姥姥的故事》,甚至写与母亲河的关系的《布尔哈通河的记忆》,等等,都是阴或母性的视角。在这个意义上,兰明对日本女诗人伊藤比吕美的如下描述大可横移过来,用到她自己的身上:

虽然女权主义席卷日本与中韩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没有太大的时差,但在日本,却出现了一个伊藤比吕美。她既不讲语法修饰也不要隐喻,既不谈宇宙也不慨叹母亲。她只是具体直接地写怀孕、分娩、排泄等与性有关的肉体与精神的交界体验……一些日本女诗人至今还为走不出伊藤而苦恼。兰明:《崔胜子和崔泳美的“身体”暗示以及其他——当代韩国诗歌批评(一)》,《兰明诗文集》,242-243页。

撇开是否女权主义的标签认定,说到底,兰明无论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是一位学人、诗人,她其实都是有着极清醒的女性自觉的。或者更明确一点儿说,她都是以自己的女性角色自豪的——这从她通过自己的一首诗对自己时年尚幼的儿子所发出的提醒和叮咛中就可窥知一二:

……

不要上当只知道警惕女人

人的根在女人怀里

你看男人忏悔的头

在那里受洗

鉴别人要看意志的肩膀和

灵魂的额头是窄是宽兰明:《在人间——给佗儿》,《兰明诗文集》,85-86页。

饶有兴味的是,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的读者当能看得出来,兰明对自己儿子的诗教明显与这部小说里殷素素临终之际叮嘱其幼子张无忌的话(“孩儿,你长大了之后,要提防女人骗你,越是好看的女人越会骗人。”金庸:《倚天屠龙记》。)相抵牾。分别从诗与小说里走出来的两个母亲之间的这种对立或扞格大概只是一种巧合,大概多半只是所谓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一种反差,但肯定也和兰明自身虽可能并不那么明晰自觉但肯定比较强烈的女权主义意识相关联——

男人当初

是没有成为女人的人

女人原始是太阳兰明:《树海》,《兰明诗文集》,5页。

走笔至此,若容许笔者不无笼统地大胆下一个小小的判断的话,那么,能体现这本《兰明诗文集》的分量的或许是,无论将兰明的这些写、译、评作品放在中日韩任何一处的具体语境里来比对或观照,它们都将毫不稍逊,都已达到了相当精到与齐整的水准——她的诗作起点颇高,非常小众,非常私人化,感觉不仅细腻独到,表达得也十分新颖别致;她的译诗因了她自己也是不折不扣的诗人,因了她对中日韩三国文字与文化的透彻了解和精准把握,最大化地体现了韩国现当代诗人的整体水平和多元景观;她对韩日文学特别是诗歌作品、特别是女性诗歌作品的品评和透析更是每每深致精到,至髓入骨,让人击节不已。endprint

(三)

单就兰明自己创作的60余首诗作而言,其体式虽驳杂蓬松,大体不外两种:一是斩截干脆的短章,如《菩提》《哑语》《遗传》《梦(一)》《梦(二)》《诗人——海子》《温度》等——最短的《富士山》只有两个字;一是绵延悠长的长编,如《树海》《鹿回头》《女国》《在人间——给佗儿》等。但究其实,由于这些长编也其实基本上都是由按各种方式(如阿拉伯数字或英文字母,有的还有短序)分门别类排列成行的短章所组成,兰明的长诗其实很大程度上和诗人北岛的长诗如《白日梦》相若,可以先按相对独立的一节一节短诗来对待,再串起来予以解读。

譬如,在这本《兰明诗文集》中,长诗《树海》第2章《情况B》的第5小节甚至在数页之后,略有出入地完全独立为短诗《初夏》:

