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018-01-24何玲霞

职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互联网+

何玲霞

摘 要:针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借助“互联网+”思维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用户思维:尊重个性,精准服务;极致思维:创新内容、优化手段;平台思维:搭建平台,打造品牌;社会化思维:链接资源,多方参与。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 教学改革 互联网+思维

2015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极力推进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结合。“互联网+”就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推动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催生新行业形态。

一、“互联网+”思维的理解

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及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互联网+教育”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引入“互联网+”思维进行教学改革,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1.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够

学生在学习中强烈的实用主义、功利思想,使得他们更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注重谋取职业的专业技能的锻炼,而对就业指导课程不重视、不积极、不主动。

2.教学方式单一,教育效果不明显

高校现行的教育形式主要是上课、讲座和比赛,在教育内容上更多地关注简历制作、面试应对、岗位信息搜集等实战性知识,忽视职业素养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等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知识教学。在教学效果上,学生一方面认为就业指导的“内容太简单,在网上自己也能找得到”,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主动上网搜索,灵活加以运用,导致在课堂教学时不认真,毕业后又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

3.课程设置“一刀切”,师资队伍专业化不够

由于师资队伍的力量薄弱,加上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够,学校无法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来分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这种“一刀切”现象无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专业性的指导。

三、“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

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教师要紧跟时代,不断提高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更要致力于如何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这就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来思考和诊断。

1.用户思维:尊重个性,精准服务

用户思维,即用户至上,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抓住用户的需求。高校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在教育改革中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改革,提供精准服务,满足学生需求。“95后”“0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注重展现个性,忍耐性差,抗挫力低。他们善于通过媒体去了解、接受“知识”快餐,会主动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新鲜事物。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堂、教师,很多专业网站、精品课程、名师讲堂、应用APP,可以帮助他们迅速解决学习上的难题,他们需要的是不受时空、学科、年龄限制的平等交流、共同探讨、个性服务。

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就必须针对大学生的这些特点,以“互联网+”思维解构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构新的教与学互动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服务,为他们提供平等交流、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为此,笔者学校借助学校的智慧校园平台、网络资源课程平台、手机APP平台,提供给学生更多参与、分享、展示的机会。课前,利用网络资源课程平台发布学习任务,提出思考问题,要求学生提前观看微视频,查阅资料,制作展示PPT。课中,学生分组展示PPT,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课后,布置拓展作业,学生拍摄活动视频,在平台中发布视频,小组间互评,点赞数最高者给予奖励。这样的展示与互动模式,深受学生的喜爱。

2.极致思维:创新内容、优化手段

极致思维,即服务做到极致,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超过用户的预期。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改革中,笔者学校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技能指导、创业基础教育与职业素养提升相融合,以专业、学业、职业、择业、就业、创业、敬业、乐业为主线优化理论知识,以微课、慕课、视频等为手段提供碎片化信息,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游戏体验等为方法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都能及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又培养他们的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甚至要求教师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提高信息化的教学能力,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既能传授知识,又能以朋友的身份交流思想,将教师职业功能发挥到极致。

3.平台思维:搭建平台,打造品牌

平台思维,即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互联网+”模式的企业都是以搭建平台为开端,以免费服务吸引客户,从而打造品牌。如百度的免费搜索,使得百度这个中国第一大搜索引擎,有了一个大家公认的拟人萌化形象——“度娘”,进而推广了百度公司的品牌形象。

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多是课内与课外结合,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在教学改革中需要借助平台思维,强化品牌化策略,让这些形式逐步走上平台化、品牌化。于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等平台建立网络免费社区,提供课程教学、个体咨询、团体辅导、技能比赛、专家讲座、工作坊、沙龙活动等服务的内容;同时,组织职业技能比赛,逐步将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大赛、职场礼仪展示大赛、就业创业主题辩论赛、面试自我介绍大赛打造成学校的品牌活动,既保证了课程教学的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4.社会化思维:链接资源,多方参与

社会化思维,即对传播链、关系链的理解。在“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改革中除了强化学校的教育力量,更多的是要链接有價值的社会资源,如调动政府、企业、机构、校友的力量参与就业指导教育,发挥教育的内生动力。

针对政府和企业,学校会与政府、企业深度合作,举行大型的公益招聘活动和校园专场招聘活动。在常规的企业宣讲、校园招聘之余,还要邀请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对学生开展就业政策法规、行业发展动态、企业用人需求等方面的讲座,既加强了政策宣传、企业宣讲,又宣传了政府和企业的品牌形象,还使学生参与招聘,有的放矢,可谓一举三得。

针对专业机构和校友,笔者学校与社会各界成功人士合作,不定期地开展简历制作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场发展讲座,让他们亲自分享经验,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参考文献:

[1]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N].中国教育报,2015-5-4.

[2]钟秉林.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新挑战[N].人民政协报,2017-7-26.

(作者单位: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互联网+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