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青年教师多元学习共同体实践研究
——“三课能力”结构

2018-01-24张先文张治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校本课题

张先文,张治敏

(重庆市两江育才中学校,重庆 401122)

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以“效能之师”为目标导向,聚焦课堂教学力、课程建构力、课题研究力,构建了青年教师多元学习共同体的“三课能力”结构。

1 课例研磨共同体

聚焦多学科,打造课堂教学的“效能之师”。将课例研究作为一个载体,将教育理论者、教研员、一线青年教师联系起来,为研究共同体的创建提供了一个基点,为青年教师之间、青年教师与研究者、管理者的对话提供了一个平台,凝聚人气,积聚能量,形成区域性的教研氛围。

1.1 课前阶段行动策略:基于“教学问题”的多维设计

(1)坚持“五个设计理念”:一是坚持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理念;二是坚持尊重学生差异性的理念;三是坚持课程学习生活化的理念;四是坚持课程资源有机整合的理念;五是坚持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2)落实“五个设计行动”:一是设计学情,因材施教;二是设计教情,凸显特色;三是设计课程,聚焦素养;四是设计情境,启发诱导;五是设计学案,教会学习。(3)实施“三大”策略,即水纹效应的引导策略,蝴蝶效应的训练策略,海潮效应的激励策略。

1.2 课堂阶段行动策略:基于“教学对话”的有效教学

(1)问题呈现:一是搭建问题支架;二是促进问题纵横延伸;三是实现问题多元开放。(2)对话交流:一是营造环境;二是优化方式;三是合理整合。(3)强化刺激:一是按照本色教学的要求;二是按照改变教学手段的要求;三是按照化抽象为形象的要求。(4)提升指导:一是,通思维通道;二是给予纠错性指导,回归问题主线;三是给予点拨性指导,实现思维流畅性;四是给予递进式指导,使有效学习实现螺旋式向上发展。(5)全面评价:一是问题破解时,给予褒扬性评价;二是问题困惑时,给予启发式评价;三是情绪消退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四是问题出错时,给予引领性评价;五是引申问题时,给予反思性评价;六是问题片面时,给予发散性评价。

1.3 课后阶段行动策略:基于“教学事件”的有效反思

一是经验归纳式教学反思,总结典型经验;二是阶段回顾式教学反思,透视心路历程;三是失误纠正式教学反思,转化反例资源;四是困惑征解式教学反思,带着问题求解;五是焦点放大式教学反思,以细节折射教改大节。

2 课程建设共同体

聚焦课程建构关键能力,打造课程开发的“效能之师”。将校本课程开发及研究作为一个载体,将教育理论者、教研员、一线青年教师联系起来,为研究多元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提供了一个基点,形成青年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及研究的氛围。

2.1 校本课程开发取向

立足课程促成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2 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着力实现课程资源的校本化统整与创生。一是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本土特点和需要。二是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实际、教师特点和学校资源进行校本选修课的开发建设。因材施教,扩大学校教育,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2.3 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拓展性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有机统筹的框架结构。一般按拓展性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两类设计校本课程结构体系。拓展性课程分为限定拓展和自主拓展两个板块;探究型课程包括主题探究和综合实践等内容(见图 1)。

图1 青年教师课程共同体校本课程开发结构图

3 课题研究共同体

聚焦课题创新关键能力,打造行动研究的“效能之师”。将课题研究作为一个载体,将教育理论者、教研员、一线青年教师联系起来,为研究共同体的创建提供了一个基点。课题研究是青年教师从事研究的有效形式,享受教学创新的幸福与快乐的重要策略。为此,本课题建构所示的价值澄清、选题路径、实施策略、成果展示“四维模式”,提升青年教师课题研究能力。

3.1 价值澄清:把握本质特征,澄清价值取向

一是以小见大的立意取向,以微观问题揭示教育教学的宏观规律;二是以校为本的范畴取向,倡导以学校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三是以研强师的目标取向,从“辛苦型、经验型”的教师转变为“科研型、创造型”的教师;四是以我为主的主体取向,倡导“我的课题我做主”,“我”的问题由“我”来解决。

3.2 选题路径:聚焦研究主题,厘清思维路径

一是“避虚就实”,选题务求实际、实在、实效,力戒虚泛浮华;二是“舍远求近”,选取的问题贴近学校实际,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三是“化大为小”,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以小问题折射大思想;四是“除旧布新”,对常态教学力求有新的突破、新的发现、新的成果。

3.3 实施策略:务求实践效果,创新研究方式

一是创新认识论方式:以课题研究促进内涵发展,形成“研究即发展”的实施策略;二是创新性质论方式:把工作和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工作即研究”的实施策略。

3.4 成果展示:倡导多元呈现,实现美美与共

由于青年教师多元学习共同体的课题研究具有独特性,所以鼓励共同体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课题研究成果,注重文本呈现和行为改进相结合,如教育叙事、论文、课例报告、案例研究、经验总结、教育智慧成果集、专题讲座等。不仅凸显了课题共同体研究的草根特色,而且密切联系青年教师的工作实践,对解决教师的教育实践问题卓有成效。

[1](德)斐迪南·滕尼斯,著.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3]赵健.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校本课题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