芦苇从远方的水洼【慈江案:原为“芦苇从脚下的水洼”】

仰望响亮的

雨季风痴情地吻着

酸性的井

拒绝通俗

的温馨长臂 【慈江案:原为“的温馨长臂熟练地”】

藏起责任【慈江案:原为“藏起私爱”】

蛙声透过光阴【慈江案:原为“蛙声透过井壁”】

一节一节

吸收摇晃的

意义兰明:《初夏》,《兰明诗文集》,34页。另请参看兰明:《树海》,《兰明诗文集》,11-12页。

纯粹出于个人喜好,笔者很喜欢这首诗的后四行。由这四行构成的一整句诗仿若静候风生空谷,又或如谛听隔山回声,敻远疏淡,颇耐咀嚼与寻味。当然,《树海》中那句“蛙声透过井壁”比《初夏》中这句“蛙声透过光阴”要好——“井壁”的实反而比“光阴”的虚更有质感和形状,也更富诗意和内涵;同理,《树海》中那句“从脚下的水洼”比《初夏》中这句“从远方的水洼”要好——就诗中的具体语境而言,与眼前的“脚下”相比,遥不可及的“远方”不免过于空洞。

不过,无论以怎样的方式进入,兰明诗的长短章的至少70%以上都是比较晦涩费解的——整体费解的程度甚至高过她选译的那些也并非多么好懂的韩国现当代诗人的诗。这既可能跟兰明接受的特定的异域影响有关,更与她这些诗极其浓重的独白性或私人性有关。或者说,兰明自己的这些诗纯粹是心灵独语或自我问难,并不刻意与什么人分享、寻求知音——她的爱人仁华先生就曾当面对我说过,兰明译的诗他通常一定会是第一位读者,但兰明自己写的诗却很少拿给他看。

因此之故,就兰明自己大多数的诗而言,方向往往不甚明晰,姿势往往摇曳多歧,其中的所谓意义多半是零碎的、模糊的,或如上引那首《初夏》里所说,是“摇晃”的、闪烁的,甚至如紧接着《初夏》之后的那首《窗》中所说,是“歇斯底里”的、不可理喻的(“辛勤的耳朵/耳朵旁疲倦的黑痣/黑痣下歇斯底里的/意义”兰明:《窗》,《兰明诗文集》,36页。)。

并非没有比较易解的,像兰明仅仅四句诗的《温度》:

母亲背着孩儿

在风中徘徊

父亲等着孩儿

在雨中徘徊兰明:《温度》,《兰明诗文集》,57页。

有风有雨,温度便不易存在,不易维持,或似乎不太相干,但父母对孩子的呵护与疼爱——一个在辛苦地背负,一个在焦虑地等候——原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心灵的温暖,本身就是有温度的。这四句詩看似恬淡冷静,其实有温度焉,有情怀焉,有惦念与忧虑焉,有浓浓的亲子爱意焉。

然而,兰明部分诗的这种易于索解性往往与诗中存在着很具体的、相关性有迹可循的意象或意象群有关,与所表达的情绪或意念的相对单纯有关——就像这首《温度》所显示的,也包括前文提到的写自己儿子成长过程中的小事小情的《事件》《清晨》两首诗。

其实,与后两首不无相关的是,兰明还有一首《神秘的麦田》,也是写得婆娑可喜,顽皮谐谑而又正大堂皇,道尽了一位母亲见证儿子拔节生长的那份发自内心的得意、感恩与喜乐:

儿子给我看他刚刚发生的

事件稀疏的滑稽

小小的一片麦田

鲜美鲜美的

灿烂的神秘

世上的母亲

万万岁

儿子的麦田

万万岁兰明:《神秘的麦田》,《兰明诗文集》,96页。

而那些表现比较抽象或朦胧的意念或情绪的诗多半就比较难于索解,如兰明的《妄想》:

一只旧皮箱

吸足死的血液

和恶魔的口臭

妖艳地

敞开

一架纸飞机兰明:《妄想》,《兰明诗文集》,65页。

这首诗的题目既然是《妄想》,表示诗中表现的主要就是某种虚妄的意念或景象。但究竟是怎样的虚妄或虚妄到怎样一种程度呢?又正是费解甚至无解之处。该诗的第一诗段和第三诗段都只是一句诗,但它们不仅彼此构成了一种呼应的或容纳的关系,其中的两个修饰性的词语“旧”和“纸”也颇为意味深长:皮箱作为一种收纳物品的容器,一如潘多拉的盒子,在未打开之前自然会有一定的神秘性,能唤起人们的一种期待欲或好奇心(“小盒子/危险地展开”兰明:《荷尔蒙》,《兰明诗文集》,95页。)——“旧”字代表年深日久的堆积和蓄藏,自然而然地更是强化了人们的这样一种欲念;而模型或玩具飞机则是人造的一个物件,一个可以搁置在皮箱这类容器里的物件——“纸”字给这架飞机带来的规定性既有廉价性、手工性,又有孩子气、童真色彩和理想意味。

在这样一种解譬框架下,中间一个诗段便显得比较易于把握些了:唯因是年深日久的一只满是神秘性的旧箱子,便很容易被想象得特别可怕——里面一定或至少可能有吸足了血的恶魔,满口恶臭,妖艳可怖;这里的“敞开”无疑是一个寓意复杂的关键词——既可解读成箱子(被)敞开,也可以解读为箱子敞开为一架纸飞机,箱子(打开之后)露出一架纸飞机。

而“妖艳地敞开”一如通常所谓华丽地展开,都是蓄势而发的一种姿势,是对期待的一种迎合或应和。在这首诗的具体语境下,一切的想象有如造势(“妖艳地”),在箱子“敞开”的那一刹那戛然而止,无妖无怪,无风无雨——人生的很多境况不正也如此吗?指望越大,失望越大;预期愈高,打击愈大;把情况估计得越坏,结果越容易显得在正常值之上,越容易被平淡地接受。反过来看,正是一架充满童真趣味的纸飞机,把整首诗想象中的妖氛或戾气消解得无影无踪,也消解了兰明“……心中全部的童话/虚构和诗”兰明:《三星堆的神树》,《兰明诗文集》,98页。——原也不奇怪。或者说,妖魔鬼怪原是供孩子消遣的童话故事里的常客, 藏猫猫或扮鬼脸吓人乃至西方万圣节的闹热原是孩子们本色当行的玩闹。endprint

当然,像《诗人——海子》一类诗则介乎上举两种情况之间,既有比较单纯的和具体的意象、意念与情绪,也有比较难于定规、比较难以捕捉和表达的意象、意念与情绪:

在没有月亮的夜晚

两个声音意外相遇

在意外的门

等待意外的产儿

奇妙的大钟在黑暗处发出

奇妙的鸟鸣

第四第五种异神的

鼾声

你寻着走了

很久很久兰明:《诗人——海子》,《兰明诗文集》,51页。

兰明这首诗的诗题与诗句遥相呼应,我们知道是在写早逝的诗人海子。然而,又因为兰明眼中或心目里的诗人海子的形象是独一无二的,是与他人意念中海子的形象截然不同的,这首诗同时又是隐晦难解的。人们能较为确切地感知的,是一种神秘的乃至诡秘的氛围,夜或黯黑是它的底色。

第一诗段里两种意外相遇的声音无妨解读为海子玲珑的诗心对神秘的诗神的感知——在这里声音不仅是可以听闻的,也似乎本是可以瞧见的。只是由于夜晚太黑,没有月亮的光亮的提示,一切便起于意外,止于意外——用于阻隔或可供通过的门(门本身是接纳和拒绝的复合体)是意外的,瓜熟蒂落的产儿也便是意外的。而奇妙的大钟背离其金属的铿锵质地,发出的却是奇妙的鸟鸣——在黑暗或黯黑的映衬之下,两个“奇妙”便更显得意味深长。在这一诗段所提供的充满期许和认可意味的氛围里,人们至少应该能够感知得到,兰明心目中的海子是正向的、充满灵气和虔心的。

然而,事不过三,在第二诗段里面,寻或循着、听闻或看着第四第五种异神的鼾声或踪迹而走,却显然是剑走偏锋、出人意料之举——一个“异”字已是异象或异响的提示,意味着诡秘,而鼾声则更显得醉或睡意朦胧,预示着不可知、不可测,更预示着危险的潜伏。海子就这样,偏偏已循声而走了、去了很久很久,最终走失了,去无踪了……兰明这里既是客观的描述,亦是满满的不舍和离情,更是对定数的一种体认或同谋——

……

可爱的幽灵

是精神的伙伴中最永久

最深远的门

不妨偶尔打开

跟着她走一程

人类就是这样

走了很远很远

……兰明:《在人间——给佗儿》,《兰明诗文集》,87-88页。

(四)

严格说起来,笔者与兰明的缘分绝不仅仅止于当年同事或文友间那份家常的熟络与近距离接触,止于有机会像這样作为天人相隔的知音,静静地体味和感知她文字的味道与余温,止于在同她渐渐高飘远扬的灵魂对话与交流的同时,为她尽自己的一点儿笔墨心意,而是多少有些意外地延长或扩展到了她的爱人,儒雅、良善而又长情的仁华先生身上。

是他同兰明两个人长达半个世纪的真挚相爱同相濡以沫似的默默相亲与痴痴相守让笔者感动,感动不已。除了不久前在克农的陪同下,与他有幸有过一次长时间的觌面晤谈、相见恨晚之外,笔者主要是通过审读和编辑他花费数月心血为这本诗文集所写的长篇序言《与兰明对话或替兰明写几句话》,来了解他们两个人的前尘往事乃至兰明的身前身后事的——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会同意笔者如下的判断:这篇分量沉实、娓娓道来、一唱三叹的泣血文字浸透了仁华先生对已逝爱妻的浓情厚意,堪称字字泪、声声情;两个人之间这份人间与俗世难觅的纯情至意美好之至、历久弥新、十分稀缺、感人至深。

正是仁华先生对兰明的这份依依不舍与深深怀恋,让笔者不期然地想起了刚刚以105岁高龄故世的杨绛先生之于早归道山的钱锺书先生,想起了依然健在的李银河女士之于英年早逝的作家王小波。

笔者曾在不同的场合下,在为大学生所做的课件或讲座里,不止一次提到过,如果说以钱锺书先生身前一时无两的成就与声名,他其实并不需要杨绛先生在他身后发出光亮、踵事增华,杨绛先生只是单纯地在为他和钱瑗整理笔记和遗作、“打扫战场”,那么,李银河对王小波身后声名大振的贡献则怎么形容和描述都不为过——绝不仅仅限于替王小波整理旧作、出版他的全集。

笔者热切地期待对亡妻情真意痴得令人充满敬意的仁华先生不仅能像整理这本《兰明诗文集》那样(人们可能并不知道的是,这本集子里收入的兰明的60余首诗作就是他从兰明的电脑里“发掘”并“抢救”出来的),继续整理出版兰明其他的作品,包括他各种场合多次提到过的兰明研究和翻译韩国诗人李箱等的文字,包括他和兰明多年积攒下来的厚厚的“两地书”,更能像几年前杨绛先生续写女儿钱瑗仅开了一个头儿的忆往录《我们仨》那样,将兰明打过腹稿、拟过部分提纲和目录、一直打算写而终未能写出来的未竟回忆录《家门口儿的布尔哈通河》接过来,予以完成。

就笔者所知和推断,可能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受酷爱文字与文学营生的妻子兰明的直接影响或间接推动,耳濡目染之下,在大学里任教多年的仁华先生主业虽然是化学,却有着朴实绵密、注重细节、轻步缓行的老到文笔,虽然风格上与兰明充满书卷气和学术味儿的斩截、锐敏、明快与直奔主题不无反差,但无论是论才还是论情,均足堪胜任此事且一定能胜任愉快。

那样的话,不仅将是对兰明的在天之灵和不舍之魂的最好告慰和纪念,也当是我们这些兰明的故友至交之福,是兰明的学生、粉丝与读者之福,是文学、文学的翻译与评说之福!

(责任编辑:马胜利)

Abstract: As a threeinone book which includes poetry writing, translation and criticism, Lan Mings Collected Poems and Papers by the late poet and poetry critic Lan Ming (1956-2015) not only showcases the portraits of the best Korean contemporary poets, especially the female poets, but also enables readers to perceive the internal connections of East Asian cultures, especially the horizontal links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Lan Mings poems are exquisite, and their expression is very unique. The poems she translated perfectly embody the overall level and diversity of the contemporary poets in South Korea. Her analysis of the works of Korean and Japanese poets, especially those female poets, is very detailed, profound, and insightful.

Key words: Lan Mings Collected Poems and Papers; Poetry; Poets; Poetry writing, translation and criticism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人
我不是诗人
大诗人
诗人写诗人的长篇传记文学《峭岩传——青铜的天空》出版
最帅的诗人
澳大利亚最有名的诗人是谁
“诗人”老爸
“诗人”老爸姜超
愤怒
谎言
贾岛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